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二)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
茆耕茹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92期
太湖西域指浙西北的安吉、长兴、湖州 , 苏南的江宁、南京、句容、溧水、高淳、溧阳 , 皖东南的当涂、芜湖(湾沚)、宣城、郎溪、广德、宁国 , 这一三省交界的连片地区 , 该区域内曲艺品种繁多 。 本文概述了1860年至1980年这一百二十年间 , 这里“曲苑”的大致情况 。 当初作为曲艺品种之一的花鼓调 , 实际流行于这三省交界的整个地域 , 它们是移民的产物 , 是后来皖南花鼓戏诞生的源头 。
三、五人头
此时打五件或单个分散进行 , 或两至三人为一组进行 。 如两人以上为一组进行 , 五件乐器则各人分散操击 , 那么此时的锣鼓竹架 , 亦只具象征意义 。 成员在外打五件所得 , 归班后需交班统一支配 , 不得私自隐藏 。 班社中管理钱物者 , 艺人称为“看舵” 。 看舵者也只许吃饱 , 不得将钱物自行支配 。 [12]
鄂东花鼓戏在太湖西域衍变、发展成为地摊演出时 , 打五件艺人普遍已增至五人 , 各人敲打一种乐器 , 故这时的打五件又称“五人头” 。 为适应广大演出中的需要 , 皖东南一带这时锣鼓篾架 , 已增高约150公分 , 宽约180公分 。 演奏时五人各司一件乐器 , 行走时需两人抬架 。 此种演出 , 据艺人称最宜庙会、赌场演唱 。 它占地醒目 , 演唱起来一唱众和 , 绘声绘色 , 声势夺人 。
随着班社“七紧八慢九稍停”(七人演出太紧张 , 八人方可应付 , 九人则可喘口气)的出现 , 即便作为五人头演出 , 人员也有多余 。 但外出也还只五人(五人头) , 多余人员则留班 。 外出所唱不仅是喜字歌、劝世歌及生活小戏中的唱段 , 更多的则是带来或学来的鄂东花鼓戏中本头大戏的片段 。 但 , 仍不化妆 , 无身段表演 , 一至两人帮腔 , 仍为曲种形式 。 有时 , 多余人员还扮演财神 , 与作五人头演出的艺人同时挨户配合演跳 , 则收入更丰 。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二)// //
四、抵板凳头子
农闲艺人打五件 , 遇有听众挽留 , 挽留者(东家)需供饭一餐 , 然后择一较宽敞的屋中(祠堂或东家堂屋内) , 置长凳一条 , 不化妆 , 不用锣鼓 , 两演员(一生一旦)即各坐板凳的一端清唱 , 一至两人帮腔 。 一般只唱“二小戏”(小生、小旦)和打五件时所唱剧目之片段 。 群众四周围观 , 随声附和 , 演唱与观众互动 , 深受欢迎 。 夜晚东家需安排演员住宿 , 一般只唱一晚 , 第二天离去 。 有时也竟挽留唱至二至三晚不等 。
五、堂戏
艺人又称“地墩子”、“地蹦子” , 规模大于抵板凳头子的清唱 。 打五件或五人头艺人事先将所唱剧目写在一个戏摺上 , 艺人被东家留下后 , 先递上戏摺供东家点戏 。 然后 , 择一祠堂内敲打演唱 。 面部不作敷粉 , 只偶作简易穿戴及表演 , 主要还是坐唱 。 所唱剧目除上列所举外 , 有时还唱诸如《喻老四》中的《小反情》《打瓦》《上竹山》[13] , 及《十八摸》等 。 一晚唱下来 , 有时收入能够三、五人数天食用 。 当时女艺人甚少 , 如果有女艺人唱《喻老四》之类含有色情成分的唱段 , 一本戏数晚清唱下来 , 能有好几石米 。 乡间红、白喜事及种痘送花老太 , 也请唱“堂戏” 。 如果遇有人家老人做寿请唱堂戏 , 艺人则坐堂演唱《郭子仪上寿》之类 。 除此 , 还有时在做寿的东家《出三星》(福、禄、寿)、《出三跳》(跳魁星、跳财神、跳加官) , 祝福添寿 。 此时的收入 , 更为可观 。
