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样“狂”的大臣,皇帝吃“后悔药”都来不及了


遇到这样“狂”的大臣,皇帝吃“后悔药”都来不及了

遇到这样“狂”的大臣 , 皇帝吃“后悔药”都来不及了// //

第二十章

有一次 , 汉文帝刘恒器宇轩昂地带着一大批人外出视察 , 当来到长安北三里的中渭桥时 , 突然从桥下面窜出一人 , 显得很慌张 , 在逃离时把汉文帝的马惊吓了 , 差一点就把刘恒弄到马下 。 好脾气的刘恒大怒 , 马上叫人把这位抓起来 , 交给了一位大臣 , 你看着办吧 。

这位大臣在审问时问这位“犯罪嫌疑人”到怎么回事?“犯罪嫌疑人”说 , 回家时 , 突然听别人说皇帝外出要经过中渭桥时 , 自己就急急忙忙地躲在桥下 , 但是过了很久发现桥上没有动静 , 于是就走出来了 。 不料 , 这位“犯罪嫌疑人”出来的时候 , 汉文帝的大队人马居然到了 , 于是一惊慌惊扰了皇帝的坐骑 。 这位大臣一听 , 原来如此 。 冒犯圣上肯定不对 , 罚点钱 , 你回家去吧 。 于是把这个处理结果上报汉文帝 。

嗯 , 就罚个款 , 放人了 。

刘恒一看到这个结果 , 气不打一处来 。 心想 , 多亏我的马性情温和 , 才没有让自己摔下来 , 这是大罪啊 。 这人必须杀掉 。 可是 , 这位大臣不买账 , 他认为法律是皇帝和天下老百姓都要遵守的 , 不能因为领导的意志想怎么来就这么来了 , 这就会破坏社会的法律基础 。 因为按法律这个“冒犯车驾”就是罚钱 , 不能由着皇帝性子来 。

史书说汉文帝“上良久” , 估计汉文帝心中涌出无数骂这位大臣的句子 , 这才让汉文帝那个郁闷啊 。

没有办法 , 为顾良好的政治形象 , 汉文帝只得对这位大臣伸出大拇指 , 你说得对!

好“狂”的大臣啊 。

他是谁?

{!-- PGC_COLUMN --}

这位大臣就是掌管大汉帝国司法的最高长官——张释之 。

从他经历来看 , 像是长期“潜伏”在汉文帝身边 , 是一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物 。 他更是一位严于执法 , 也是经常反驳皇帝这位大领导的意见 , 督促大领导按照法律行事的人物 。

当时的人说 , 张释在当全国最高司法长官廷尉时 , 西汉王朝就没有被冤枉的老百姓 。 我们不知道这话是不是有点过誉 , 但起码说明他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 。

在封建专制社会 , 他为什么敢这样?首先他的确有才 , 其次他遇到好领导 , 皇帝这位大领导非常欣赏他 , 否则他造就人头早已落地了 。

张释之家里算是有钱的了 。 看得出 , 走仕途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家庭出人头地的最佳途径 。 他家为他买了一个很低级的侍奉汉文帝的小吏 。 可惜浪费了十年光阴 , 汉文帝连正眼就没有瞧过他 , 他仍在原地踏步 , 这才叫郁闷 。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 本来当官就是花家里的钱 , 这个小吏收入有很微薄 , 现在还在花家里的钱 , 张释之准备搁挑子不干了 。

这时候 , 他的上级领导中郎将(只比将军差点点)袁盅出现了 。 所以说 , 人不遇贵人是很难被发现的 。

袁盅就认为张释之是很有才华的人 , 只不过是缺少机会而已 。 他就跟汉文帝说 , 这是一个人才 , 不能让他走啊 。 升官留一下吧 。 汉文帝一想 , 行 , 就当我的贴身侍卫吧 。

有一天 , 汉文帝召见张释之 , 看看这人到底咋样 。 开始 , 张释之迎其所好夸夸其谈 , 刘恒一挥手说 , 打住!说点现实题材吧 。 于是 , 张释之的强项来了 。 他说了汉文帝最想听的“秦亡汉兴”的话题 , 这正中上意 , 汉文帝非常满意 , 于是他又升为贴身侍卫队领导 。

后来 , 张释之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才华和智慧 , 最终刘恒把他提拔成为掌管全国司法的最高长官廷尉 。

