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2千多年前写给朋友一句话仅12字 后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终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他在2千多年前写给朋友一句话仅12字 后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终
(说历史的女人——第524期)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 ,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 那就是不管古代各个王朝是谁统治 , 名臣和名将的结局都颇为耐人寻味 , 有的善终 , 有的惨死 。 那么为何会造成这种两极分化如此强烈的结局呢?其实这一切都可以用一句话作为切入点来解释 , 那么这是一句什么话呢?可以毫不夸大地说 , 此人在2千多年前写给朋友的一句话 , 几乎总结了古代历史数千年的精髓 , 或者说这一句话概括了某种伴君生存规律 , 虽然仅短短12个字 , 但却是字字珠玑 , 两千多年来后世之人照这句话做的基本全部善终了 , 然反其道而行的结局基本都极惨 。 那么这一句话到底是谁留下的?又是什么话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 。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一牛人所处的历史背景 。
公元前473年 , 春秋末期南方两个国家发生了一场大战 , 即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十年之后 , 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 终于一举打败吴国 , 逼吴王夫差自杀 , 从此吴国退出历史舞台 , 越王勾践所代表的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霸主 。
可是越王勾践能够取得最终成功 , 击败原本比越国强大的春秋五霸之一吴国 , 有一个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此人就是范蠡 , 他就是今天我们着重要说的人物 。 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到重振雄风期间 , 有4大极其重要的功劳 , 可以说每一条功劳都影响了吴越两国的历史命运 。 我们来看一下范蠡的四大功劳:
他在2千多年前写给朋友一句话仅12字 后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终// //
其一是救勾践之命 。 越王勾践不听劝 , 给吴国开战 , 结果惨败 , 不仅出现了亡国之危 , 还有生命之忧 , 在这样的危机关头 , 范蠡用一句话救了勾践和越国 , 范蠡说:“卑辞厚礼以遗之 , 不许 , 而身与之市 。 ”结果勾践听从范蠡之话 , 吴王在重金美女的诱惑下 , 同意讲和 , 越国和勾践都得以保全 。
其二是导演了一出博取同情的戏 。 吴王非常欣赏范蠡 , 想挖来为己所用 , 但是范蠡却对吴王发表了一通博取同情心的台词 , 结果效果还非常明显 , 吴王因此对勾践君臣竟不由心生同情 。 同情心让吴王对勾践和越国的警惕之心和防备之心也逐渐放松下来 ,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 对吴王虽不好 , 但却是勾践的救命灵药 。
其三是悄悄强兵 。 越国战败后 , 极其贫弱 , 为了强大 , 极其不易 , 于是范蠡提出了两步走 , 第一步劝农桑 , 让老百姓有吃穿 , 稳定人心;第二步修建城池以备战 , 但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吴国的防御之心 , 范蠡建议修建城池两座 , 一座小城 , 一座大城 。 小城是修建给吴国看的 , 大城是自己积蓄实力的 。 军队就这样在吴国的眼皮底下悄悄训练强大起来 。
其四是择机伐吴、逼杀夫差 。 吴国北上 , 国内空虚 , 范蠡见时机到 , 建议勾践伐吴 , 结果大胜 。 吴国战败 , 夫差哀求勾践 , 勾践心生恻隐 , 此时范蠡一席话典型勾践 , 勾践拒绝了夫差 , 夫差只好自杀 。
