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埠的港口城市之一 , 话剧早在民国初年就被引入宁波 , 在近代宁波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同时宁波涌现出了一批享有盛名的话剧编剧 , 他们及他们所创作的剧目在民国文化舞台上也不可小视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这些故人往事已渐渐模糊 , 甚至连《宁波市志》中都没有对于宁波早期话剧的记载 , 这篇短文将通过一些历史的片段 , 梳理出宁波的话剧小史 。

职业话剧的三次高潮

话剧作为西方舶来品 , 其进入中国的时间只有110年 , 学界认为19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年 , 那一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和上海的“春阳社”相继上演了话剧《黑奴吁天录》 , 拉开了中国话剧史的大幕 。 五年后 , 中华民国成立 , 宁波的舞台上也第一次出现了话剧 , 而把话剧带到宁波的人正是民国话剧大亨——顾无为 。 顾无为是南京人 , 早在清末宣统时就投身话剧事业 , 1910年加入了中国首个职业话剧团体—进化团 。 1912年 , 顾无为离开进化团 , 来到了宁波 。 到了宁波之后 , 顾无为组建了宁波史上首个职业话剧团体—改进团 , 并且力促上海进化团南下宁波 , 终于在当年5月 , 两团合并 , 固定在甬江大舞台演出 。 1916年后金玉如、王凌波、郑正秋、史海啸等人相继加入 , 团体规模持续扩大 , 名称虽经常更迭 , 如美华戏园、大成社、笑舞台等 , 演出地点则从甬江大舞台搬到了江东李家祠堂一带 , 票房较为兴盛 , 并且能在《四明日报》等宁波本地报纸上刊登大幅广告 , 吸引观众 。 可好景不长 , 据老话剧人朱双云在1942年记载“直至一九二一年 , 即民十辛酉 , 话剧之在宁波始成绝响 。 ”究竟是何原因 , 已不明然 。 可这九年间职业话剧的兴盛 , 令宁波人首次领略了话剧艺术的魅力 。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

顾无为

新文化运动以后 , 宁波本土开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剧团 , 这些剧团大多为宁波本地的中学或社会组织创办 , 这些团体规模不大 , 且因并非职业话剧团体 , 主要是在一些特定活动和非营业场所时上演话剧 。 这也证明当时宁波本土话剧确实在逐渐流行开来 。 1937年国民政府加大了审查力度 , 各地纷纷禁演话剧 , 当时在北平活动的火炬剧团正是因为禁演令无法按原定计划上演话剧《赛金花》 , 决定应宁波大光明戏院邀请到宁波演出 。 这次演出前 , 大光明戏院还保证如因宁波票房不利 , 自愿承担损失 。 可事实超出想象 。 火炬剧团在宁波连演九天 , 除《雷雨》、《我们的故乡》外 , 最受欢迎的就是叙述赛金花和傅威廉故事的爱国戏剧《赛金花》 , 以致于当时宁波市场上的《雷雨》和《赛金花》剧本一度畅销 , 戏剧刊物《影与戏》则以奇迹评价这次演出 。 而观诸甬上各大报纸广告 , 在1941年宁波沦陷前 , 《古城的怒吼》、《雷雨》等剧目成为当时宁波话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 , 战争的时代背景刺激了宁波话剧市场 , 推向了“战争”、“爱国”的第二次高潮 。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

《赛金花》剧照

抗战胜利后 , 宁波的话剧舞台越发萧条 , 更无法和京剧、越剧等相比 。 这一时期 , 宁波本土一些职业剧团境况窘迫 , 譬如1946年成立的宁波微风剧团 , 经营数日即告停顿 , 两年后随着宁波文艺协会的恢复 , 微风剧团复团 , 但不过一年又宣告解散 , 微风剧团的短暂恢复 , 或许还得益于1946年上海群岛剧团和春风文艺社剧团的“打擂台” 。 春风文艺社是1946年6月庄禹梅、俞梦魁、陈载所组织成立的文学社团 , 三人之中陈载曾演出过《阿Q正传》等话剧 , 因此在陈载的倡议下 , 当年8月春风文艺社就成立了剧团 , 并在9月15日在兰江戏院首演陈白尘的名剧《升官图》 , 轰动了宁波 , 接下来又连演数场 , 沉寂已久的话剧市场一下子活跃起来 。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上海群岛剧团的惨败 。 上海群岛剧团由赵一山在定海当局的支持下所创办 , 首演于定海 , 当年9月应甬江女中校长沈贻芗的邀请来宁波演出《原野》和《梁上君子》 , 均已票房惨败收场 , 连回去的差旅费都成了问题 。 在这样的情形下 , 赵一山又在鄞县妇女会、鄞县新闻采访人员公会的帮助下 , 在民光影院、兰江戏院上演《家》和《秋海棠》 , 同样少人问津 , 而此时春风文艺社剧团《升官图》已经大获成功 。 赵一山并不气馁 , 遂在11月在兰江戏院上演《雷雨》和《日出》 , 结果大获成功 , 《时事公报》连续数日对剧团进行专访 , 并称“六场戏中后四五六三场观众拥挤的情形 , 是宁波话剧界所没有的 。 ”如此的情形 , 在战后仅是昙花一现 。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民国时代宁波的话剧舞台// //

