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方光华

微信版110期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 源于古代的雕版印刷 。 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 。 现在一般认为元初农学家王桢创制了木活字 , 而其首创之地就在旌德县 。

木活字用梨木、枣木或杨柳木等雕成单字 , 因取材比较方便 , 成本不高 , 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 , 成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 。

旌德素有雕刻传统 , 白杨、银杏很普遍 , 刻工众多 , 这等于为王桢创制木活字准备了沃土 。 王桢元贞元年(1295)由承事郎升任旌德县尹 。 大德二年(1298)王桢主持纂修了继南宋绍熙元年(1190)之后的第二部《旌德县志》 , 全志六万多字 , 首次采用木活字印刷 , 制出三万多枚木活字 , 并发明了“活字版韵轮” , 将木活字依韵分门 , 排列轮上 , 排版时转动轮盘 , 以字就人 , 转轮取字 , 省工省时 , “不出一月 , 百部齐成 , 整齐明朗 , 一如刊板” 。 这种简单方便的工序设计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激光照排技术诞生之前 。 毫无疑问 , 世界上第一部木活字印刷珍本诞生于七百多年前的旌德 。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

关于木活字最早的记载见于王桢《农书》附后的《造活字印刷法》:

“……然皆写本 , 学者艰于传录 , 故人以藏书为贵 。 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 , 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 , 刻板印卖 , 朝廷从之 。 锓梓之法 , 基本于此 ,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 然而板木工匠 , 所费甚多 , 至有一书字板 , 功力不及 , 数载难成 。 虽有可传之书 , 人皆惮其工费 , 不能印造 , 传播后世 。

有人别生巧技 , 以铁为印盔界行 , 用稀沥青浇满 , 冷定 , 取平火上再行煨化 , 以烧熟瓦字排于行内 , 作活字印板 。 为其不便 , 又有以泥为盔界行 , 内用薄泥 , 将烧熟瓦字排之 , 再入窑内烧为一段 , 亦可为活字板印之 。 近世又铸锡作字 , 以铁条贯之作行 , 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 但上项字样 , 难于使墨 , 率多印坏 , 所以不能久行 。 今又有巧便之法 , 造板木作印盔 , 削竹片为行 , 雕板木为字 , 用小细锯锼开 , 各作一字 , 用小刀四面修之 , 以试大小高低一同 , 然后排字作行 , 削成竹片夹之 。 盔字既满 , 用木屑屑(先结切)之使坚牢 , 字皆不动 , 然后用墨刷印之 。

写韵刻字法:先照监韵内可用字数 , 分为上下平上去入五声 , 各分韵头校勘字样 , 抄写完备 , 择能书人取活字样制 , 大小写出各门字样 , 糊于板上 , 命于刊刻 , 稍留界路 , 经以凭锯截 。 又有语助词之乎者也字及数目字 , 并寻常可用字样 , 各分为一门 , 多刻字数 , 约有三万余字 。 写毕一如前法 。

……锼字修字法:将刻讫板木上字样 , 用细齿小锯 , 每字四方锼下 , 盛于筐筥内 , 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齐整 。 先立准则 , 于准则内试大小高低一同 , 然后另贮别器 。

作盛嵌字法:于元写监韵各门字数 , 嵌于木盔内 。 用竹片行行夹住 , 摆满用木屑轻屑之 , 排于轮上 , 依前分作五声 , 用大字标记 。

造轮法:用轻木造为大轮 , 其轮盘径可七尺 , 轮轴高可三尺许 , 用大木砧凿窍 , 上作横架 , 中贯轮轴 , 下有钻臼 , 立转轮盘 。 以圆竹笆铺之 , 上置活字 , 板面各依号数 , 上下相次铺摆 。 凡置轮两面 , 一轮置监韵板面 , 一轮置杂字板面 , 一人中坐 , 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 盖以人寻字则难 , 还韵内 , 两得便也 。

取字法:将元写监韵另写一册 , 编成字号 , 每面各行各字俱计号数 , 与轮上门类相同 , 一人执韵依号数喝字 , 一人于轮上元布轮字板内取摘字只 , 嵌于所书板盔内 , 如有字韵内别无 , 随手令刊匠添补 , 疾得完备 。

