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这是一个飞春读传粉丝的问题 , 他想了解更多田中隆吉与东条英机的过往 , 留言问我“为啥田中要背叛东条” 。

为了写清楚两个人的恩怨 , 飞春又仔细读了读他们的相关传记 。

此文涉及日本对华政策、陆军内部分歧、东条英机成败、东京审判秘密等 。

从田中和东条身上 , 我们可以管中一窥 , 了解真实的侵华内幕 , 以及他们眼中的“中国论”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在中国的日本投降仪式)

1.发迹

田中隆吉和东条英机都出生在明治维新时期 。

两人都经历了陆军地方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

这也是二战时大多数日本军官成长的三部曲 。

不同的是 , 东条更好战 , 田中更理智 。

东条的老爹东条英教 , 是甲午海战时日本大本营参谋 。

可以说 , 东条从一出生就是个军国坯子 。

满洲是他老爹的“荣光” , 也是东条的向往 。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前 , 东条从陆士毕业 , 到满洲走了一圈 , 算是“凯旋而归” 。

此时 , 田中还在島根県立初级中学上学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东条英机年轻时)

田中比东条小8岁 , 出身于商家 。

他上军校 , 完全是因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 两场战争让整个日本充满尚武的邪恶风云 。

田中比东条更懂中国 。

因为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班级 , 专修中国课 。

而东条陆大毕业后 , 被老爹推荐到日本驻德国大使馆了 , 当官了 。

在那里 , 他当驻德武官 , 回来后当陆大教官 , 然后又进陆军省军务局 。

而田中呢 , 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班级里老老实实地研究了3年中国 。 之后作为日本侵华的一个马前卒 , 到中国当特务 , 收集情报 , 谋划侵华 。

此时是1927年 , 田中34岁 , 衔不及佐;而东条43岁 , 已是中佐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田中隆吉 , 1893-1972)

2.满蒙梦

满洲是两人实施罪恶的地方 。

1935年3月 , 田中调任关东军参谋部 , 任信息课兵要地志班的参谋 。

这参谋 , 说通俗点 , 就是绘制侵华地图的日本间谍 。

同年9月 , 一直想来关东施展法西斯罪恶的东条英机 , 终于被调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 。

一个是司令一个是参谋 , 一个指挥一个间谍 , 共同的满蒙目标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

分裂出伪满洲国 , 曾是东条英机在国内一直叫嚣的事 , 但具体谋划实施的 , 却是石原莞尔等 。

石原因此被称为“伪满洲之父” , 被日本奉为英雄 。

来到满洲后 , 田中和东条争相“立功” , 一起谋划建立“蒙古国” , 妄图把蒙古从我国分裂出去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1931年 , 田中隆吉与川岛芳子谋划上海事变)

实际上 , 从朝鲜到满洲到蒙古再到华北、再到全中国 , 继而拿下苏联和南洋 , 是明治天皇早早订下的亚洲称霸思路 。

所以 , 这里插一句 , 明治天皇虽是日本的英雄传奇 , 却是侵略中国的始作俑者 。 明治维新可鉴 , 但明治天皇委实可憎 。

田中被调遣至德化特务机关任职 。

在东条指挥下 , 他负责策反伪蒙古军进攻绥远省的傅作义 , 想要来一次蒙古版的“九一八事变” 。

但傅作义不同于张学良 , 绥远军民誓死抗日 , 把关东军打得屁滚尿流 。

然而 , 奇葩的是 , 绥远失败后 , 两人都升了官 , 田中升大佐 , 东条升中将 。

这就是军国日本的思维吧 。

此时 , 为1936年11月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田中和德王在一起)

3.分歧

日本人评价东条英机 , 有句很经典的话:

“成也宪兵 , 败也宪兵 。 ”

宪兵就是管军纪的军事警察 。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 , 中国东北抗日游击一度让日本头痛 。

为加紧思想统治 , 肃清军中赤化倾向 , 日本陆军省赋予关东宪兵很大的权力 。

他们不但管关东军思想问题 , 还收集中国苏联方面的情报、镇压抗日力量等 。

注意 , 有些活儿不是军事警察的事 , 但东条给无限扩大了 。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 关东宪兵成了侵入伪满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幽灵 。

其司令官东条 , 被称为伪满洲国的实际统治者、溥仪背后的“太上皇”、宪兵政治之父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日本绘制的中国军力分布图)