宁波最早的职业剧团之一笑舞台的演出广告

宁波的业余话剧

和职业话剧的忽起忽落不同的是宁波业余话剧的繁盛 , 或言之 , 在民国时期宁波话剧的生命力正是在业余团体 。 正如前文所述 , 宁波出现大量的业余话剧团体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这些团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校剧团、社会团体剧团和单位社团 。

学校剧团是最早出现的一批的业余话剧团体 ,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 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率先成立话剧社“殖群社” , 演出街头话剧 , 很快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 在朱惠民的《宁波新文化运动纪略》中记录了当时常常演出的有《痛打卖国贼》、《东洋乌龟爬不动》、《巴黎和会》、《父与子》、《夫妻之争》等 , 可见新文化运动时期 , 话剧在宁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战后 , 鄞县师范学校的鄞师剧团也颇有影响 , 它的灵魂人物正是陈载 。 陈载是奉化人 , 原名戴礼尧 , 1946年来到宁波 , 参与报业工作 。 陈载喜爱话剧 , 不仅成立了上文中的春风文艺社剧团 , 还积极参与到了鄞师剧团的演出中 , 主演鲁迅、曹禺等人的作品 。 此外 , 鄞师剧团还经常到乡间演出 , 当时高桥梁山伯庙每逢八月十六中秋节(笔者注:宁波习俗八月十六为中秋)就邀请该剧团演出歌舞话剧 , 足可见影响不小 。

社会团体剧团除了春风文艺社剧团外 , 当首推宁波青年会白话剧团 。 宁波青年会是民国时期宁波影响力极大的宗教社会组织 。 1917年 , 宁波基督徒陈谦夫、余德华等人倡导组织建立宁波青年会 , 次年即完成筹备 , 并宣告成立 。 成立后的宁波青年会专门成立了服务团 , 开展社会福利、慈善救济等工作 , 白话剧团即为服务团的分支之一 。 翻开《申报》 , 每逢宁波青年会举行活动及各地凡有盛会 , 都有剧团演出话剧 。 譬如1926年2月18的《申报》就明确记载:“宁波青年会服务团于正月初二初三初四三晚在该会举行同乐游艺会 , 以提供正当娱乐 。 ……新剧(笔者注:话剧的旧称)初二晚为《十五年以后》 , 初三晚为《我到哪里去?》 , 初四晚为《沙场血泪》 。 ”1951年 , 宁波青年会解散 , 遂再无白话剧团 。 而在1947年8月20日宁波戏剧协进会复会 。 在复会公告中 , 协进会特意载明“兹以爱好话剧青年 , 申请入会者甚众 , 目前该会暂设通讯处于青年团、鄞县训练所暨行知社、民声社四地 , 爱好话剧者即欲入会 , 可向该四处索取申请书 。 ”可见 , 在协进会的活动中 , 话剧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

单位社团就是在各单位自行举行重要活动时临时组织的社团 , 这些社团一般规模较小 , 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 , 有些甚至临时邀请学生等非本单位人员加入 。 民国时期的宁波 , 不少单位、机构时兴组织这样的临时社团 , 用于助兴 。 像1923年华美医院成立八十周年的纪念盛典上 , 就组织了甬江女子中学和四明高级中学部分学生组织演出新剧 , 以展现建院八十周年的城果 。 而《申报》中也记载1926年鄞县竹林学校的筹款纪念会上组织女学生临时演出话剧《红玫瑰》 , 也是笔者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例民国时期全女子演出话剧的实例 , 而类似这样的案例在近代宁波刊物、报纸上不胜枚举 , 可惜每则都是只言片语 , 并不系统 , 却也知其确较流行 。

总而言之 , 民国时期宁波还是国内最早的接受话剧这一新剧种的城市之一 , 并且随着一些名剧的上演 , 话剧逐渐在学生、工人、知识分子间流行开来 , 能够在民间有所发展 。 与此同时 , 宁波因在民国时并非一流都市 , 国民政府对于社会文化的控制相对弱小 , 也令话剧在宁波民间有了一定的土壤 。 不过 , 和国内的上海、南京、重庆 , 乃至战时的昆明、桂林相比 , 宁波的话剧土壤还是比较薄弱 , 无法和京剧、越剧以及本土的甬剧等其他剧中相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