越国复活到强大 , 范蠡之功 , 可谓无人可比 , 在功成之时 , 本该享受高官厚禄 , 可是范蠡的表现却令人非常意外 。 他选择了功成身退 , 隐姓埋名 , 泛舟江湖 。 不仅如此 , 他还劝自己的好朋友文种也退隐 , 为此 , 他在齐国给好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 , 这封信中有最宝贵的12个字:
“蜚(同‘飞’)鸟尽 , 良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 ”
这句话的意思 , 那是非常简单 , 大意就是说出去打猎 , 飞鸟被射死完了 , 然后就把弓箭收起来;把野地里的兔子都打死完了 , 猎狗也没什么用了 , 直接宰杀吃了 。
引申一下 , 意思就是把把敌对势力消灭完了 , 就要放马南山 , 弓箭入库;把敌人杀尽了 , 要开启和平治世的历史新篇章了 , 那么既然不需要打仗了 , 作战的将军和功臣也没什么用了 , 接下来就要被杀掉了 。
再进一步引申一下 , 意思就是辅佐主公完成了大业一统 , 那么自己的功劳虽然非常大 , 但是功劳太大对于主公而言也是一种威胁 , 所谓功高震主 , 所以在这时候 , 就要“鸟尽弓藏”退出朝堂 , 安居乡野 。 在《易经》中 , 也有类似警语 , 所谓“水满则溢 , 月圆则亏” 。 人生之事 , 基本都是这个规律 。 可是这个规律看似简单 , 道理多数人也都明白 , 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
在中国古代史上 , 建立过盖世功业的人数不胜数 , 说这些人不聪明 , 那是假的 , 他们个个都聪慧无敌 , 堪称一时之英杰 , 最有名的例子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 韩信用兵如神 , 能够统帅和指挥千军万马 , 连开国帝王刘邦都自愧不如 , 可是韩信却照样做到范蠡那句12字的话 。 在辅佐刘邦大业已成之时 , 不知功成而退 , 反而在忠诚和反叛之间显露犹豫之心思 , 这让本就不安心的刘邦更是如坐针毡 , 不除之不足以安眠 。 到头来 , 落个惨死 ,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
他在2千多年前写给朋友一句话仅12字 后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终// //
如韩信这般之盖世功臣 , 历朝历代都有很多 , 比如和他同一时期的英布、彭越 , 再比如明朝的大批开国名臣名将等 。 从这些人的情况来看 , 基本全是反“鸟尽弓藏” , 导致皇帝猜忌 , 不得善终 。 可是与此相反 , 在漫长的历史上 , 却有一些人照此话而言 , 懂得“鸟尽弓藏”之伴君规律 , 故皆得善终 。 在这些人中 , 最具代表的有这么8个人 。
最让人敬佩的当属王翦和汤和 。 作为一代名将的王翦是秦朝统一天下的第一功臣 , 横扫三晋 , 统兵灭楚 , 深受秦始皇的信赖和器重 , 在朝中不管文臣和武将 , 都对其敬重有加 。 从这一点来看 , 王翦在做人方面也比较成功 。 可是王翦虽为武将 , 却深谙伴君之道 , 懂得“鸟尽弓藏”是为臣之最高境界 。 虽然秦始皇一再挽留 , 可他还是抵御朝堂诱惑 , 坚决请辞 , 归隐故里 , 终享人生之圆满 , 成为古代史上猛将中最会做人的楷模 。
再说明之汤和 , 汤和这个人非常厉害 ,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朱元璋和朱元璋所开创的明朝 。 汤和跟朱元璋是老乡 , 在朱元璋做和尚的时候 , 是汤和邀请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 , 这是改变朱元璋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 此后 , 在朱元璋加入义军后 , 因军功官职升得很快 , 与朱元璋同龄的人都很不服 , 但唯独比朱元璋大的汤和却对朱元璋非常尊敬 , 这说明汤和这个人独具慧眼 。 此后 , 汤和追随朱元璋立下了巨大功劳 , 可是汤和从不居功自傲 。 明朝建立后 , 汤和被封信国公 。 可是汤和却懂得功成身退 , 于是在公元1388年主动向朱元璋提出辞职 , 回到老家养老去了 , 取得了圆满的结局 。
次之当属耿弇、张良、李靖 。 这三人都非常厉害 。 不过若论懂得功成身退耿弇令人敬佩 , 此人能征善战 , 辅佐刘秀取得了天下 , 官拜大将军 , 可谓显赫 。 可是在各地全部平定之后 , 他就在公元37年 , 把大将军的军印上交给了刘秀 。 虽然刘秀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 , 不杀功臣 , 可是耿弇能够做到急流勇退 , 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