堂戏不论以后艺人在“唱地摊子”和“玩四季班”中 , 这一形式一直保存到四十年代末 。
六、讲故事
堂戏所唱剧目之间 , 演员有时需有调整和稍事休息 。 此时 , 便由花鼓戏艺人中擅长讲演鬼怪故事的艺人 , 凑场讲一些鬼怪神仙故事 , 以起“缓场”作用 , 艺人称此为“讲故事” 。 这一形式的穿插运用并不普遍 , 要看班中有无此种艺人 。 譬如宁国艺人傅安华不仅是唱戏的“好佬”[14] , 当时在艺人中也因擅讲故事而出名 。
七、地摊子
班社有了一定的基础 , 在外择热闹繁华之所 , 或赌场 , 或庙会 , 或集市贸易 , 设场置摊演出 。 这种演出五至八人不等 , 其形式有两种:一、保存原有未脱离曲艺形式的演唱;二、面敷水粉 , 作简单化妆表演 。 有时 , 因花鼓调艺人与民间灯会艺人合作 , 阵容则显强大 。 一般演出前艺人锣鼓“闹台”或合唱几支曲子作“邀场” 。 后由旦或丑登场 , 作“报场” 。 一次演出有四、五个节目 , 已有生活小戏 , 或本戏中的单出、片断夹杂其中 , 是正式的戏剧演出了 。 腔调已由打五件时的【四平】【蛮蛮腔】 , 增进了花鼓戏中主腔【北扭子】【陶腔】 。
以上所述 , 不论花鼓调这时以何种形式演唱 , 只是因当时社会人群的经济条件的不同 , 需求不同 , 因受社会经济的约束 , 从而才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形式 。 花鼓调从移民之初(1860)至1949年的八十九年间 , 不同形式的长期交融演出 , 都属太湖西域曲种花鼓调的一种整体形式 。 而这类形式从不因为其中某个时间段里 , 出现了某种新的表现形式 , 甚于后来竟有新剧种皖南花鼓戏的诞生 , 都从未改变过这类花鼓调多种且不同的整体演唱性质 。
以上花鼓调之各种演唱形式 , 虽在太湖西域广泛流行了八十余年(1865-1949) , 但至五十年代初 , 随着社会的变革 , 艺人生活普遍稳定 , 这些演出形式逐渐减少 。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二)// //
八、地灯子
又称“灯曲子” , 玩灯赛会中多为演出 , 其中有的形式却为河南移民带入 。 以莲湘、旱船、推小车、彩灯、花担、巾舞的表演最为普遍 。 鄂东花鼓戏传入湖西后 , 广泛吸取了地灯子的表演艺术 。 所以 , 早期的花鼓戏艺人不仅是打莲湘、玩旱船的行家 , 又是灯会中对歌唱曲的能手 。 他们时而唱戏 , 时而玩灯 。
对歌的内容 , 常以花鼓戏《珍珠塔》中的《二回楼》[15]和《山伯访友》为题 。 玩灯艺人对歌中如遇难处 , 一时对答不上 , 即被观众以钉耙横栏路中 , 阻止灯队前进 , 俗称“抛锚” 。 这时 , 总是由花鼓戏(调)艺人唱答解对 。 一般是先一边扶起横栏路中的钉耙 , 一边唱:“小小竹杆十二节 , 上包铜来下包铁 。 我把竹杆接在手 , 这位先生你歇歇 。 (陈兰英演唱)”四句唱完 , 复又换人对歌 , 算是和解 。 至今七十岁以上的花鼓戏艺人 , 除打过五件等 , 几乎也都参加过打莲湘、玩旱船 。
九、打蛮船
