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杜诗手批本的得与失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明清杜诗手批本的得与失

作者:曾绍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杜诗研究一直是门显学 。 明清杜诗手批本凭借不拘一格的批点形式和析精剖微的批点内容 ,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百花齐放的杜诗学园地 , 也为杜诗学和文学批评史学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充分养料 , 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 同时 , 作为明清杜诗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现象 , 也带来了与生俱来的客观缺陷 。

明清杜诗手批本的重要价值在于:

其一 , 保存了稀见的杜诗评点文献 , 具有辑佚存亡的功能 。 明清杜诗注家蜂起 , 杜评、杜注之作繁夥 , 但散逸亦较严重 。 周采泉《杜集书录》列明清杜诗存目193种 , 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列明清杜诗存目153种 , 孙微《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列清代散逸书目207种 , 明清杜诗文献散逸之状 , 于此可见一斑 。 不过 , 那些业已散逸的杜诗评点著作 , 往往在杜诗手批本中得以保存 。 根据这些稀见的手批文献 , 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其原貌 。 如清代诗人屈复撰《杜工部诗评》十八卷 , 但未见传本 。 幸运的是 , 屈复批点杜诗的内容却被人过录在杭世骏抄并录王士禛、屈复批《杜工部集》(抄本) , 余重耀过录屈复批《钱注杜诗》(石印本)两种过录本之中 , 主体内容保存完整 。 将屈复批语汇辑一处 , 基本能恢复屈复《杜工部诗评》的原始面貌 。 另如申涵光《说杜》亦亡佚不存 , 但在韩菼批校《钱笺杜诗》、佚名过录申涵光批《杜诗评律》等杜诗手批本中部分保存 。 徐大临论杜之作未见书目记载 , 但其评点却保留在佚名过录四色评《杜诗论文》中 , 共有75条之多 , 颇为珍贵 。

其二 , 手批本的代际传承 , 成为明清文人延续家学的重要方式 。 明清杜诗手批本具有鲜明的家族传承色彩 。 一些杜诗手批者评点杜诗的最初意图或为了训示子孙 , 或为了完成课业 , 并非有意致力于学术意义的著书立说 , 更无意将自己的批点手稿传之久远 , 但是后世子孙出于对先辈手泽的珍视 , 使之代代相传 , 在客观上促使杜诗手批本成为明清文人延续家学的重要方式 。 如方育盛跋并录方拱乾批注《杜诗论文》 , 方育盛在题跋中明确表明传抄父亲杜诗批点的情况:“先大人阅杜诗 , 凡数绝编矣……此则己丑春日批以训小子者 , 书载行笥 , 廿余年矣 。 拈签时有脱落 , 今客芝山 , 公余之闲 , 敬照底稿 , 誊录清册 , 以便时时翻诵云 。 ”

其三 , 批点目的明确 , 具有构建批评理论体系的潜在意识 。 明清杜诗手批者有意运用相对统一的理论术语或方法来评点杜诗 , 从某种层面上说 , 还具有构建相关理论体系的潜在意识 。 这些充盈于某一具体杜诗文本中的某种批评术语或理念 , 应是杜诗批点者在具体操作中的有意之举 , 拥有非常明确的批点目的和潜在的理论体系 。 如李以峙批校《杜诗详注》 , 首先在题序中提出“杜集流传 , 字多互异”的现实问题 , 认为字词的讹异导致了杜诗意义显乖、音节失谐 , 故仿朱子之“正异” , 作“杜诗订异” 。 很显然 , 李以峙在杜诗批点中有将批点当作著作来写的主观意图 , 体现出明确的批点目的 。

其四 , 原创批评新见迭出 , 为杜诗集评或杜诗研究论著提供资料来源 。 杜诗手批本因批点的原创性而倍显其重要价值 , 历来颇受学者青睐 。 择优采纳手批评语入杜诗论著之中 , 成为杜诗经典论著的直接史料来源 , 这是杜诗手批本在杜诗学史上的独特学术贡献 。 尤其是那些资料汇录型的杜诗著作 , 特别善于从杜诗手批本中吸纳有价值的杜诗批点 。 如刘濬《杜诗集评》在“例言”中明确表示“凡刊本皆不载” , 尤其注重对杜诗手批评语的辑录 。 《杜诗集评》收录评点15种 , 其中手批本多达11种 。 杨伦《杜诗镜铨·凡例》也明确强调对杜诗原创批语的吸纳:“未经刊布者 , 悉行载入 , 庶足为学者度尽金针 。 ”《杜诗镜铨》收录评点14种 , 其中手批本亦有8种 。 从某种层面来看 , 杜诗手批本的繁荣兴盛 , 是杜诗学得以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 。

