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 , 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来源|《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东方出版社

作者|张雄文

1

傲居五大主力之首的“常胜军”

解放战争之初 , 蒋介石虽有四百余万军队 , 但支撑其军魂的是黄埔嫡系部队里的五大主力: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整编11师)、第74军(整编74师) 。

这五大主力最终灰飞烟灭 , 化为蒋介石一统江山的“金陵春梦” 。 其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歼灭了新1军、新6军;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两个半:整编74师、第5军 , 以及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5个纵队(军)与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合力吃掉18军;刘伯承则指挥中原野战军歼灭了半个18军 。

粟裕与华东野战军不仅歼灭的五大主力占多数 , 而且1947年5月便首开先河 , 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 , 令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大感意外 , 毛泽东为此还兴奋地吃掉了一大碗红烧肉 。

74军(后更名为整编74师)号称御林军 , 是抗战以来国内战场几乎唯一无败绩的中国铁军 , 它的编制序号虽然是74 , 但实际上当之无愧堪为“天下第一军” , 其余四大主力难以与之抗衡 。 蒋介石曾不无自豪地说:“自先总理手创黄埔以来 , 革命军队迭经内外战争 , 成就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英雄之师 , 这其中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第74军作风顽强功勋卓著 , 最为国人钦佩 , 而74军又是其中最突出之代表……74军不愧是国军的模范 , 军人的表率 。 ”

美军顾问团也对74军青眼有加 , 认为“中国国军只有74军能打” 。 但这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 王牌中的王牌 , 最终竟被华东野战军一锅端 , 几乎是上至师长下至马夫一个也没有跑掉 , 堪称粟裕军事指挥生涯的一大奇迹 , 令千古兵家荡气回肠 。

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及美援供给的整编74师的武器装备 , 绝非华东野战军所能相提并论 , 试以整编74师与华东野战军主力4纵和6纵装备比较:整编74师装备计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75毫米山炮、108门105毫米迫击炮、108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37毫米战防炮、486门60毫米迫击炮、255具火焰喷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 , 军官配9毫米勃郎宁M1911A1手枪 。 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 , 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

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加起来仅有各种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火炮46门(其中山炮12门) , 无任何坦克汽车 。

这一对比虽是1946年的数据 , 随后依靠各种缴获华东野战军的装备已非最初的“小米加步枪” , 但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时 , 依然不曾改善多少 , 与整编74师有不小的距离 。

2

抗日战绩的主要创造者是王耀武

74军装备了得 , 它的指挥者也非等闲之辈 。

74军从1937年9月组建到1946年3月更番号为整编74师 , 共经历了四任军长(师长) , 均为风云一时的人物 。 他们分别是首任军长、黄埔一期生俞济时 , 二任军长、黄埔三期生王耀武 , 三任军长施中诚 , 四任军长(师长)、黄埔四期生张灵甫 。

四任军长中 , 以74军创建者之一、该军抗日战绩的主要缔造者王耀武与74军终结者张灵甫两人的名头最响 , 而这两人最终灰头土脸退出历史舞台 , 都与中共常胜将军粟裕有关 。

让74军登于荣誉巅峰的是抗日名将王耀武 。

他于190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 , 比最后一任军长(师长)张灵甫尚小一岁 。 1924年11月 , 他借来路费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 以其精明强干、睿智冷静逐渐成为蒋介石倚为干城的爱将和黄埔系出类拔萃的骨干 , 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 。

王耀武的成就与官阶都超过诸多黄埔一、二期学兄 , 国民党军中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 , 即同为山东人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这三个黄埔一期生 , 都不如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的同乡小弟 。

王耀武还赢得了对手的赞誉 , 被中共名将粟裕称为“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 。 粟裕处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之地 , 一生打败、击毙与俘获的黄埔嫡系将领众多 , 能让他颔首称赞的仅有两人 , 一个是王耀武 , 另一位则是非黄埔军校出身的黄埔系骨干——“老虎仔”薛岳 。

