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 , 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 , 亲自率军北攻汉中 。 经一系列激战 , 刘备击退曹军 , 全取汉中 。 接着 , 他又派刘封、孟达等人攻占了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等地 。 彼时刘备的人生与事业均达于巅峰 。 那段时期 , 是其所占地盘最大、势力最烜赫的兴旺时期 。
几乎同时 , 刘备派骁将关羽自荆州出兵攻打被曹魏占据的襄樊地区 , 并一举击败曹魏大将曹仁 , 于水战中逼降于禁 , 斩杀庞德 , 于是关羽威震华夏 , 唬的曹操都欲迁都以避其锋芒 。 不久 , 正当关羽率大军全力围攻樊城时 , 已和曹魏暗通曲款的孙权见有机可乘 , 趁机派大将吕蒙率奇兵渡江偷袭荆州 , 关羽腹背受敌 , 猝不及防 , 大败亏输 , 后在南郡临沮县彰乡被吴将潘璋、马忠设伏擒杀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220年正月 , 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于洛阳 , 时年66岁 。 子曹丕继为丞相 , 称魏王 。 之后 , 刘备听说曹丕(魏文帝)篡汉自立 , 建立魏国 , 还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 , 也趁机于次年在成都称帝 , 国号“汉” , 建元“章武” , 史称蜀汉 。 刘备称帝建国后 , 倚重诸葛亮、法正 , 着力整饬内政 , 推行法治 , 使兵戈扰攘不断的西蜀初步稳定 。221年 , 刘备为重夺荆州和报关羽被杀之仇 , 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反对与劝阻 , 拒绝孙权求和 , 一意孤行 , 亲率四万大军( 加上随征的武陵蛮王沙摩柯率领的一万少数民族军队 , 共五万余人)顺江东下 , 自巫峡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界立营40余座 , 树栅连营700余里 , 蓄时以待 , 讨伐东吴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东吴都督陆逊见蜀军兵锋甚锐 , 咄咄逼人 , 知道硬拼会吃大亏 , 于是力排众议 , 主动收缩防线 , 将兵力布防于夷道、猇亭一带 , 据险坚守 , 与大举进攻的刘备军形成对峙之势 。吴、蜀两军相持6个月之后 , 陆逊抓住有利战机 , 采用火攻之策 , 大破连营700里的刘备军于猇亭(今四川奉节以东) 。 这一仗史称“彝陵之战” 。 这场战役 , 蜀军除少数人马侥幸逃脱外 , 基本全军覆没 。
是役开始后 , 陆逊见蜀军大营已陷入一片火海中 , 遂令吴军发起全线反攻 。 大将朱然奉命率5000兵马击破蜀军先锋 , 接着向刘备侧后迂回 , 准备一举切断蜀军的退路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刘备见四下里火势汹汹 , 且火借风势 , 吞噬一切 , 忙下令退军 , 吴将韩当等率兵紧追不舍 。 蜀军败退时 , 吴军不依不饶 , 大举追杀 , 蜀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蛮王沙摩柯等相继战死 , 杜路、刘宁等人进退无路 , 被迫投降 。刘备收拾残军往北溃逃至马鞍山 , 部署兵力据险固守 , 准备组织力量发起反攻 。 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 , 他督促吴军从四面发起猛攻 。 蜀军连战连败 , 士气低落 , 面对吴军的大举围攻 , 很快土崩瓦解 , 数万兵马基本损失殆尽 。 刘备乘夜色组织突围 , 侥幸逃出后沿三峡拼命往后撤 。 陆逊命吴将孙桓、李异、刘阿率军衔枚追击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刘备好不容易逃到秭归 , 他在此收集残兵败将 , 准备利用这里已有的防御工事反击吴军、站稳脚跟 。 但吴将孙桓等人穷追不舍 , 很快就大举袭来 , 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 。 秭归一战 , 蜀军再遭重创 。秭归惨败后 , 蜀军所剩无几 , 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了 , 刘备只得率残军放弃该地继续西逃 , 为了阻挠追兵 , 刘备命军士在大路上焚烧车杖铠甲 。 就在这危急时刻 , 又传来吴将孙桓走小路欲抢先占据夔道的消息 。 刘备大惊 , 知道如果被孙桓占了夔道 , 自己的退路就被彻底堵住 , 于是他急忙率残部翻山越岭 , 披荆斩棘 , 抢先抵达夔道 , 这才侥幸逃出生天 , 幸免罹难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就在这时 , 翊军将军赵云率军抵达白帝(今四川奉节境内) , 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小将马忠率5000人马前来接应 。 赵云、马忠击退吴军追兵 , 刘备这才得以进入白帝城 。
彝陵之战 , 刘备的大部分兵马被陆逊歼灭 , 舟船、器械、辎重、粮草损失殆尽 。 刘备率数百残军狼狈退回白帝城后 , 羞愧难当 , 追悔莫及 , 忧心如焚 , 加上年老多病与劳累过度 , 终于在白帝城永安宫一病不起了 。