也正是在东条手下干的这段时期 , 田中隆吉深刻认识到 , 军人干预政治经济 , 足以导致国家灭亡 。

田中说 , 当伪满洲政治经济权力归为关东厅(即伪满洲民政部)时 , 他发现军人风纪受了约束 , 社会治安也良好 。

但是 , 当东条把关东政治经济都归于宪兵控制时 , 军部武力扩张的性质决定了暴力、狂热好战不可避免 。

他认为 , 军人干政 , 政治经济外交等必将失去理性 , 走向战争 。

其实 , 这就是所谓的军国主义的形成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溥仪和他的伪满洲团队)

在这个根源之上 , 又引发两人对中国事变(七七事变)的不同看法、路线 , 最终导致两人成为政敌 。

田中和石原莞尔的思路是一致的 。

他主张 , 要先把满洲建设稳定 , 成为日本经济支撑和“帝国的保护国” , 然后再谋蒙古独立 。

但此时 , 东条却极力推行扩张 。

田中引用他前辈宇恒一成的话说:

“满洲的建设未成 , 而又发生中日事变 , 等于逐二兔而终不得其一 。 ”

1937年6月 , 东条以关东军参谋的身份 , 上奏皇宫大本营:

“我们相信 , 如为我武力所许 , 要首先对南京政权予以一击 , 解决我身后威胁 , 此为最上策 。 ”

七七事变后 , 田中说 , 这次纷争必定会引起武力冲突:

“所以应以断然的决意 , 由‘对其军队彻底的打击 , 力求其反省’ , 转为‘迅速撤兵 , 以谋求日中永久和平’ 。 ”

东条说 , 为彻底解决中国事变 , 应准备好“对苏、中两国同时正面作战” , 甚至“不惜与英美苏两面开战” 。

此语一出 , 日本股市暴跌 , 不少军人大骂东条“好似恶魔一般” 。

1939年11月 , 在山西策反阎锡山的田中 , 遭遇了百团大战 , 深感绝望:

“解决中国事变现在毫无希望 , 这必将导致支持中国的英美与日本发生冲突 。 ”
“日本已几乎拿出全部兵力与中国开战 , 再无实力对付英美 , 不迅速解决事变 , 显然必将导致日本灭亡 。 ”

4.鱼死网破

1940年 , 德国进攻苏联 。

这让日本信心倍增 , 愚不可及地谋划了南下太平洋政策 , 掀开与英美开战的序幕 。

7月 , 东条英机由陆军省次官升为陆军大臣后 。

弗一上任 , 即对“满洲保守派”的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多田骏、阿南惟几等开始清退 。

他们或被退出现役 , 或被流放到朝鲜 , 或等候任用 。

同时 , 他再次启用宪兵政治——这是他的看家本领啊 。

他对国会议员实施恐怖统治 , 解散一切党派 , 统一集结为大政翼赞会 , 达到集中统一思想 , 全力对外战争的目的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东条英机出行)

他有多恐怖?

举个例子:

一次开国会前 , 他竟然建议用宪兵包围会场 , “把恶质的议员捉起来 。 ”

此时 , 田中是陆军省兵务局局长 , 是个官宪兵的部门 。

东条念他与自己在满洲有管理宪兵的经验 , 没有清退他 。

但是 , 田中忍无可忍 , 屡屡对抗东条 , 高呼“军人干政 , 必将亡国” 。

终于 , 在1941年10月 , 他也被免除了一切职务 。

被免后 , 田中开始奔走倒阁 , 控诉东条恐怖独裁 。

东条派宪兵把他送到了国府台陆军医院 , 称他患了“老年郁抑症” 。

知道 , 此时的田中才52岁 , 离老年还差几步哪 。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日本为啥会败?

一个日本间谍眼中的中国论:在中国 , 日本为啥会败?// //

(战后田中隆吉决定去法庭作证)

战后 , 东条被麦克阿瑟逮捕 , 田中终于有了报仇的机会 。

凭着超强记忆力 , 田中写下长文 , 对日本战争和败因进行分析 , 详述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再到日本惨败的过程 , 历数东条顽固不化罪行 。

麦帅看到此文后欣喜不已 , 东京审判正需要大量这样的细节啊 。

他把他请来 , 威逼利诱 , 让他当东京审判的重要证人 。

田中说 , 出庭作证揭发东条 , 是保护陆军和天皇 。 我不作证谁作证?

美军把他一家人供奉在豪华别墅里 , 派兵保护 , 让他安心写证词 。

就这样 , 凭着田中大量证词 , 东条等7人被判了绞刑 。

田中成了黑吃黑的最后赢家 。

一个有罪的人过着无罪的战后余生 , 1972年79岁死于肠癌 。

(本文史料参考《败因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