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中的菽是指什么?

唐代大诗人沈李曾写过一首诗悯农二首,其中有一句诗叫春谷千种 。“小米”是小米的别称,去壳后叫小米 。作为古代北方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国,从建国之初就可以说是以农业为基础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刀耕火种”是中国比较早的农业经营方式 。这种农业模式实际上主要以开荒拓地为特色,可以说“刀耕火种”就是我国农业比较基本的雏形 。
然而,刀耕火种的主要特点是“迁移” 。这种农业模式有点类似于游牧民族“水草迁徙”的生活方式 。所以后世人又将其称为“迁移农业” 。之所以出现这种比较独特的农业模式,比较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力过于低下 。
有一点可以通过刀耕火种搞清楚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们逐渐脱离了采摘、狩猎等基本生活方式 。而是逐渐将生存重心转变为以原始农业为契机的农业生存模式 。至此,农业文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萌芽、结果 。
作者认为,刀耕火种时代,在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中,后世记载的“五谷”早已出现 。只是当时可能还有其他名字,但从农作物发展的角度来看,“五谷”诞生后从未离开过中国的餐桌 。
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五谷”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曾经记载过这样一句话:“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
一个富有的国王比较大的财富是人民,食物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
只有当食物极其丰富时,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这样国家才能更稳定,一个国家的国王才能坐以待毙,放松心情 。所以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国、民、食,其实是递进的,互为因果的 。简单来说,如果人民吃不饱饭,很有可能动摇国家的根基 。
1.五种谷物,所指不一
普通人赖以生存的食物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都可以称之为“五谷” 。所谓“五谷”,一般是指大米、糙米、小米、小麦、豆类 。当然,粮食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有不同的具体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粮食逐渐成为粮食的专有名词 。
从农业开始,我们古老的祖先就从劳动实践中获得了种植谷物的技术 。由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五谷”一开始就没有“米” 。根据郑玄注:“五谷即麻、粟、粟、麦、豆”,可以知道“麻”是五谷中比较原始的成员 。
南方地区生长的“稻”,应该是“麻、粟、粟、麦、豆”之后的粮食作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开始种植水稻,“水稻”比较终成为“五谷”之一 。但由于这种作物的习性限制,只能在南方大面积播种 。
这一点可以从 周礼天官疾医 中找到答案:“以五味、五谷、五养其病 。”这段记载中所说的“五谷实际上,就是郑玄所说的“麻、黍、稷、麦、豆” 。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周代,“水稻”并没有广泛推广,也从未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 。
2.“五谷”之争,源于农业进步
(1)“五谷” 与民生
“五谷”作为古代人餐桌上的重要粮食作物,从开始出现一直到现代社会,可以说一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五谷”是否富裕,直接决定了普通人的生死,甚至一个国家的存亡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老百姓靠天吃饭,耕种“五谷”,比较期待的是好天气,好收成 。简单来说,水稻、水稻、谷子、小麦、豆类等作物产量增加了 。这样,不仅国家有粮招农,也有粮吃 。
(2)“五谷丰登,社稷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