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鲜文字是怎么回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古朝鲜文字是怎么回事?

大東千古开朦胧

——“古朝鲜文字”考注兼析东方太古文明

王松林 田佳训\文

【内容提要】 朝鲜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候补院士、教授柳烈博士 , 在其发表的《我们的民族是自古朝鲜时期具有固有文字的有智慧的民族》中① , 对古朝鲜半岛使用过的“神市篆书”和“加林土文字”以及古日本“阿比留文字”进行了有益的论述 。 本文以考注结合延伸论述的形式 , 通过对古朝鲜文字、古日本文字与中华太古象形文字共同渊源的解析 , 尝试性运用现有境内外资料综合研究东方古文明及“象形”文字的起源 。

【关 键 词】 神市篆书 古篆 王文 三皇内文 万国盟会 仓颉始作书契

《三圣记》《太白逸史》《揍园史话》《平壤志》和《宁边志》等许多古朝鲜文献中都说 , 在檀君朝鲜——古朝鲜使用过“神市篆书” 。 从15 世纪后半期以来被列为国家禁书的《三圣记》写道:“檀君有神市篆书” 。 16 世纪初的学者李陌的《太白遗史》里写道:“檀君有神市篆书 , 此等字书遍用于太伯山、黑龙江、青丘、九黎等地” 。 《宁边志》收录有“神市篆书”16字(见图1) 。 从平安北道龙川郡新岩里和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白岚子古墓出土的古朝鲜陶器上 , 也刻有类似《宁边志》上的“神市篆书”文字 。 从如上所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 不仅在古朝鲜时期已有“神市篆书” , 而且在自朝鲜半岛的北端六镇地区到南端南海地区 , 包括鸭绿江和豆满江以北广大地区广泛使用 。

注:“神市篆书” , 源自中华太古象形文字 , 俗称古篆 。 古东海之滨的长山太白 , 是中华圣哲伏羲立竿测影观象制历之所 , 是遂古之初东夷族群的重要栖息地 。

《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 , 自碣石山过朝鲜 , 贯大人之国 。 东至日出之次 , 榑木之地 , 青土树木之野 。 太昊、勾芒之所司者 , 万二千里 。 ”“東”字释意 , 《说文》作“从日 , 在木中 。 ”《礼记·王制篇》:“東方曰夷” 。 《尔雅·释言》:“夷 , 悦也”、“東方曰木”、“木谓之華” 。 可见 , 夷民族是东方崇日民族的总称 。 太昊 , 为东夷始祖伏羲氏尊号 。 伏羲、勾芒于东海之滨立竿测影 , 始创八卦太白历 。 “太白元始以正月建寅”(引自《淮南子·天文训》) , 太昭虚廓 , 岁分春秋 , 四时八节 , 天道循环 , 是中国第一部天文历法 , 史书“太极分判 , 天乃开明” , 与“河图洛书”以观测周天星象确立天齐中心辟地定方 , 合称“开天辟地” 。 榑木 , 立竿测影之表木 , 亦名骰表 。 《说文解字》作“神木 , 日所出也 。 ”古人以规矩权衡“射准”之法 , 立竿测影纪历授时称“天表” 。 《汉书·魏相传》云:“东方之神太昊 , 乘震执规司春” , “西方之神少昊 , 乘兑执矩司秋” 。 “规”为准绳 , “矩”为尺木 。 以正绳测高厚深远时的“平矩”、“偃矩”、“覆矩”、“卧矩” , 都是就表木而言 。 榑木天柱 , 以准绳罗盘四索定四正、四隅 。 四正 , 纪作“十” , 方位东、南、西、北 , 节令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隅 , 纪作“╳” , 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 节令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根据古气象学研究 , 5000年前 , 在北纬41 度线的东海之滨立竿测影 , 日出正東的那一天即为农历春分 。 所谓大人之国 , 《白虎通》:“泰者 , 大也 。 ”《淮南子·泰族训》:“故大人者 , 与天地合德 , 日月合明 , 鬼神合灵 , 与四时合信 。 ”大人之国即東方祭日制历古族 。 《山海经·大荒東经》:“有波古山者 , 有大人之国 , 有大人之市 , 名曰大人之堂 。 ”“大人之市在海中” 。 《海外东经》:

“大人之国……坐而削船 。 ”以此可见 , 上古时期东海之滨的长山太白 , 确为中华古族观天制历之所 , 是太极阳鸟文化暨中华太古象形文字的发源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加林土38字为正音文字 , 同古汉语标音篆体文字属同一类型 , 都是依据“象形”创制的标音文字 。 “文”与“文字”的不同之处 , 在于由象形文符到象形文字 , “形声相宜”成为重要的造字规则 。 古贤造字形声规则中的“声” , 不是一般的古文发音 , 而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 , 即“标音文字” 。 从“王文”、“三皇内文” , 到仓颉“始作书契” , “象形”文字经历了由文及字 , 从指事会意到形声相宜的演进过程 。 笔者认为 , 文圣仓颉最重要的贡献 , 是以象形文符为本创造出系统的“标音文字” , 不仅奠定了象形文字的坚实基础 , 更重要的是 , 她标志着民族语言文字的诞生 , 进而开创了中華文明的新纪元 。

