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来源 | 头条号不想陪条条玩了

大家都知道 , 在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 , 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访华 , 要求觐见乾隆皇帝而又不肯磕头 , 坚持以西方的“鞠躬”、“吻手礼”觐见 , 这让乾隆皇帝非常反感 , 但出于中华帝国礼仪之邦的礼节 , 虽然破例地接见了他 , 乾隆爷也妥协地接受了“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 。 但在此后马嘎尔尼提出要求大清允许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在广东、北京建贸易货栈;改变澳门和广州的运输税等等的时候 , 这些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回绝 。 等于说 , 英国特使要求贸易谈判的愿望没能实现 。

事实上 , 即使当时英国人愿意按照三跪九叩之礼拜见中国皇帝 , 乾隆皇帝也不会答应他们的要求 。 且不说让给岛屿给英国 , 有损主权 。 重要的原因是 , 乾隆皇帝自即位以来 ,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 他认为自己苦心经营的太平盛世 , 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 不需要与外国人互通有无 。 于是他下达了一道谕旨 , 言语婉转地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

乾隆皇帝出巡图

乾隆皇帝的谕旨首先说明他治下的大清礼仪仁爱 , 他说 , 朕对那些诚心入贡向化的属邦 , “无不加之体恤 , 用示怀柔 。 如有恳求之事 , 若于体制无妨 , 无不曲从所请” 。 但是 , 与外国通商不符合中国定例 , 况且 , 中国作为中央之国 , 应有尽有 , 不需要互通有无 , 因此“晓谕尔国王 , 当仰体朕心 , 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 ”朕此次降谕忠告尔邦 , 今后如果仍然“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 , 天朝法制森严 , 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 。 尔国船只到彼 , 该处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 , 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 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 。 勿谓言之不豫也 。 ”[1]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

乾隆皇帝让宫廷画师所绘的《万国来朝图》局部

乾隆皇帝的这道谕旨 , 实际上是向外界宣告了中国不可能与外夷开展外交、商贸往来、互通有无 , 乾隆皇帝的这个决定 , 使得中国错失了学习世界先进文明 , 赶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 也使得后来的晚清帝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

虽然老皇帝不愿与西方互通有无 , 但是 , 英夷既然来到了中国 , 他也不忘以自己的方式向马嘎尔尼使团展示大清帝国的光辉形象 。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在中国的礼制中 , 按照旧有的惯例 , 对于前来朝贡的外邦 。 皇帝只对外邦的国王和正使、副使进行赏赐 。 但是马嘎尔尼使团的这次访华 , 乾隆皇帝对英国人的赏赐 , 从正使到黑人仆从 , 都进行了赏赐 。 即便是留在船上的士兵和水手也是人人有份 , 都有赏赐 。 乾隆皇帝这样做 , 目的是让大洋彼岸的蛮夷对天朝上国留下良好的印象 。 这可谓是做了一篇不大不小的锦绣文章 。 既然是作政治秀 , 乾隆皇帝自然不忘让英国人了解 , 在他的治下 , 大清帝国所呈现出来的繁荣富足的盛世景象 。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

乔治三世受到英国国民的拥戴

怎样让英国人了解大清国的盛世局面呢?那就是看戏 。 不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吗?朝廷为了使外界了解中国 , 专门为前来朝贡的外藩使者编排了戏剧 。 这种形式的戏剧毕竟是有着很强的功利目的的 , 所以内容贫乏 , 这一类型的戏曲唱词基本上千篇一律 。 不同的戏目唱词常常相互拼凑在一起 。 乾隆时代 , 供前来朝贡的外藩观看的戏目主要有《海不扬波》、《年年康泰》和《太平王会》等几出 。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

乾隆皇帝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对马嘎尔尼使团的到来 , 又多增加了几出戏码 。 虽然说马嘎尔尼不肯下跪 , 但英国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贡国 。 英使的到来 , 大大满足了乾隆皇帝骄傲自以为是的心理 。 所以在对英使团一体赏赐之余 , 出于歌功颂德的需要 , 他在朝贡戏的基础上 , 又让办事官员安排了一出昆剧 , 剧名《四海升平》 。 这是一出按照明代传奇形式的剧目 , 南北调轮换唱 , 主角文昌唱北调 , 配角唱南调 。 整个戏目的开场与谢幕都是北调 , 这也是一出歌功颂德的戏 。 戏中以古圣贤君来比喻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 , 以四海龙王的朝拜来比喻英国的来朝 。 戏中的台词更是直白的说明:英国的来朝 , 是天朝的盛事 。 台词中说:“故有英吉利国 , 仰慕皇仁 , 专心朝贡 。 其国较之越裳(指越南) , 远隔数倍 。 或行数载 , 难抵中华 。 此番朝贡 , 自新正月启舶登程 , 六月已抵京畿矣 。 此皆圣天子 , 仁德格天 , 所以万灵效顺 , 非有神灵护送而行 , 安能如此迅速 。 载之史策 , 诚为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 ”[2]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不是来听京戏的

英国特使:我们到中国是来贸易谈判的 , 不是来听京戏的// //

乾隆皇帝规模宏大的仪仗队伍

马嘎尔尼虽然看了戏 。 但他不明白剧情所要表达的政治目的 。 他一门心思希望看完戏后 , 能够与大清国就商贸往来事宜展开谈判 。 在观戏期间 , 他甚至向和绅表示 , 使团留在北京 , 愿意自掏腰包 , 承担逗留在京期间的全部费用 。 他对和绅说 , 奉英国国王之命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与中国开展贸易通商的谈判 , 中国皇帝安排的戏剧虽然不能不看 , 但如果仅把这次到中国理解为祝寿、给大清皇帝磕头、然后听戏 , 那实在失去了此行的意义 。

让马嘎尔尼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 朝贡戏结束后 , 和绅却像马嘎尔尼说明了朝廷不会同意英国的要求 , 并通知他们即日离开中国 。 骄傲的乾隆爷意思很明确:朝贡戏你们这些外夷也看了 , 中国的富足、繁荣你们也感受到了 。 我们大清国什么都有 , 不会同你们开展贸易的 。 请你们还是识趣地离开吧 。

这个决定对于马嘎尔尼来说 , 无疑是一个噩耗 。 不用说 , 马嘎尔尼的使命彻底失败了 。

马嘎尔尼碰了一鼻子灰 , 心情大为不快地离开了中国 , 回到了英国伦敦 。 在中国的碰壁 , 也使他对大清帝国存有偏见 。 因而 , 对于清朝的立国 , 予以全盘否定 。 他在其《纪事》中写道 , 清朝自立国以来 , 中国“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 , 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 ”为什么退步了呢?马嘎尔尼说 , 这是因为清政府的保守固步自封 , 当欧洲人开始使用来复枪打仗时 , 清国人却还在为自己军队马上骑射的潇洒而飘飘然 。 他还说 ,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 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 , 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 , 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 , 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 但是 , 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 , 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 [3]

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写

[2]庄秋水:《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的中国记忆》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

[3](英)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版 , 第56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