作盔安字刷印法:用平直干板一片 , 量书面大小 , 四围作栏 , 右边空 , 候摆满盔面 , 右边安置界栏 , 以木屑屑之 。 界行内字样须要个个修理平正 , 先用刀削下诸样小竹片 , 以别器盛贮 , 如有低邪 , 随字形衬坫(徒念切)屑之 , 至字体平稳 , 然后刷印之 。 又以棕刷顺界行竖直刷之 , 不可横刷 , 印纸亦用棕刷顺界行刷之 。 此用活字板之定法也 。

前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时 , 方撰农书 , 因字数甚多 , 难于刊印 , 故用已意命匠创活字 。 二年而工毕 , 试印本县志书 , 约计六万余字 , 不一月而百部齐成 , 一如刊板 , 始知其可用 。 后二年 , 予迁任信州永丰县 , 挈而之官 , 是时农书方成 , 欲以活字嵌印 。 今知江西 , 见行命工刊板 , 故且收贮以待别用 。 然古今此法未见所传 , 故编录于此 , 以待世之好事者 , 为印书省便之法 , 传于永久 。 本为农书而作 , 因附于后 。

大德四年(1300) , 王桢调任江西永丰(今广丰)县尹时 , 从旌德带走了全副印刷工具和活字 , 但他最终没有实现用木活字排印自著《农书》的愿望 。 《农书》完稿后 , 皇庆二年(1313)“江西见行命工刊板 。 ”王桢所著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 , 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版印刷的文献 , 以后被译成几种文字传播国外 。 木活字印刷术也先后传至朝鲜、日本、伊朗等国 , 影响波及欧洲 。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

明人胡应麟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 , 然自宋已兆端 , 今无以药泥为之者 , 唯用木活字云 。 ”清人龚显曾也说:“明人用木活字版刷书 , 风气乃大盛 。 ”木活字印刷在明代已风行于世 。 据学者张秀民先生统计 , 明朝木活字本有书名可考者约一百余种 , 多为万历印本 。 其有地名可考者 , 除成都、建阳、南京等处外 , 有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等地 。

自元至清末民初 , 木活字印刷术久用不衰 , 就连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 也曾广用此法 。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还发现过元代的维吾尔文木活字 。 明万历以后 , 各地木活字印本越来越广 。 崇祯年间连官方《邸报》也都采用木活字排印了 。 到了清代 , 还有幸进入内廷 。 乾隆三十九年(1774) , 高宗帝为修订《四库全书》 , 花白银2300多两 , 在武英殿制成一套枣木活字25万余枚 , 高宗嫌“活字版”名称不雅 , 钦定为“聚珍版” 。 所印书籍便是举世闻名的《武英殿聚珍版全书》 。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由于朝廷的倡导 , 民间闻风仿效 。 用木活字排印大部巨著成为书家时尚 。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以木活字排印的《学海类编》多至807卷 , 120册 , 收书420余种 。 泾县包世臣撰《安吴四种》36卷 , 最早印本就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用木活字排印的 。 而素以刻书著称的徽州 , 早在明清时代印刷业蓬勃发展的高潮中 , 就已形成了木活字印刷和传统刻版印刷双管齐下、同时并举的大好形势 。 尤其是木活字的规格种类、制作质量、排印技术等 , 都在徽州能工巧匠手中日臻完善 。 印书的范围从皇皇巨制的经史子集 , 发展到人民大众喜爱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及宗教经典著作和方志、宗谱等多样化的内容 。 印刷技巧也从单色的水墨印刷发展到彩色套版 , 并创制出前所未有的饾版法和拱花法等印刷绝技 , 从而使明清时代的徽州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王桢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 //

值得一提的是 , 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巨著 , 最初都曾在徽州印出 。 如通行的一百二十四回本《水浒全传》 , 最早的刻本就出自明代新安;《聊斋志异》成书之后 , 蒲松龄因贫困而无力印行 , 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 , 才由歙县鲍廷博为之印出 , 即36卷421篇的通行本 。 连最负盛名的《红楼梦》写成之后也只仅有抄本流传 , 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1791和1792)徽州程伟元才把曹雪芹的八十回和高鄂所续的四十回放在一起 , 两次用木活字印出 , 即是后来所称的“程甲本”和“程乙本” 。 而旌德县 , 自宋代绍熙元年(1190)到清代道光六年(1826)的630年间曾先后九次编修县志 , 平均每70年一次 ,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印刷条件 , 也是不可能办到的 。

今天 , 仅“客家祖地”福建宁化县 , 在族谱修印中还在使用木活字印刷术 。 作为木活字发源地的旌德县仅留有一些木活字字模和“版书”一个地名而已 。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童达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