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有何区别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

{!-- PGC_COLUMN --}

》中的经典桥段 。

这些地方实力派 , 职务各不相同 , 有冀州牧韩馥 , 凉州刺史马腾 , 长沙太守孙坚 , 还有济北相鲍信等等 。

同样是拥有一州的军阀 , 为什么有的职务是州牧 , 有的职务是刺史?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汉承秦制 , 这要从秦代的官制说起 。 秦代实行郡县制 , 先有县 , 后有郡 。

春秋、战国时期 , 大国常常把被灭掉的小国变成县 。 县直属于中央政府 , 上面没有任何等级的行政机构 。 最初的郡 , 是临近边境比较大的县 , 拥有比县更多的兵力 。 县的长官叫做县令 , 侧重于民政治理 。 郡的长官叫做郡守 , 侧重国土的守卫 。

秦灭六国 , 实行郡县制 。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每一郡管辖二十个县左右 。 郡守上马治军 , 下马治民 , 俸禄为两千石 , 被称为太守 , 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副省级的高干 。


三国时代,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有何区别

三国时代 , 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 , 有何区别// //

汉朝初年 , 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国 , 韩信先为齐王 , 后为楚王 。 这些异姓王的封地很大 , 有的拥有几个郡的地盘 。 汉高祖刘邦皇位坐稳了以后 , 就开始对付异姓王 。 这些王陆续被铲除 , 刘邦确立了“非刘姓不王”的政治规矩 。 即使是同姓王 , 也严格限制地盘 , 一般不超过一郡之地 。

为了防止地方上的封国势力膨胀 , 朝廷往往任命国相进行行政管理 。 国相的地位与郡守相当 , 汉文帝时的大文豪贾谊就曾经担任过长沙国的国相 。

三国时的北海相孔融 , 济北相 , 都是国相 , 他们有时候也和郡守一样被称为太守 。

太守管军、管民 , 还可以举孝廉向中央推荐人才 ,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 。

为了防止这些复方实力派专权 , 汉武帝按照《周礼》、《禹贡》等古籍中的地理划分 , 把天下分为十三个州 , 作为监察区域 , 任命刺史作为监察官员 。

最初的州不是行政区域 , 而是监察区域 , 按照官员多少来设置 。 人口多的地方 , 行政事务多 , 权力使用比较频繁 , 州的地盘一般比较小 。 人口少的地方 , 官员数量少 , 州的地盘也就比较大 。

三国时期 , 北方的中原地带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 冀州、豫州、青州、兖州、徐州等实力比较强的州 , 人口密集 , 地域范围大概不到一省之地 。


三国时代,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有何区别

三国时代 , 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 , 有何区别// //

其时 , 南方尚未开发 , 地广人稀 。 扬州的范围包括江苏、安徽的南部以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 。 益州包括陕西省的南部和四川、云南两省 。 荆州包括河南的南部以及湖南、湖北两省 。 交州除了广东、广西 , 还包括越南 。 三国时期 , 越南也是中国的郡县 。 东北的幽州也比较大 , 除了河北北部、东北大部还包括现在的朝鲜北部 。

十三州的刺史最初没有固定的官邸作为办公地点 , 他们也不受丞相制约 , 只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 各州刺史负责监督郡守 , 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 。

刺史“位卑而权重” , 他们的俸禄只有六百石 , 但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足以控制地方上的郡守 。 刺史“奉诏六条察州” , 其权限主要是:

一、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 反对其横行乡里 。

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

三、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 。

四、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

五、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 。

六 , 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

这一阶段的刺史 , 都是资历比较浅的官员 , 他们代表朝廷对郡守进行监察 。 作为刺史制度的延伸 , 郡太守也任命督邮去监督县令 。 督邮相当于一个“郡内的刺史” , 俸禄为一百石到两百石 , 可以检举监督县令、县尉 , 而大县县令的品级也有一千石 , 高于督邮 , 却被督邮所制 。


三国时代,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有何区别

三国时代 , 刺史和州牧同为诸侯 , 有何区别//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展 。 早期的刺史 , 治官不治民 , 并且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 , 只能几个郡轮流着跑 , 每年年终亲自回到朝廷给天子汇报 。 后来的刺史不但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 , 也就是所谓的州治 , 并且拥有直接侵夺太守的权力 , 让治下的太守出钱出兵 。 渐渐的成为了太守的直接上级 。 刺史掌握了实权以后 , 也有向朝廷推荐官员的资格 。 他们推荐的茂才 , 比郡守推荐的孝廉含金量还要高 。 有些强势的刺史 , 身边人也以“方伯”、“牧伯”来称呼 。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 刘焉建议“废史立牧” , 把潜规则放到台面上来 , 在郡太守之上废除刺史 , 设立州牧 , 为中两千石 , 高于郡守和国相 。 州牧是名正言顺的封疆大吏 , 又管军 , 又管民 , 有管官 , 自然也是郡守和国相的直接上司 。 朝廷最初任命了三个州牧:刘焉为益州牧 , 黄婉为豫州牧 , 刘虞为幽州牧 。 虽然这几个牧没出什么问题 , 但是此例一开 , 后来的权臣有样学样 , 都自领州牧 , 比如曹操领冀州牧 , 刘表领荆州牧等等 。

在讨伐董卓的时候 , 正处在官制最为混乱的时期 , 州牧和刺史并存 。 刺史虽然强势 , 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 理论上刺史可以合一州之力而太守只能得到一郡之力的效忠 , 但是太守对郡县的整合和控制 , 却是一般的刺史做不到的 。 所以 , 刺史和太守谁占上风 , 并没有一定之规 , 而完全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以及中立方的态度 。 渤海太守袁绍 , 就以郡犯州 , 吞并了冀州刺史韩馥的地盘 。

严格来说 , 一个州内 , 不会既有刺史又有州牧 , 州牧是刺史的升级版 。 刺史的职责主要在于监察郡守 , 州牧的职责主要在于统管数郡的军政和民政 。

由刺史而州牧的历史变迁 , 一方面与监察权力的膨胀有关 , 监察官员华丽转身行政官员 , 地方管理机构随之由郡、县两级体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体制 。 另一方面与天下大乱有关 , 中央政权失去权威 , 地方大员在权力分割中获得了更大的份额 , 逐渐成为尾大不掉的割据军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