再说张良 , 张良有点另类 , 他才谋一流 , 但是身体不好 , 跟郭嘉一样 , 是个孱弱病体 。 在辅佐刘邦成就一统大业的过程中 , 张良之谋功无敌 。 不过张良在刘邦统一大业完成后 , 并没有完全彻底隐退 , 如王翦那样 。 但是张良却是一个非常通透之人 , 比如刘邦在封赏他的时候 , 他拒绝了过高的封赏 , 而选择了布衣级别的封赏 , 刘邦同意 , 遂为留侯 。 此后 , 在目睹韩信等人的结局后 , 张良顿悟范蠡之言 , “飞鸟尽 , 良弓藏 。 ”于是请辞 , 以修道为业 。 虽然之后被吕后请来谋划朝政等事 , 但是张良也是就事论事完了后 , 没有参与朝野之争 , 故终得圆满 , 也成为后世效仿之典范 。
最后说李靖 , 作为唐代最杰出的军事家 , 李靖为大唐建立了不可估量的功勋:灭萧梁、击灭东突厥、破辅公祏、平定吐谷浑等 。 官拜兵部尚书、上书右仆射等职 , 被封卫国公 。 但因被诬告无果后 , 李靖也猛然醒悟“鸟尽弓藏”之规律 , 于是从此“乃阖门自守 , 杜绝宾客 , 虽亲戚不得妄进” 。 以绝对的低调取得自保 , 最后善终 。
最后再说三个人 , 秦琼、郭子仪、贾诩 。 在这三个人身上 , 我们看到了“鸟尽弓藏”的第二种解释 , 所谓鸟尽弓藏 , 并不一定非得是彻底退出朝堂 , 而是虽在朝堂 , 但懂得适时掩藏自己的锋芒 , 也同样算是“弓藏”的一种表现 。 比如秦琼 , 此人是唐朝的开国名将 , 功劳卓著 , 可是在大唐建国后 , 官拜左武卫大将军 。 可是从此后 , 秦琼基本也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 原因是他老生病 。 可是别人都不信 , 但秦琼的解释是:“我打了很多仗 , 受了很多重伤 , 流了很多血 , 怎么能不生病呢?”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 , 但是这个理由能骗聪明人 , 却骗不了智慧人 , 只有极少人认为秦琼这是“鸟尽弓藏”的一种自保方式 。 要知道 , 李世民杀李建成称帝是公元626年 , 秦琼去世的时间是公元638年 , 这长达12年的时间 , 秦琼若是重病 , 不可能一拖12年之久 , 这其中最大可能就是秦琼在以病为托词而寻求的自保之策 。
他在2千多年前写给朋友一句话仅12字 后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终// //
此外郭子仪能够善终 , 跟他在关键时刻不断提出辞职也有关 , 虽然皇帝始终不准 , 可是至少证明郭子仪是懂得急流勇退这个规律的 , 所以他也善终 , 终年85岁 。
最后说说三国的贾诩 , 这个人被称为三国的毒士 , 但却也是最懂得伴君规律的一位牛人 。 虽然他屡献奇策 , 辅佐了曹操和曹丕 , 但是他却深知自己不是曹操旧臣 , 为了避嫌 , 他非常懂得“藏”:第一是下班回家 , 闭门自守;第二是在私下不与朝臣拉帮结派;第三是在自己的子女婚嫁一事上 , 也不攀附权贵 。 也正因此 , 贾诩最终善终 , 终年77岁 。
结语:范蠡这句12字箴言 , 虽然简短简单 , 但是却字字千金 , 一言道尽道透古代史上伴君之规律 , 即要么功成身退 , 要么懂得“藏弓” 。 其实就是要么远离朝堂 , 要么虽在朝堂但要藏住自己的“弓”之锋芒 , 照此而行 , 基本都能取得一个好结果 。 但若反其道而行 , 结局可都不妙 , 基本都是惨死 , 就算不惨死 , 也基本不是善终 。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人良多启示!
- 陈寅恪很赞美漂亮女子的语录,更打击了现代很多人,发人深省!
- 关山东麓小城5000年制陶史,多次被外族劫掠,博物馆盆盆罐罐说事
- 一支五万大军突然消失,2500多年后,在一处洞穴被发现
- 嘉峪关到底在哪?答案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人却答不上来
- 30年前走亲戚的老照片,你还记得多少?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62年解放军有多猛? 90分钟摧毁32座地堡, 24小时全歼印军王牌旅
- 古人说南方多瘴气,传染可置人于死地,瘴气到底是啥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