张释之当廷尉后的表现 , 估计让汉文帝有点后悔 , 因为张释之经常让这位大领导下不了台 。

张释之的确不太听话 。

因为张释之继续秉公执法 , 让大领导继续郁闷着 。

有一次 , 一个小偷在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前偷了一枚玉环 , 后被守卫抓住 , 刘恒十分恼怒 , 我父亲的宗庙的玉都敢偷 , “还有王法”吗?刘恒还是一如既往地将罪犯交给张释之处理 。 张释之一看 , 这个案件非常简单 , 依照法理将罪犯拉到外面斩首即可 。 于是把结果上报 。

刘恒一看 , 不干了 , 要求张释之判这个罪犯诛九族罪 , 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大逆不道”的重罪 , 不能轻易放过 。 可是 , 张释之又跟刘恒顶上来:诛九族是最终的刑罚 。 如果偷个玉环就诛九族 , 那么以后有人挖汉高祖陵园 , 那诛几族呢?那就没有诛的了!法律哪能这样随心所欲呢?张释之坚决不干 。

刘恒没有办法 , 和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商量了很久 , 唉......“张释之你是大哥 , 你说了算” 。 最后也就那一人伏法 。

当然 , 刘恒皇帝郁闷的事情还在继续 。

有一天张释之随天子到上林苑视察 , 由上林苑主管陪同 。 参观完虎圈 , 文帝突然问起各种禽兽数量以及登记造册的情况 , 而且一口气给主管提了十几个问题 。 主管一时汗流了下来 , 左顾右盼 , 张口结舌 , 一样也答不上来 。

这时 , 一个专门看管老虎的啬夫——小科员站了出来 , 熟练地地替主管回答了皇帝的所有问题 , 回答得非常详细 , 有问必答 , 对答如流 , 与皇帝问答之间 , 回应迅速而准确 。

可以想象 , 主管结结巴巴 , 这位小科员口齿伶俐 , 刘恒很是喜欢 。 一喜欢 , 汉文帝表示 , 道:这些的主管一边凉快去 , 我就看这位小科员顺眼 。 随后转头叫张释之准备一到任免通知书 , 撤原主管的职 , 小科员直接当上林苑主管 。

其实 , 这是小事 , 刘恒又这样的官员任免权 。

但 , 张释之不是别人 , 他是张释之 。

借了一步 , 张释之问刘恒:陛下 , 您说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刘恒说:厚道人啊 。 张释之接着问:那东阳侯张相如这个人怎么样?文帝说:也是厚道人啊 。

有了前面的铺垫 , 张释之说 , 陛下认为周勃和张相如都是忠厚之人 , 这是对的 , 但是 , 这两位都不太善言辞呀 , 有时汇报工作连话也说不清 , 周勃同志还不是经常被皇上问得杵在那里发呆吗?难道都让忠厚长者去效仿这个伶牙俐齿的虎圈看管员吗?

刘恒一听 , 的确这样 。 教育了主管 , 此事也就此作罢 。

都说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都说皇帝老儿一个人说了算 , 很多事实证明 , 就是皇帝老儿也不一定能搞“一言堂” 。

公元前157年 , “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刘恒去世 , 他儿子汉景帝刘启继位 。 张释之失去可以依靠的大山 , 顿时感到威胁来了 , 准备称病辞官隐退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释之得罪过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 。

张释之做掌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和接待工作时的公车令 , 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和梁王路过司马门没有下车 , 可是按照当时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 , 乘轺传者皆下 , 不如令 , 罚金四两”的规定 , 张释之上去将太子、梁王连人带车都扣下来 , 然后上报文帝 ,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 , 连文帝都出面道歉说自己“教子无方” 。 可见 , 这件事对太子的伤害有多大 。

后来 , 张释之受高人指点 , 找机会面见了汉景帝 , 就当时之事作了一个“思想汇报” , 恳请这位继任“大领导”理解和原谅 。 汉景帝表现得很大度 , 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 , 我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

真的没有放在心上吗?一年多点 , 汉景帝就把张释之的廷尉之职免了 , 把他贬到淮南王处当相国 。 其实那件事 , 汉景帝是放在心上的 。

幸运的是 , 汉景帝还不算残忍之人 , 给了张释之一个善终 。

自古以来 , 都有时常让大领导下不了台的人 , 后来还不是有一个海瑞吗?这肯定取决你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领导们能容忍你多久 , 你的价值在他们心中能存在多久?张释之失去汉文帝的庇护时 , 在有过节的新领导上台后 , 内心还是恐惧的 。 因为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心中张释之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

在体制内的人 , 盲目和领导作对那是“自掘坟墓”的 。 当我们绝对和领导唱反调的时候 , 一定要权衡好利弊 , 是需要各方面智慧的 。 张释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其实 , 在刘恒当政期间 , 正是有了这一群敢干事干实事 , 不怕得罪人大臣 , 刘恒的盛世才能拉开序幕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