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与帖学不是对立的关系,都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
导 读:这里的碑帖争霸 , 指的是碑学和帖学之争 , 历史上为何总有碑学兴起或帖学昌盛一说?那么何为碑学?何为帖学?我们先来简介一下 。
碑学与帖学不是对立的关系 , 都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 //
《石门颂》节选
碑学: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拓本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学问 , 也指崇尚碑刻的书法流派 , 与"帖学"相对 。 碑学有"专指北碑""北碑加篆隶""北碑加唐碑"等三种基本含义 。 碑学始于宋代 , 兴盛于清代中叶以后 。
一、专指北碑 。 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说:“自慎伯之后 , 碑学日昌 , 能成名者 , 赵之谦、张裕钊、李文田三人而已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篇说:“迄于咸、同 , 碑学大播 , 三尺之童 , 十室之社 , 莫不口北碑、写魏体 , 盖俗尚成矣 。 ”其提出尊碑的五种理由 , 也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碑学”一节特加“以魏碑为主”的副标题以限定收录范围;
二、北碑加篆隶 。 康氏《广艺舟双楫·体变》篇说“今学(即碑学)者 , 北碑、汉篆也 , 所得以碑为主” , 包括篆书 。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把篆、隶分别单列 , 但在“碑学”一节加上副题后专门说明“通常谈碑学 , 是包括秦篆汉隶在内的” 。 现在许多著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碑学”概念的;
三、北碑加唐碑 , 不包括篆隶 。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颜字”一节里 , 说“就碑帖二字本义说 , 那末《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等是碑 , 《裴将军》、《争座位》等等是帖” , “本篇三、四两章所列的碑学、帖学 , 又是狭义的” , 然则如果是广义的 , 则唐碑也就可以包括了 。 有的著作就把唐碑纳入其中 , 而把篆、隶摒于其外 , 如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十二综述中说:“嘉道以还 , 帖学始盛极而衰 , 碑学乃得以乘之 。 ……嘉道之交 , 可谓之唐碑期 。 ……咸同之际 , 可谓之北碑期 。 ……碑学不囿于唐、魏 , 而能远仿秦篆 , 次宗汉分 , 斯则所谓豪杰之士 , 固将移俗而不移于俗者 。 ”
碑学与帖学不是对立的关系 , 都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 //
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帖学: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优劣以及书迹的真伪等的一门学问 , 也是指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 , 与"碑学"相对 。 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等三种基本含义 。 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 , 其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 。 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 , 多忠实于原迹 , 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 。
从书法艺术角度说 , 帖学是指崇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历代诸法帖的书法流派 , 以区别于"碑学" 。 扼要地概括为三种:
一、学晋(人之帖)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篇首句即说:"晋人之书流传曰帖 , 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 , 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 , 宜也 。 "似以"帖学"为学晋人之帖 , 故后面又说:"故今日所传诸帖 , 无论何家 , 无论何帖 , 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 , 名虽羲、献 , 面目全非 , 精神犹不待论 。 ……流败既甚 , 师帖者绝不见工";
二、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帖学"一节标明"以晋唐行草小楷为主"的副题 , 实际上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 沙老又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在二王范围内(实际上也包含唐、宋、元、明 , 因此张照这位学董出身的也得以列入);在二王以外另辟蹊径的 。 但不包括从北碑中化出行草写法的书家如康有为、赵之谦等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 沙老把学颜的单列一门 , 因此这里的"晋唐"是没有颜真卿的"晋唐" 。 康有为有"卑唐"之论 , 在各篇的论述中 , 也常常把宋、元、明连带批评 , 当他在《体系第十三》说"近世人尊唐、宋、元、明书 , 甚至父、兄之教 , 师友所讲 , 临摹偁引 , 皆在于是 。 故终身盘旋 , 不能出唐、宋人肘下" 。
这种话时 , 人们不免会把它和他的"碑学乘帖学之微 , 入缵大统"联系起来 , 所以在一般人眼里 , 康氏的"帖学"概念 , 有时候也等同于"晋唐行草" 。 和"碑学"概念的作用一样 , 康氏的"帖学"概念也不那么严谨;
三、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 马宗霍说:"帖学自宋至明 , 皆所宗尚 。 "下文并特别指出清帝重阁帖的史实;又说:"宗赵宗董 , 固自有殊 , 其为帖学则一也 。 ……至若帖学不囿于赵、董 , 而能上窥钟、王 , 下掩苏、米……斯则所谓豪杰之士 , 固将移俗而不移于俗者 , 盖亦有人 , 自当别论 。 "
碑学与帖学不是对立的关系 , 都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 //
碑学和帖学是书法史上两个最大流派 。 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 , 其创作方法便随之各异 。 其用笔的不同 , 反应书用力也有很大的差异 。
帖多用指腕 , 而碑多用肘臂 , 结果使两派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象与价值 , 并导致在立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运笔、用墨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差异 。 同时 , 也凸现和彰显了各自的特色 。
从审美上讲 , 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 。 如果说贴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 , 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
十八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为中期 , 这一阶段碑学和帖学势均力敌的较量 , 前者代表有刘墉、翁方纲等;后者有隶书大家邓石如、尹秉绶等 。 但书学集大成的理论家刘熙载的《书概》 , 以及著名学者沈曾植的草书创作都可视为晚清书学最后的辉煌 , 二人在当时的碑帖争霸中保持清醒认识 , 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
所以说碑学与帖学不是对立的关系 , 都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 。 学习书法应吸取碑学和帖学中的精化 , 摒弃糟粕 。 俗话说 , 虚怀若谷 , 只有我们放空自己、谦虚学习 , 方可融会贯通 , 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
?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国花牡丹,慈禧太后与牡丹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 茶叶资讯:最近涨势迅猛的六堡茶,如此与众不同
- 隆中决策: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
- 多角度浅谈诸葛亮治蜀的局限与失误
- 宋江与武松:相见恨晚的结拜兄弟,为何最后分道扬镳?
- 一边与日军勾结,一边高喊抗日,桂系李宗仁,唱的哪一出?
- 大意失荆州:浅谈关羽失荆州与樊城之役
-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二十三章 骗与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