“象形”文符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 , 以它为基础首先创制出标音文字 , 并依据形声、象义原理赋予新的形声文意 , 进而构成了一种系统的象形表义文字 。 古人依托独体和组合象形字 , 模仿牙、舌、唇、齿、喉等发音器官在发音时的形状 , 创制出一个个单音节或双音节字符 , 标音文字则是单个授音象形符号的有机组合 。 如前文所言 , 这种标音文字创制发明的重大意义 , 就在于它不仅创制出一种雏形文字 , 同时也发明了一种规范交流的民族语言 。 所谓“同文同源不同语” , 中国、朝鲜、日本的古文字 , 虽然都源自“象形” , 但相同的象形文符赋予不同的标音 , 最后则衍化为不同的民族语言 , 即便是同文同语 , 由于音调韵律的变化 , 也会衍生为不同地域的方言 。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 , 不少学者在研究民族文字起源时 , 把语言与文字截然分开 , 这是错误的 。 标音文字是民族语言文字的灵魂 , 没有语音的文字仅仅是一种记事符号 。

在考察神市篆书和加林土文字、训民正音之间的承继关系时 , 引人注目的是加林土文字和日本的所谓“神代文字”——“阿比留文字”的关系问题 , 自古在对马岛流传下来的“阿比留文字”(见图3) ,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从加林土文字中分离出来的 。 日本古书行智的《训释谚文解》里写道:“此文有古今二体 。 古体则自三国初制传 , 今文则李朝世宗时改削古文 。 即今其国古文失传 , 但行今文 , 古文即今所传肥人书是也 。 ”很明显 , 这里所说的古体字便是“加林土文字” , 也就是“肥人书”、“阿比留文字”、“神代文字” 。


古朝鲜文字是怎么回事?

古朝鲜文字是怎么回事?// //

注:古朝鲜、古日本文字 , 就笔划构型规律考证 , 皆为“象形”文字 。 无论是“加林土文字”、“阿比留文字”或“神代文字” , 都归属于东方太古文明智慧的结晶 。 1982年2月4 日 , 日本《山口新闻》首次披露在海拔100米的下关市彦岛衫田山顶梯形巨石上 , 发现了25个古文字符号 , 有三个字型是在圆圈中刻有一点 , 极像中国古篆中“日”字 , 三个日字呈三角形排列 , 与中国连云港将军崖岩画B组中三个太阳的排列大体相似 。 有的字型在圆圈中刻一个“十”字 。 笔者考释 , 两个象形文字 , 即汉字“日本”的古篆体 。

环境史学研究资料表明 , 距今7800-7400、7000-6500、4500-4000年间 , 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波峰期;4208-4120年 , 发生了冰河期结束后的第六次大洪水 。 《尚书·尧典》说:“汤汤洪水方割 , 荡荡怀山襄陵 。 ”《孟子·滕文公下》载:“水逆行 , 泛滥于中国 。 ”当时的海岸线 , 西进到今太行山脚下的京广铁路一带 , 华北、东北平原大多为海浸之域 。 沧海桑田之变迁 , 不是今人能够理解和感受的 。 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科研成果显示 , 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 , 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 但是 , 这一期间也曾出现气候剧烈波动时期 。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时提出 , 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 , 剧烈的气候异常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 。 他认为 , 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降温事件有关 , 也应征了降温时间的存在 。 笔者认为 , 正是长白山超级火山爆发造成东北亚地区生态系统巨变 。 根据地球物理学“大火成岩省”理论 , 超级火山爆发将地球内部热能直接输出到地表 , 输出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地表圈层 。 如此规模的热量 , 一旦以CO2等岩浆挥发份为载体输出 , 会造成极大规模的温室效应 。 但与此同时 , 另一种主要的岩浆挥发份——SO2 , 又会积极地与大气中的水分结合 , 形成硫酸的气溶胶 , 不仅让酸雨“滋润四方水土” , 更能有效地反射射向地表的太阳光 , 令局部产生冷室效应 。 总之 , 正是这一时期严酷的自然环境灾变 , 致使东夷农耕民族面临生存危机而选择大规模远距离迁徙 , 这也是中华太古文明播及整个北半球的根本原因 。 因此 , 不能用今天的环境状况比照还原远古时代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人文地理面貌 。 应借鉴中国环境气候要素历史变迁的研究成果 , 正确认识理解古代社会 , 解析中华文明初始源头与衍化进程 。 中华古族家园被大水侵袭 , “洪水汛大 , 各就高陆 , 人之所居 , 凡十二处 。 ”(引自《史记·天官书第五》)《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 , 即十二洲 。 大禹涂山会盟 , “十二洲”演变为“九州” 。 若以计算机技术使海平面升高百米 , 模拟全球海水大回潮时期东亚地图 , 就会发现 , 中华神洲版图包括东瀛三岛在内恰为“十二洲” 。 《山海经》谓:“倭属燕” , 说明东瀛三岛古族亦属东夷 。 东北亚原生态酋邦社会 , 在历史进程中最终分裂形成现代国家形态 。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 , 其文化变异的前因后果 , 在一个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得到体现、延伸 。 一个具有优秀文化遗产的民族 , 其文字的诞生也必然伴随着神奇的色彩 。 中华太古象形文字 , 绝不是对自然界万物图形的简单模仿 , 而是东方智慧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体 , 是与东方文明同步孕生的重大发明 , 具有物质、精神交融的二重性 , 其独特的形体结构、审美情趣及其蕴寓的深层次内涵 , 包蕴着古人类生命律动的文化精髓 , 以及原始信仰赋予拓荒先民感性的精神世界 。 这种表象形态与思想蕴涵高度统一的文化因子 ,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衍变过程中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 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及史学研究价值 。