蛮船为一长江内河民运船型 , 长约120公分 , 高约40公分 。 船中置一木屋 , 内原供观世音菩萨 。 后因有迷信之嫌 , 本世纪五十年代艺人改供老寿星 。 船底下接四腿之高架 , 架高约100公分 。 船左前有一钩 , 可挂一锣;架左前上方置一鼓 。 演唱时 , 艺人立于船旁 , 双手操小锣、小鼓、牙板三件乐器 。 在离船底20公分处 , 有一横担 , 可供艺人挑架行走 。 “打蛮船”也只在农闲时 , 艺人挑架串乡 , 类似花鼓调艺人献艺情景 , 但从无班社组织 , 与花鼓调师承也有别 。 花鼓戏艺人供“杭州铁板桥下老郎先师” , 并“琴音童子 , 鼓板郎君” , 这与皖南目连戏艺人所供相同 。 而打蛮船艺人与本地(包括浙西北)渔鼓道情艺人 , 都同供丐帮齐、韩、郭三大门派祖师 。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二)// //
“打蛮船”艺人郭庭富及其蛮船 。 郭庭富 , 宣城市沈村人 , 1995年8月本人采访时所摄 。
花鼓戏艺人早期从无人打蛮船 , 对此也无甚了解 。 1995年8月本人为编写《中国曲艺志?安徽卷?花鼓调》条目 , 采访了宣州市沈村镇丁店乡陶村打蛮船艺人郭庭富(1936年生)[16] , 据其称:“花鼓戏中原有一本《荒年记》 , 叙清咸丰朝河南大旱 , 秀才韩文广为养活两子 , 将爱妻张香莲卖给蛮子胡老客 。 胡携韩妻登船欲返故里 , 韩妻之兄放赈回 , 于船中兄妹相见 。 赎妹不成 , 领众打蛮船 , 将妹抢回 。 为宣扬其兄妹之义 , 不忘当年灾荒之惨痛 , 艺人传唱《打蛮船》故事警示世人 。 打蛮船演唱形式 , 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 ”但查检花鼓戏之《荒年记》台本[17] , 固有秀才卖妻情节 , 人物姓名均不相同 , 亦无打蛮船事 , 这或为两本所据之不同 。
打蛮船的唱词分见字歌、篇词和正词三类 。 见字歌(即花鼓调的喜字歌)和篇词(片段) , 与花鼓调所唱根本不同 。 打蛮船虽有花鼓戏艺人改习之 , 但总不如渔鼓道情艺人改习为多 , 故所唱与渔鼓道情较多雷同 。 见字歌是将常见之店铺 , 编成固定祝贺的唱词 , 如剃头店、米粮行、裁缝店、杂货店、典当铺、布匹号等 。 到何门见到何店却唱何种词 , 艺人称此为“见子打子”(珠算术语) 。 篇词有:《十劝》《十字古人》《百岁人》《三十六个女古人》《三十六码头》《十月怀胎》《十二月方卿》等等 。 这些篇词几乎都是艺人的口头创作 , 世俗人情味重 , 地方特色浓 , 属俗文学范畴 。 一般篇词先唱引词 , 接唱篇词的正文 , 最后唱结束词 。
这里举篇词《三十六码头》为例:
(引词)
锣鼓打得喜盈盈 , 尊声老少你是听 。
前朝后汉我不表 , 听我唱段码头名 。
(篇词正文)
正月梅花正当春 , 做官之人出北京 。
店家朝俸徽州出 , 下江码头出能人 。
二月杏花红秋秋 , 绒花丝线出杭州 。
绫罗绸缎湖州出 , 绵绣龙袍出苏州 。
三月桃花水色红 , 琵琶瓜子出山东 。
生姜又出大通地 , 柳色夏布出江西 。
四月祥梅靠墙生 , 上海又玩琉璃灯 。
马猴出在河南省 , 汉口的水烟袋最出名 。
五月栀子满园香 , 扬州出的美姑娘 。
风流浪子瓜州出 , 花鼓莲湘出凤阳 。
六月荷花香满塘 , 细料草帽出南阳 。
毡帽又出山西地 , 东北人参最出名 。
七月菱角满塘青 , 石膏出在孝感城 。
木瓜出在宣城县 , 补锅师父出桐城 。
八月桂花满树香 , 金环手饰出长江 。
麦面又出武昌地 , 四川辣椒最出名 。
九月菊花家家有 , 大小江木出饶州 。
瓷器出在景德镇 , 六安州茶叶最出名 。
十月芙蓉转了青 , 乌石钢材出天津 。
泰山又产笆蕉扇 , 临安油漆最出名 。
冬月雪花飘又扬 , 飘飘扬扬冻九江 。
核桃又出卞梁地 , 无锡陶器最出名 。