其五 , 批点文本朱墨灿然 , 是文学批评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 从文本角度言 , 杜诗手批本多色圈评的批点方式 , 使得原本单一的杜诗底本朱墨灿然、色彩斑斓 , 成为文学批评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 很多批点者都是饱学之士(如方拱乾、屈复、齐召南、严复等) , 有些甚至是名气斐然的艺术家(如徐渭、傅山、朱琰等) , 其批点不仅理论价值颇高 , 而其手迹本身就极为珍贵 。 这些经过名家批点的杜诗底本 , 已经不再停留于文学批评的价值层面 , 而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艺术价值 。 哪怕其批点文学批评色彩不甚浓厚 , 但经过名家亲笔批点的杜诗底本 , 拥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这也是很多图书馆将名家批校本列入善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 因此 , 高价值的杜诗手批本 , 往往是文学批评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

作为第一手的稀见文献 , 明清杜诗手批本的价值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 但是 , 某些杜诗手批本因批点态度的非严肃性、批点内容的良莠不齐 , 也使其文献价值和理论意义大打折扣 。 在肯定其独特史料价值的同时 , 也不可否认其与生俱来的客观缺陷:

首先 , 批点文本的唯一性 , 使得杜诗手批本亡佚严重 , 且不便保存、流传 。 手批本自诞生开始 , 由于批点者在底本上直接圈点批评 , 导致批点文本的唯一性 。 此类批本虽因文本的唯一性而更加珍稀 , 但同时也给手批本的保存、流传带来极大不便 。 原本一旦亡佚 , 便不能像其他刻本一样 , 可因发行量大而得以幸存 。 因其唯一性 , 客观上造成明代以前的杜诗手批本散逸严重 , 流传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 。 而清代杜诗手批本得以较好保存 , 一是藏书家注重对批校本的收藏 , 二是时间距当代不甚久远 , 故清代相应成为杜诗手批本高度繁盛的集大成时期 。 但是 , 较之刻本 , 文本的唯一性特质 , 无疑仍是杜诗手批本传播过程中无法逾越的一大障碍 。

其次 , 批点态度的非严肃性 , 使得杜诗手批本评点形式随意、内容缺乏深度 , 质量参差不齐 , 甚至不乏伪作 。 不少批点者在评点过程中即兴而发 , 兴尽而止 , 既不追求批点的完整性 , 也没有刻意的批评意识 , 使得杜诗手批本质量存在为人指摘的瑕疵 。 有些杜诗手批本仅前几卷有批点 , 不仅批点形式不完整 , 而且批点内容缺乏深度 , 遭人指议 。 更有甚者 , 批点态度的非严肃性为批本伪作的产生提供了温润土壤 , 也对研究者提出了去伪存真的辨识要求 。 或伪托名家批点 , 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十余种杜诗手批本中 , 题张问陶批《杜诗论文》、题潘德舆批《读杜心解》均属于伪批 。 或抄袭他人评点而不注明出处 , 使后人误认为是抄录者所批 , 如徐松批《杜工部诗集》、潘贵生批《赵子常选杜律五言注》二书的内容均抄录俞玚评点;商盘批《杜工部集》亦是选录黄生《杜诗说》一书 , 等等 。

最后 , 批点内容的过度诠释 , 使得杜诗手批本难避文本繁冗之弊 。 杜诗手批本中 , 有不少具有集评性质的批本 。 批点者将历代以来有关杜诗的评论进行辑录 , 并参以己见 , 这固然能够达到搜罗广泛、有助理解的批点效果 , 但也不可避免带来文本繁冗的弊端 。 如陆超曾过录诸名家批点《杜工部集》一书 , 过录了郑善夫、赵彦材、杜濬、孙莘老、刘辰翁等数十家评语 , 这种细书弥满的批点方式在导致批语文本冗杂的同时 , 有时也将自己的观点湮没在众多各抒己见的批点之中 。 如何既鲜明阐释自己的观点 , 同时又避免文本的繁冗 , 是杜诗手批者须仔细考量的问题之一 。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3日 13版)

[ 责编:李伯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