王耀武能在国民党军中出将入相首屈一指 , 基于两项超常本领 。

一是擅长人际关系 。 进入黄埔军校前 , 他当过上海店铺小伙计 , 即小说中常见的“店小二” , 可谓长袖善舞 , 很会来事 。 他与何应钦、刘峙等黄埔老师和长官的关系都不错 , 很快便升任为连长 。

经过北伐、中原大战 , 1930年9月王耀武已顺利地当上了团长 , 军衔为上校 , 与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出任团长的时间相差无几 。 也就是说 , 他虽然投身黄埔较晚 , 未能幸运地考入机遇更多的一期 , 但官衔却迎头赶上了一期的许多师兄们 , 为后来的出将入相打下了基础 。

王耀武还有一个能耐是很会打仗 。

1933年6月 , 王耀武率部“围剿”江西苏区的红军 , 对阵的是黄埔四期的林彪和他的红一军团——江西红军的第一主力 。 当林彪包围宜黄时 , 王耀武献计固守待援成功 , 受到蒋介石的当面接见 , 升任为补充1旅旅长 , 军衔为少将 , 开始独当一面的军旅生涯 。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 , 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

王耀武

随后 , 他率部“围剿”方志敏与黄埔一期师兄刘畴西的红十军团 , 在皖南谭家桥再获大捷 , 红军名将、红19师长寻淮洲殉职 。 方志敏、刘畴西随后在怀玉山被捕 , 殉职于南昌 。

时为红十军团参谋长的粟裕 , 率领800人左右的残部突出重围 , 这800余人后来成为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来源之一 。

这是粟裕与王耀武第一次交手 , 但他尚无战役指挥权 , 刘畴西又过于自负 , 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队上 , 拒绝了粟裕提出的以19师(前身为红7军团)负责主攻的建议 , 最终遭致惨败 。

谭家桥战斗是粟裕唯一承认的败仗 。 多年后他重返谭家桥 , 对陪同的人说:“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 , 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

不久 , 补充第一旅被国民党军政部扩编为51师 , 王耀武也因功晋升为师长 。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 , 王耀武的军事才干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 。

这年8月 , 日军30余万人大举进攻上海 , 蒋介石调集75个师和9个旅共75余万人迎战 , 即空前惨烈的“八·一三”淞沪战役 。

王耀武的51师也是奉调参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 任务是坚守吴淞口附近以罗店为中心的阵地 , 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 , 打破其从川沙登陆经罗店直趋嘉定 , 切断京沪线的企图 。

淞沪战役打了整整三个月 , 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撤退而告终 , 但王耀武在战役中表现不俗 。

他率领所部多次击退日军的海陆空协同进攻 , 期间还运用夜战战法主动出击 , 先后击毙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 , 受到总部的通报表扬 , 上海《申报》、《大公报》等大报都报道了51师的战绩 , 王耀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 。

战后的9月1日 , 51师与俞济时的58师在浙江正式合编为74军 , 军长为原58师师长俞济时 , 王耀武也成为74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

1937年12月 , 74军又奉命参加南京保卫战 。 王耀武率51师负责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防御 , 拼死血战 , 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 但这一战役因日军过于强大 ,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又指挥失误等原因 , 仅进行6天便告结束 , 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

王耀武率51师负责殿后 , 经奋勇力战 , 虽损伤过半 , 但最终安然撤至长江南岸的浦口整补 。

1938年7月 , 王耀武率部随74军参加江西的万家岭会战 , 毙伤日军4000人 , 74军一战成名 。 战后 , 王耀武被蒋介石擢升为74军副军长(仍兼51师师长) , 一年后又升为军长 , 成为最早担任军长的黄埔三期学生之一 。

随后 , 王耀武的抗日战绩精彩不断 , 74军也成为全国对日作战唯一几乎没有败绩的军队 。

1939年9月 , 王耀武率74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 。 他运用反包围的战术 , 成功收复高安城 。

