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老家的村子叫秦滩集 , 名字不同于一般的鲁西南村庄 。

在鲁西南地区 , 村庄的名字一般称为庄、楼、集、海、庙等 , 前面往往会加个姓氏或者体现村庄位置、物产等特点的词语 , 如张庄、王楼、李集、田海、孙庙或者河南王、张油坊等等 , 村头的碑文大都会记载“明洪武年间……怎么怎么着……” , 应该都是明朝大移民时迁过来的 。 我们村叫秦滩集 , 我不知道村里有没有村志村史之类的东西 , 单从村名来看 , 应该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 在周边范围内算是个比较大的村子 , 也是个集市 , 农历逢二、八成集 。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

老家的人们到集市上买东西叫“赶集” , 也叫“赶会” 。 一般乡镇的驻地才成集市 , 像我们村这种不是乡镇驻地的村子成集市的 , 在鲁西南地区并不多见 , 老家的集市应该也有很久的历史了 。

村子里的街道主要有两条 , 分别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东西街道和南北街道 , 两条街道交叉的路口就叫“隅首” 。 农村不像城里有路街的标识 , 这两条街都没有名字 , 以隅首为中心把村子分为四个部分 , 大家都习惯把居住的位置称之为“东头、南头、西头、北头” 。

隅首是集市的中心 , 也是村子的中心 , 当然也是集市上最繁华的地方 。 村子的集市以隅首为中心向四面辐射 , 北面以瓜果蔬菜等为主 , 南面以针头线脑、衣帽布匹等日用品为主 , 东面主要是土产用品、农耕用具等杂品 。 西面的集市最短 , 主要是卖肉的 , 这或许和当时的生活水平有关系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 , 逢集能买的起肉的能有几户人家?另外还有专门的羊市 , 在一片树林子里面 , 主要是交易活羊 。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

我小时候刚刚实行改革开放 , 农村物质相对匮乏 , 那时候一般的村子没有商店 , 也没有集市 , 人们都是赶集采购需要的东西 。 我们村有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分社 , 虽然是设在村里 , 但是里面的售货员也是“吃国粮”的;另外在隅首附近还有三家“代销点” , 主要经营烟酒糖茶酱油醋、电池浆糊针线钉之类的东西 , 品种不像现在的农村商店那么齐全 。 要买到需要的东西 , 一般还是赶集去采购 。

每逢农历二、八的日子 , 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我们村赶集 , 交易的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日常用品及土产杂品等 。 平时集市主要集中在隅首周边 , 卖肉盒子、打烧饼、裁缝摊、肉食摊等固定的摊贩在隅首附近 , 卖蔬菜瓜果、粮食、鸡蛋、农具等机动摊贩距离隅首就比较远 。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

农村的集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 夏天卖瓜果蔬菜的比较多 , 麦收的季节 , 卖镰刀、排叉、木锨等农忙用具的较多;冬天农民卖了棉花手头有了钱 , 卖布匹、衣服鞋帽的比较多 , 到了临近年下(春节) , 卖年画的很多 , 花花绿绿的挂满满一墙上 , 会吸引很多人站到那里欣赏 。

特别进入腊月之后 , 老家的集市一天比一天热闹 。 原来集中在隅首附近的集市 , 会扩展到东西南北整个街道 , 甚至摊子都摆到了村头 , 人们争相采购年货 。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景象 ,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 农民的生活也是渐渐富裕 , 家里有了多余的东西 , 手头也有了钱 , 农村的交易市场日渐红火 , 商品交易量日渐增加 。

那时候的天气应该比现在冷 , 人们穿着棉衣、戴着棉帽 , 一说话嘴里哈出一股股“寒气” , 但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 小孩子们在隅首热闹的人群中挤来挤去 , 无忧无虑的打闹喊叫 , 更是兴奋无比 , 放肆的释放着自己的欢乐 。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

现在老家的隅首有了很大的变化 , 街道宽了 , 也修上了水泥路面 , 还是农历二、八成集 , 但是赶集的人明显减少 , 特别是春节期间 , 早已没有了小时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 。 社会在发展 , 时代在进步 , 现在每个村里几乎都有了小商店、小超市 , 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采购到需要的东西 , 也没有去赶集集中采购的必要了 。

老家的集市虽然衰落了 , 但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水平却在提升 。 只是儿时赶集的欢乐 , 现在的孩子们体会不到了 , 只能留在已到中年的我们记忆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