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茶画文化

在中国艺术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 文人墨客可以以茶来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来悟禅得道 。 在我国绘画史上 , 有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 , 表现了我国茶人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精神 , 也就是 “和”的精神 。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下面 , 就和大家一起欣赏几幅经典的茶画图 。

《韩熙载夜宴图》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顾闳中 , 绢本 , 宽28.7厘米 , 长335.5厘米 ,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 图中故事

琵琶声起 , 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 , 夜宴开始了 。

画中 , 条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 , 散放宾客面前 , 主人坐榻上 , 宾客有坐有站 , 左边一妇人弹琴 , 宾客们一边品茶 , 一边听琴 。

? 背景故事

韩熙载原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 出身官宦名门 , 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 , 面临北宋大兵压境 , 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想用他为相 , 自知回天无力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 , 天天欢宴 , 夜夜声色 , 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 。 李后主闻听后派出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了解实情 , 画家以韩熙载夜宴的场景默画成图 , 李后主看后 , 唏嘘之余 , 发出了“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的慨叹 。

《调琴啜茗图卷》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周昉 , 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75.3厘米 , 现藏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

? 图中故事

图中共画五人 , 中间三人为贵族妇女 , 一人于石上调琴 , 另两位一边啜茗 , 一边侧耳静听琴声 。 两侧侍者 , 一人手端茶托 , 一人执茶杯 。 人物神念娴静端庄 。 人物组合有坐有立 , 疏密得体 , 富有变化 , 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 , 浓丽多姿 , 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

? 背景故事

周昉是处于盛、中唐时期长安最著名的宗教、人物画家 。 他初学张萱 , 后自创风格 , 善画浓丽丰肥的仕女 , 又极能写真 。 其作品在当时流传到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中部) , 至今那里尚有真迹可觅 。 只因年代久远 , 虽历代传存 , 原作迄今已不复多见 。 读者只能从明代的唐寅、仇英等大家的仕女画中 , 略识其旷世遗风 。

《斗茶图卷》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斗茶图卷》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二编·重华宫藏》 。

? 图中故事

此图卷描绘的是民间斗茶情景:几个茶贩在买卖之余 , 巧遇或相约一起 , 息肩于树荫下 , 各自拿出绝招 , 斗试较量 , 个个神态专注 , 动作自如 , 还原了当时的斗茶场景 。

? 背景故事

斗茶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期 。 据无名氏《梅妃傅》载:“开元年间 , (唐)玄宗与妃斗茶 。 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 。 吹白玉笛 , 作惊鸿舞 , 一座光辉 。 斗茶今又胜我点 。 ’”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 。 不过 , 在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于斗茶的则要算宋代 , 斗茶之风在宋代达到高峰 。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写得较为详细: 二三人聚集在一起 , 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 , 烹水沏茶 , 互斗次第 。 到了南宋 , 不仅名茶产地及寺院有斗茶之举 , 就连民间也普遍开展 。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卷》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集市买卖茶叶民间斗茶的景象 。 这种斗茶 , 很有些现时评茶的味道 , 并与茶叶市场交易联系在一起 。

《陆羽烹茶图》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陆羽烹茶图》(元) 赵原 , 属纸本水墨 , 纵27厘米 , 横78厘米 , 现由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图中故事

此图为水墨画 , 山石皴法侧笔圆转 , 树点粗厚 , 画风学董源而有所变化 。 以陆羽烹茶为题材 , 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 , 远山近水 , 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 , 一轩宏敞 , 茅檐数座 , 屋内峨冠博带、倚坐榻上者即为陆羽 , 前有一童子焙炉烹茶 。

? 背景故事

这幅画表现了唐代著名茶人陆羽的故事 。

陆羽一直是淡泊清高的文人崇拜的偶像 。 他将画作自题名为《陆羽烹茶图》 , 并赋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 。 俗客不来山鸟散 , 呼童汲水煮新茶 。 ”图文并茂 , 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 , 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

《惠山茶会图》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惠山茶会图》局部 [明]文征明 , 纵22厘米 , 横67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 图中故事

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 , 清明时节 , 春意萌发 。 时年四十九岁的文征明 , 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 , 结伴游览无锡惠山 , 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 , “注泉于王氏鼎 , 三沸而三啜之” , 他们品茶畅谈、吟诗唱和 。 事后 , 文征明画了一幅《惠山茶会图》 , 描绘此次聚会 。

? 背景故事

一三九一年 ,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 , 改制芽茶 , 自此中国的茶艺由唐代用来煎煮的茶饼到宋代用来拂击的茶末 , 到明代演变为用来冲泡的茶叶 。

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动 , 引动茶具的转变 , 茶席布置趋向隐逸清静 。 嗜好茗饮、品鉴名茶 , 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 。 品茶成为明代文人追求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舒放性灵的重要手段 。

明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不少“茶”元素的参与 , 但是却唯独没有明代这种专门的以茶事或以茶会为题材的作品 , 文人雅集活动到明代以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 大量“茶会”题材的绘画作品问世 。

《烹茶洗砚图》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烹茶洗砚图》(清) 钱慧安 , 为立轴 , 纸本 , 设色 , 纵62.1厘米 , 横59.2厘米 。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

? 图中故事

这幅作品的背景选择着力地突出了一个“雅”字 。 画中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苍松掩映之下的水榭当中 , 凭栏远眺 , 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 。 榭中的琴案上摆放着一张瑶琴 , 旁边的图书、茶具、鼎彝、赏瓶一一陈列 , 井然有序 。

院中两个小童 , 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 , 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石砚 , 几尾金鱼围拢过来 , 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 , 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 , 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 , 而这时的小童正侧头观看一只飞起的仙鹤 。 此情此景正画出了那幅名联所描绘的意境:“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

? 背景故事

清代开始 , 就废弃了一切茶叶禁令 , 允许自由种植茶叶 。

中国茶道在“康乾盛世”再度辉煌 ,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 , 随着西方列强的欺压 , 中国经济不可挽回地走上了衰微之路 , 在这种新的格局下 , 中国茶文化虽然受到影响 , 但饮茶却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 。

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 , 茶的著作只有十多种 , 其中有的还下落不明 , 与明代的盛大状况相比 , 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

然而 , 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 , 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 , 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 。 只是他们的真知灼见 , 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之中 。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内容参考自网络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文化】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

-END-

喜欢我们的内容 , 就快快分享吧 , 期待与你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