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刘四清

制作:童达清

第626期

宣城市旌德县地处皖南腹地 , 西倚黄山 , 历史悠久 , 物产丰富 , 上个世纪30至80年代隶属于徽州地区 , 有“徽州粮仓”之美誉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

在隶属徽州的50年间 , 旌德曾经有过一段22年辉煌而又沉重的上海小三线历史 。 上个世纪60年代 , 遵照毛泽东同志“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指示 , 上海市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要求 , 决定在皖南徽州地区兴建一批军工企业(简称上海小三线) 。 当时担任上海市仪电工业局局长的谭浩同志是旌德人氏 , 他倡议并得到同意将上海仪表系统后方建设任务重点摆在旌德 。

从1966年初起至1969年底 , 三度寒暑 , 上海市先后在旌德县旌阳、德山里、玉溪、厚儒、高溪、高甲、碧云等地建成立新配件厂、工农器材厂、延安机械厂、险峰光学仪器厂、卫东器材厂、井冈山机械厂、星火零件厂、满江红材料厂、旌旗机械厂、东风机器厂、韶山电器厂、向阳小型轴承厂等12个工厂 , 并相继生产军工产品 。 同步建成通讯站、供电站、汽车队、计量站、供应站、仪电中学、仪电技校和上海市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公司等配套服务单位 。 在旌德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俗有“三个九”之称 , 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干部职工近9000人 。 旌德县一次性建有12个上海小三线厂 , 成为全省小三线厂建设最多的一个县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

上海小三线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66-1971年是基本建设阶段;1972-1978年进入辉煌时期 , 军工产品从试制到配套再到全面投产;1979-1984年是军转民阶段 , 实行军品民品生产相结合 。 虽然已经转型 , 但大势所趋 , 从1984年初开始 , 上海小三线进入调整交接时期 。 为贯彻“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工作方针 ,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换的商定协议》精神 , 1986年 , 上海决定将所有小三线企业无偿交给旌德 , 沪旌双方成立专门机构 , 于1986年4月开始办理交接工作 , 1988年4月底交接完毕 。 上海小三线干部职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 , 绝大多数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都撤回上海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

上海小三线企业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徽州地区(皖南)东西260多公里、南北130多公里的山区中 。 从1966年开始建设 , 到1988年全线撤走返回上海 , 历时22年 。 统计到1980年底 , 共建成54个工厂 , 有2万多职工 。 “算得上是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 。 ”

上海小三线有完全独立于地方的社会生活系统 , 企业都有自己的商店、菜场、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供水电系统 , 甚至治安管理部门(保卫科及公检法)也独立于当地 , 直接受上海市公检法等部门领导 , 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块块“飞地”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

上海小三线虽然独立于皖南 , 但对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 。 上海小三线建设促进了旌德通讯、交通运输、电力事业的发展 , 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 同时由于近万名上海职工入境 , 占到当时旌德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 , 对山区民众开阔视野、观念更新、文化交流、生活改善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上海小三线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 , 这对合作开发工业比较落后的皖南、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旌德12家上海小三线工厂全部移交地方后 , 当时基本得到改造利用 , 先后在原上海小三线办起电子元件厂、苎麻纺织厂、羊毛衫厂、胶囊厂等一批国有、集体和乡镇工业企业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

上海小三线虽经调整返沪 , 但是上海人民开拓奋进、扎实苦干、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 却永远值得旌德人民学习;旌德人民勤劳勇敢、发愤图强、诚实纯朴、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 , 也永远铭刻在上海人民心中 。 为体现旌沪友谊常青 , 1991年5月 , 上海市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局、旌德县人民政府特地在旌德星火电子元件厂(原上海小三线)内建造友谊亭 。 谭浩同志欣然题名“友谊亭” , 并撰《友谊亭记》铭文 , 以励后人 。 上海方面一行三十余人兴致勃勃来到旌德出席揭幕仪式 , 时任上海市仪表局局长宋仪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 旌沪友谊 , 有诗为证:“廿载春秋廿载诗 , 碑铭友谊永珍视;和弦共奏小康曲 , 星火燎原花满枝 。 ”

旌德上海小三线建设 , 既是20世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 也是旌德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