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撰文:胡國贊 李忠信

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 海峽兩岸歷史和文化同出一脈、不可分割 。 近幾年來,臺灣的“臺獨”分裂勢力企圖割斷臺灣與祖國的文化聯系 , 否認臺灣同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種族血緣上的聯系 , 不斷制造愈演愈烈的文化認同危機 。 聲稱臺灣具有獨特的文化,甚至種族(族群)特征的政治實體,極端“臺獨分子”甚至否認自己是中國人,提出“臺灣國”的口號 , 妄圖從根本上否認和篡改祖國與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

“臺獨”勢力分裂祖國的企圖由來已久 , 從李登輝執政時期開始 , 臺灣就有人不斷在歷史、文化、教育上做文章 , 大搞所謂的“臺灣正名”,不斷實施 “去中國化” 。 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 , 繼承了李登輝的一系列“本土化”的教育政策 , 推行全方位“去中國化”的“鄉土教育” , 以強化臺灣學子的所謂“臺灣意識”;2004年 , 陳水扁連任後 , 全面推進“歷史地位正名、教育正名、官方單位正名、外館正名、國際組織正名”等“五正名運動”,變本加厲地實施“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 , 在11月9日公布的2006年度的“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中 , 竟把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等列入“中國古代史” , 減少中學教材裏有關中國史和文言文的課時 。 凡此种种 , 不一而足 , 都意在“编织”他们的“台独”迷梦 。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

“去中國化”之所以愈演愈烈 。 實際上是民進黨要從根本上割斷臺灣與祖國的聯系 , 培植“臺獨意識”的伎倆 。 民进党再次上台之后 , 打着“维持现状”的旗帜 , 干着“去中国化”“文化臺獨”的勾当 , 阻挠、限制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 , 打压主张发展两岸关系人士 , 在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 。

“二戰”結束以後 , 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挑唆和庇護下 , 島內滋生的一股分裂主義勢力 。 它的發生和發展 , 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 。 半個多世紀來 , “臺獨”浪潮經歷了由島內避聚島外 , 再由島外湧人島內 , 最後通過“選舉” , 以政黨形式實現對國民黨的政權轉換等幾個重要階段 。 而“文化臺獨”——即“臺獨”的分裂主義文化理論 , 是“臺獨論”構成的理論前提和文化基礎 。

"文化臺獨"是一種以確立臺灣獨立性為價值取向,以"去中國化"為特征,為"臺獨"服務的社會文化思潮 。 "文化臺獨"伴隨"臺獨"活動而生,並隨著"臺獨"勢力膨脹而發展. "文化臺獨"提出了否定中國歷史是臺灣歷史之源,否定中國文化是臺灣文化之主體,否定臺灣人是中國人,臺灣人乃獨立於中華民族之外的"臺灣民族"等謬論,其實質是在歷史、文化、民族和國家認同上否定"一個中國"原則,為"臺灣獨立建國"鋪路 。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

"文化臺獨"的膨脹蔓延充分表現在今年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中 。 臺灣當局從8月11日起 , 一連三天開七場會議對社會領域課綱進行審議 , 歷史課綱大幅度“去中國化” , 引發激烈爭議 。 其中 , 最令人關註的是對中國史的劃分 , 根據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 , 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 , 在新課綱中則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部分 , 把過去的中國歷史內容大幅刪減 , 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 , 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下面進行論述 。

既然是由民進黨選的人主導的課綱審議大會 , 那麽能通過“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不在話下 。 不僅是歷史課綱飽受質疑 , 課綱審議大會還調低了文言文教學比例 , 從原本的45%至55% , 下降至35%至45% 。 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余光中就公開抨擊民進黨當局的"12年國教課程綱領" 。 余光中支持並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受訪時,他還曾明確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余光中認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 。

臺灣原曆史課綱是按照年代或朝代順序編排 , 更改後的新課綱則採用主題方式分單元 , 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等全部消失 。 許多臺灣歷史學者、教師對民進黨當局主導的課綱修改表示憤怒 , 他們指出 , 有關修改是“重臺灣文化 , 輕中華文化” , 意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繫 , 企圖磨滅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 , 一門心思“去中國化” , 這樣的歷史課綱實屬荒唐 。 舉例來說 , 新課綱看不到中國文明起源的石器時代 , 夏商周三代也都沒了 , 大禹治水傳說、甲骨文發現 , 這些內容作為炎黃子孫可以不知道嗎?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