腊月腊梅金灿黄 , 芜湖出名大砻坊 。
常州木梳湖南伞 , 金华火腿喷喷香 。
(结束词)
叫声众位你是听 , 这是一段码头名 。
中国码头多得很 , 只怪码头没跑清 。
唱到这里停下板 , 对不起老少共先生 。
(由谢克林演唱)”[18]
总之 , 三个部分的词句连续唱完 , 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篇词 , 后才可接唱戏文正词 。 每篇篇词的前引词和结束词略有不同 , 但均大同小异 。 引词又如:“锣鼓一打喜盈盈 , 老少先生你是听 。 老的爱听唐朝事 , 少的爱听宋朝文 。 嫂子喜听《卖花记》[19] , 姑娘爱听《女儿经》[20] 。 前朝后汉我不表 , 听我表段××名 。 ”唱何段篇词 , 即将该段篇词的标题填于××内 。 哪些引词和结束词 , 各应用在什么地方 , 这就要看艺人随机应变 , 翻词调韵的能力了 。 正词后来全部为花鼓戏小戏及本头大戏中片段 。 如《送香茶》[21]《胡彦昌辞店》《蓝衫记》(《大辞店》又称“张家戏”)等 。
所唱曲调 , 见字歌和篇词的主调是【书调】 。 其它均为花鼓戏中的常用调 , 这些明显是汲取了花鼓调的演唱成份 。 据艺人推测 , 这一汲取大约在清末民初即已进行 。
现皖东南宣州市的沈村、洪林等乡镇 , 郎溪县的十字铺镇 , 广德县等乡下 , 仍不时有艺人打蛮船挑架串乡演唱 , 演出时间已非仅限新春正月 。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二)// //
1962年11月芜湖专区皖南花鼓戏剧团作曲陈凤祥 , 编著的《皖南花鼓戏音乐》封面 。
皖南花鼓戏脱胎于湖西的花鼓调(戏) 。 但在剧种的研究中 , 很少有人对花鼓调给予应有的关注 。 在湖西这片土地上 , 不论是曲种花鼓调、鄂东花鼓戏 , 以及后来形成的皖南花鼓戏 , 三者主唱、主演的艺人 , 都是皖南花鼓戏形成初期的第二、三两代的艺人 。 实际上他们是同一群花鼓调的艺人 , 在不同的时空里 , 演唱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花鼓戏(调)” 。 只是前一些人以唱花鼓调为主业 , 而后来的一些人则是以歌唱来表演故事 。 前为曲种 , 后为剧种 。 这就同时锻炼和造就出一大批有名的曲种和剧种的艺人 。 事实上 , 从同治四年(1865)至1954年的八十九年间 , 作为曲种的花鼓调 , 从不因新剧种的脱颖而消亡 , 反之却在湖西广袤农村里深深地扎下根来 。
对曲种花鼓调的研究 , 直接与皖南花鼓戏剧种的形成、剧目的产生 , 以及主腔的流变、丰富、发展 ,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据老艺人杨光荣(1912—1995)讲:“我二十岁前唱戏时 , 四大主腔唱时节奏慢得很 。 也就在二十岁时 , 主腔演唱速度加快了 , 最先是从高淳开始的 。 ”但到了1962年11月陈凤祥[22]在他的遗著《皖南花鼓音乐》中 , 就清晰地记下了四大主腔的快速变化的进程 。
主腔之一的陶腔 , 这时的各种板式竟多达十一种 。 而其它各腔 , 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 甚于连一些花腔小调中 , 既有组曲 , 也被添加的板式 , 这是多么重大的成就 。 只有到了这时 , 新生的剧种才具有了自己身份的标识 , 这些又无不与原先的花鼓调(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体 。 正是在原先曲种和剧种八十年间不断互相竞争演出的实践中 , 为了适应于剧中一些人物的不同情绪变化 , 唱腔才不断演化 , 遂趋向成熟 。 一句话 , 演出才是它们的推力 。