刘备起于蓬蒿 , 能礼贤下士 , 有识人之明 , 更有用人之能 。 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 , 他却欠缺战略家的眼光与政治家的气度 。 下决心与东吴为敌 , 甚至撕破脸大打出手 , 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此外 , 刘备的军事才能似乎不咋地 , 他在彝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战线拉得过长 。 曹丕评价道:“刘备不知兵法 , 岂有连营700里与敌对峙作战的道理呢”? 他一语道出了刘备大败于猇亭的原因所在 。
223年4月 , 刘备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 。 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李严 , 又叮嘱赵云尽心辅佐嗣君 。 刘备殁年63岁 , 在位3年 。 谥号昭烈帝 。
刘备死时 , 因他之前举兵空国远征 , 惨遭失败 , 给蜀汉带来了深重灾难 , 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 而此时的蜀汉人才也是迅速凋零 , 有些后继乏人了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许靖、刘巴等文武大才相继死去 , 蜀汉陷入了人才匮乏的窘境 。 彼时 , 外有虎视眈眈的曹魏与得胜后气势逼人的东吴 , 诸葛亮面对刘备留下的这一副烂摊子 , 深感责任重大 , 压力也是巨大的 。刘备死后 , 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恐有异计” 。 他深知彝陵惨败后 , 孙权之所以没有继续派兵攻伐巴蜀 , 是因为畏惧北边强大的曹魏 , 是为了全力应对曹丕当时派兵攻打江南所施加的压力 , 这才继续与蜀汉通好的 。 之后 , 孙权击退了魏军的进攻 , 取得了小胜 , 为免事态扩大 , 他继续向曹丕表示臣服 , 刘备病死后 , 吴蜀之间的联系告一段落 。 诸葛亮一方面派李严率重兵驻守白帝 , 以严密防备东吴 , 待刘禅即位、朝中大事基本安排妥当后 , 他就开始考虑和东吴重修旧好的最紧要之事情了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诸葛亮认为 , 以统治区域以及各项综合指标而论 , 蜀汉最小 , 实力最弱 , 如果总是以暴易暴同时去对抗两个强敌 , 绝对是不明智甚至乃自取灭亡的昏招 。 从基本立场来看 , 和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曹魏是不可能握手言和的 , 而自己当初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 , 在客观上仍然十分必要 。
而先主为了争夺荆州要地 , 使吴、蜀剑拔弩张 , 最终不得不大动刀兵 。 因此 , 在当前蜀军新败、局势危殆的局势下 , 必须急速和东吴和解 , 这才是当前最紧要之事 。
于是诸葛亮决心与吴国重新建立盟友关系 , 争取与江东孙吴政权和睦相处 , 不仅能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咄咄逼人的曹魏 , 还能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 , 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
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对荆州索讨 , 在战略方针上进行了合乎实际的修订 , 蜀国主动示好的诚意得到了孙权的充分理解与积极回应 , 两国间信使往来不断 , 关系日益密切 。诸葛亮派邓芝、费袆等人频繁出使东吴 , 与孙权重修盟好 , 不仅减少了蜀国的边防压力 , 还解除了他率军镇压南中叛乱的外部威胁 , 而且为他后来挥师北伐曹魏创造了有利条件 。
诸葛亮非常重视与东吴的关系 , 毕生维系并保持着两国的盟友状态 , 在他死后 , 乃至于蜀国灭亡前两国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争端 , 从而可以充分证明“联吴抗曹”政策的重要性与正确性 。 而且由于双方关系亲密 , 唇齿相依 , 曹魏不敢轻易集中力量进攻任何一方 , 而且两国间“驿使往来 , 冠盖相望” , 民间的商业贸易交往也日渐频繁 , 这对于吴、蜀两国的经济发展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 多亏了诸葛亮力挽狂澜 , 重新与东吴盟好 , 否则刘备彝陵惨败后 , 若孙权继续发兵穷追猛打 , 蜀国恐怕很快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
-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于曹操,但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 周瑜:赤壁之战中把自己毕生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 从蒯越相马说起,刘备为何不夺荆州?
- 谈谈刘备和曹操谈统治类型
-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 为什么说刘备的转折点是有了军师法正之后?
- 从真实的史实角度,说说刘备的“仁义”
- 团结就是力量:张辽、李典、乐进逍遥津之战
- 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揭开刘备失败的历史真相
- 公孙瓒明知赵云很能打,为何愿意让刘备带他走?背后有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