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们正在制造拖拉机的零件 。 】五十年代中期 , 洛阳市升为河南省辖市;并迅速成为重工业城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一批大型国有重工企业在该市建立 。 五十年代末期 , 一拖厂生产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 , 开始正式投放市场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们正在制造拖拉机的零件 。 】东方红牌拖拉机在中国农垦、水利等领域被普遍使用 。 据新文化报 (2008年)的报道 , 拖拉机十年内不用大修比较常见;一位公主岭用户的东方红拖拉机(编号075214) , 曾经十七年没有大修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们正在制造拖拉机的零件 。 】建国后 , 苏联援建中国工业项目 , 第一拖拉机厂就属于援建项目之一 。 1953年 , 代号081(中国一拖)的筹备处成立;1954年 , 开始勘探、选址工作 。 最终建厂位置选在涧河西地区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新下线的拖拉机 。 】当时 , 从各地选调建设队伍进行施工 , 高峰时有两万多人 。 李成良(人事处处长)去上海等地 , 号召技术工人们支援拖拉机制造厂 。 一拖建厂获国家投资1.5亿元;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苏联)提供技术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新下线的拖拉机 。 】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矿山机械厂、洛阳玻璃厂等大型厂矿的建成 , 使洛阳成为在全国排名第五的现代城市 。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 洛阳的经济贡献占河南全省六成以上;人均收入高于省会郑州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们正在制造拖拉机的零件 。 】洛阳成为了新兴的机械工业城市 , 迎来了成千上万的各地工人、干部 。 1953年 , 初期的拖拉机厂仅有职工三百余人;1957年 , 职工人数已近万人 。 当时的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东北及江浙地区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食堂内景 。 】1964年 , 职工人数已逾二万 。 此时 , 一拖厂的家属区里 , 学校、医院、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 十余万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全归工厂负责管理;工人、干部以厂为家 , 积极参加周末加班 , 努力工作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食堂内景 。 】1978年后 , 东方红(40)拖拉机停产 。 1980年后 , 国家不再安排(第一拖拉机厂)生产计划;中国的广大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在农机市场上 , 一拖厂制造的履带拖拉机等产品亦出现严重滞销 。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中国一拖1973年

镜头下的国营大厂 , 中国一拖1973年// //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 工人们正在加工零件 。 】八十年代初期 , 该厂针对农民的新需求 , 批量生产小型(15马力)轮式拖拉机;市场销售十分火爆 。 现该厂已重组为一拖(集团)公司 。 《河南洛阳一拖厂老照片 , 1973年 。 摄影:哈里森·福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