注释:
[12]长达半年内艺人聚集在一起 , 难免在演出、分配、生活等方面产生一些不愉快 , 非至半年又不得另搭他班 。 一些艺人将此情绪按农历冬至“入九” , 编成口谚如下:“头九二九班子上揪(错此机会 , 不易搭班) , 三九四九打骂不走(雨雪至矣 , 无处可遁) , 五九六九讲话‘走扭’(新春已至 , 胆子也大了 , 说话不尽附和班主) , 七九八九讲话把眼翻(正月演出忙 , 班主需仰赖演员 , 这时也敢翻班主的白眼) , 九九八十一 , 老子少陪你(正月一过 , 备耕至 , 演出又闲 , 一般减少一人少一些开支 , 可离班去) 。 ”
[13]《喻老四》又名《私情记》、《余老四》 。 叙喻老四与张二妹之间爱情故事 。 因剧中多处含色情成份 , 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搜集、编印《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皖南花鼓戏》时 , 该剧标题下只记有情节、场次介绍 , 未录台本内容 , 见《汇编》第2集 。
[14]精通该剧种各行当之角色的道白、唱词、唱腔及表演、锣鼓经等 , 方可称“好佬” 。
[15][17] 两本刊载于皖南花鼓戏《汇编》第1、5集 。
[16]郭庭富 , 宣州市沈村人 , 1983-1985年学唱渔鼓道情 。 1991年至今 , 冬闲即“打蛮船” , 既作副业亦为个人娱乐 。 其蛮船中的小屋内 , 自称其供奉之地藏神像 , 请自九华山 。 木屋门墙两边有联:“国泰民安喜迎春 , 风调雨顺万事昌 。 ”横额为:“改革开放” 。 船下围帘飘带有联:“万国九州共日月 , 五湖四海度春秋 。 ”
[18]谢克林(1940年生?沈村人) , 浙西北及宣州市著名的渔鼓艺人 。 其渔鼓唱书 , 嗓音高吭清脆 , 韵味十足 。 前指的见字歌《裁缝店》也为谢提供:“天皇皇 , 地皇皇 , 拜得宣王做衣裳 。 先拜宣王后拜你 , 你是宣王传下的 。 宣王师父下山早 , 身边带有几样宝 。 又带针来还带线 , 又带尺剪下山岭 。 又赐案板三尺三 , 师兄师弟坐两边 。 师兄师弟两边坐 , 手拿尺剪裁衣裳 。 上做单来下做棉 , 二四八月做衬衫 。 要不是宣王把山下 , 世上哪有衣裳穿 。 宣王师父手艺高 , 万岁圣旨把他召 。 召上金殿绣龙袍 , 皇上封你官不小 。 ”
[19]《卖花记》叙权臣曹鼎 , 奸污卖花女未遂 , 打死埋于后园 , 其夫误将告状投曹处 。 后其冤为包拯伸张 , 铡曹鼎 。 台本见皖南花鼓戏《汇编》第3集 。
[20]旧时宣扬封建礼教的通俗读物 。 约初刊于明代 , 后世刊行甚广 。
[21]台本见皖南花鼓戏《汇编》第2集 。
[22]陈凤祥(1936—?) , 江苏兴化人 ,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 1958年9月皖南大学艺术科毕业 , 任芜湖艺校音乐教师 。 1962年调芜湖专区皖南花鼓戏剧团任作曲 。 1983年调宣城行署文化局艺术科工作 。 陈在剧团期间 , 为多部大戏编曲 , 并作有交响乐《江南春早》发表 。 1961年上海交响乐团来芜演出时 , 首场演出了他的这一作品 。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