中國史改為東亞史 , 可以說是臺灣歷史教學的重大轉變 。 從兩蔣時期的臺灣史是中國史的壹部分 , 到李登輝時期 , 雖然臺灣史附屬於中國史 , 但教授時以臺灣為中心 , 往外觸及到“中國” , 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 這就是“同心圓”史觀:臺灣是個小圓 , “中國”是個中圓 , 世界是個大圓 。 再到陳水扁時期 , 臺灣史獨立於中國史而單獨成冊 , 現如今 , 連中國史這個名字也被用東亞史來取代 。

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和世界史脈絡中講 , 表面上是“開放的眼光” , “不自閉” 。 其實 , 這種“偷天換日”做法 , 用心十分險惡 。 因為中國史變成“外國史” , 臺灣史才成為“本國史” 。 就是希望借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臺灣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渊源 , 希望讓臺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歷史 。 這一動作 , 明顯在宣示“臺灣不是中國” , 這是昭然若揭的“文化臺獨”行為 。

民進黨當局利用執政的權力 , 把一小撮“臺獨”分子的文史觀 , 通過政權教育機器強加於下壹代 。 加上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皇民史觀 , 加重了日本在東亞史上的地位與份量 , 拉緊臺日關系 , 相對淡化了臺灣與閩南、客家的“兩岸一家親”關系 , 使年輕學子逐漸淡化中國情結 。 在"文化臺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一代 , 對兩岸歷史淵源缺乏瞭解 , 對中華文化所知不足 , 導致不少年輕人存在文化認同的缺失 。

古人雲:“欲亡其國 , 先亡其史” 。 在臺灣新課綱中 , 只見臺灣與中國、臺灣與東亞、臺灣與世界的關系等論述 。 試問 , 這樣剩下來的臺灣史 , 不就是未來“臺灣獨立建國”後的“臺灣國史”的架勢嗎?否則又是什麼?做盡這些鋪墊動作 , 下一步“臺獨”勢力要推動的 , 不就是改“國名”、“國旗”、“國歌”?這種行為是任何有血性的中國人都不可能接受的 , 是不得人心的 , 其圖謀也是不能得逞的 。

從"文化臺獨"的發展趨勢來看, 其影響已浸入到臺灣社會的各個階層,危害性也越來越大,一旦成為臺灣的主流意識, 影響十分惡劣、後果也十分嚴重 。 必將對海峽兩岸關系造成嚴重的危害 , 對臺灣的和平统一造成威脅 。 因此必須高度關註和重視 , 中國人民不會坐視任其發展 。 臺灣民進黨當局必須懸崖勒馬 , 不要倒行逆施 。 呼籲臺灣各界有識之士 , 一起努力抵制“文化臺獨”勢力 , 堅決反對"文化臺獨"思潮膨脹蔓延 , 遏制“文化臺獨”的逆流與濁浪 。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中華歷史和文化不容否认——揭露臺灣當局“文化臺獨”的險惡用心// //

中國歷經百年外敵入侵 , 百年的苦難都沒有亡史 。 兩岸人民同祖同根 , 相依相連;兩岸文化相承相傳 , 不斷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力的作用 , 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在祖國統一大業中的重大作用 。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 是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 , 是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 兩岸文化同源於中華文明 , 中華歷史和文化是聯結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 是揭示“文化臺獨”荒謬性的有力武器 , 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 。 我們要在歷史、文化教育中正本清源 , 回歸真實歷史 , 認同兩岸的歷史和文化本源 。 兩岸關系發展和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 民進黨當局操弄歷史、逆流而動 , 難逃歷史懲罰 。

本文作者介紹:胡國贊 (亞洲僑界博愛基金總會主席、中國和平統壹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菲中友好栛會榮譽會長);李忠信(亞洲僑界博愛基金總會主席助理、中國佛教文化藝術聯合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