其实 , 民族概念的本身就标志着一种文化现象 。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 , 遵循着继承与革新、影响与接受这一内在规律发展和衍化的 。 毫无疑义 , 这也是我们研究解析“象形”文字的逻辑起点 。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根脉 , 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 , 而文字的构型及标音则是民族语言文字的根基 。 如果把民族文化喻为流淌的长河 , 语言文字则是奔腾跳跃的浪花 , 一路高歌充满了神奇诱人的魅力 。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 , 都是以本民族标音文字为基础 , 创制出来的音韵及造字文化体系 , 是发声、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一种规范 。 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 印满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 , 进而形成一部部卷帙浩瀚的绚丽史章 。

东北亚诸国传统文化有着思维方式的一致性 , 以及在传统哲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共同的价值取向 。 尤其是反映在太阳崇拜、鸟和鱼图腾崇拜上的意念 , 以及“卵生”、“水生”感应神话 , 朝鲜、韩国、日本的传统文化 , 与中华典籍东夷太昊、少昊、玄冥古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神话传说是一面镜子 , 镜面中浮动着的 , 不仅有神奇百态的画面 , 也包蕴着远古时代的映象 , 从中折射出太平洋文化圈在传播和形成过程中昭示千古的印迹烙痕 。 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或离析 , 受到地理环境部族迁徙诸多因素影响 ,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融合成新的文化形态 , 也有些同源文化分离出多种文化体系 , 犹如诸条水系汇成滔滔江河 , 或似大河遇阻分为道道支流 , 都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 在数千年民族与历史衍化的过程中 , 某一个国家独特而原始的文化 , 往往丰富了邻国文化或形成较大影响 。 一些从古代中国或中原封建帝国输入的文化 , 被毗邻国家和民族深刻而有创造性地吸收了 , 以至于必须将它们作为其本身的文化史加以研究 。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 长白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圣山 , 也是东北亚诸多文化古族心目中的圣山 。 这同伊斯兰人崇祀“麦加圣城” , 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意义 。

注释:

① 《朝鲜建国始祖檀君》朝鲜外文出版社 1994年版 。

② 《山海经·海内经》:“有木 , 青叶紫茎 , 玄华黄实 , 名曰建木 。 ”《淮南子·坠形训》:“若木在建木西 , 末有十日 , 其华照下地 。 ”笔者认为 , 建木是一种紫径大竹 , 若木是“皮白如霜粉”的篁竹 。 《辞源》释:“篁竹 , 坚而促节 , 体圆而质坚 。 皮白如霜粉 。 大者 , 宜作船 。 ”5000多年长白山超级火山爆发前 , 山东、辽东和朝鲜半岛气候温暖 , 生长着这种特殊品种的紫竹和篁竹 。 “华”者 , 建木、若木之曄辉也!古籍佚文中的“紫气”、“紫坛”、“紫府” , 乃至“中华”、“华表”、“华夷” , 皆与建木紫茎有关 。 推而论之 , “华夏”之“华” , 实乃东夷文化族群之泛称 。

③ 训民正音原有28个字母 , 其中包括十七个初声字和十一个中声字 。 正音文字系音位文字 , 同时具有音节文字的性质 。

④ 集贤殿是李氏朝鲜初期因袭高丽制度设置的研究古制度及编撰制述的机构 。

⑤ 引自田子馥“长白山文化的基石”一文 , 载于《吉林日报》2007年6月14日“东北风”周刊版 。

⑥ 姜玮(1820—1884年) , 字仲武 , 号古欢子 , 李氏朝鲜末期著述《東文字母分解》主要叙述正音文字的结构及象形说起源 。 书成于1869年 , 有汉文传抄本 。

⑦ 引自吴县王大错撰著《文字源流考》 。

⑧ 本文中的图1、图2、图3 , 均为柳烈博士撰著《我们的民族是自古朝鲜时期具有固有文字的有智慧的民族》插图 。

【作者简介】 王松林 中国萨满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田佳训 中国萨满文化艺术委员会研究员

满族文化网出品 , 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