1941年春 , 王耀武率74军参加了江西上高会战 , 与其他中国部队一道歼灭日军数千人 。 为此 , 74军赢得了“抗日铁军”的称号 , 被蒋介石授予飞虎旗 。 战后 , 74军作为首批五个军之一换装苏式装备 , 开始成为五大主力之一 。

1942年到1943年 , 王耀武率74军先后参加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 , 屡战皆胜 , 鲜有败绩 。

1944年1月 , 深受蒋介石赏识的王耀武被升任为24集团军司令 , 由施中诚接任74军军长(下辖周志道的51师、李琰的57师、蔡仁杰的58师) 。 但74军依然归王耀武节制 , 与73、79、100军一道隶属24集团军 。

1944年12月 , 蒋介石又破格提升王耀武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 , 仍然节制、指挥74军 。

第四方面军是当时的四个方面军之一 , 直属陆军总司令部 。 王耀武的官衔已远远超过许多黄埔一、二期学生 , 升任较快的黄埔一期生关麟征也仅为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 许多黄埔学兄成为他的部下 。

1945年5月 , 晋升中将不久的王耀武指挥施中诚的74军、胡琏的18军等主力共约30万人 , 一举歼灭日寇2万余人 , 创造了湘西雪峰山大捷 , 成为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 , 王耀武被调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 不久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 , 他才与74军完全分开 。 这年春 , 74军调防南京 , 成为拱卫首都的“御林军” , 军长施中诚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

可以说 , 74军的辉煌与“抗日铁军”的雅号主要是王耀武创造 , 换言之 , 能与74军划等号的人只能是王耀武 , 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 王耀武则是当之无愧的抗日名将 。

3

抗战期间的张灵甫并非首屈一指

但一段时间以来 , 抗战期间多半仅为74军中高级军官 , 最高职务的实职也仅师长 , 且诸多重大战役并未参与的张灵甫 , 被人为歪曲取代了王耀武的位置 , 受到虚化的推崇 , 大有登上“神坛”之势 。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 , 字灵甫 , 1903年8月生于陕西长安 , 20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 两年后又投笔从戎 , 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 。

与他履历相似的中共将领是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 。 他于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 , 1925年5月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 , 和张灵甫是同期同学 。

同样是所谓“文北大 , 武黄埔”的才子 , 且都能写一手好字 , 但伍中豪远不如张灵甫一样受后人推崇 。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张灵甫生得身材高大、长相俊美 , 有“美男子”、“帅哥”的雅称 。

抗战结束之前 , 张灵甫的人生主要有三个特点 。

一是有过四任妻子 , 曾停妻、杀妻、休妻 , 被原74军人事处处长吴鸢称为“登徒子” 。

张灵甫北大读书期间 , 与陕西老家的邻村女子邢凤英第一次结婚 。 近8年后的1933年 , 他在国民党军第1军团长任上停妻再娶 , 又与四川广元一名才貌双全的富家女子吴海兰结婚 。

但好景不长 。 两年后 , 因同事一个玩笑 , 怀疑吴海兰与一名东北军军官有染 , 张灵甫怒而将其枪杀 , 一时舆论哗然 。

吴家人自然不服 , 四处告状伸冤 , 最后幸运地通过张学良夫人于凤的帮助“上达天听” , 将状子转给了正在倡导“新生活运动”的宋美龄 。

蒋介石不免怒其不争 , 下令严肃处理 。 但最终顾及黄埔学生的情面从轻发落 , 只让法院判处张灵甫10年徒刑 , 两年后又借抗战即将开始 , 正当用人之际予以释放 , 准其官复原职 , “戴罪立功” 。

期间 , 张灵甫第一任妻子邢凤英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 也就是说 , 他与被杀的第二任妻子结婚后 , 仍然与邢凤英保持着亲密的夫妻关系 , 是典型的即便国民党也明令禁止的一夫二妻 。

这场轰动一时“杀妻”案的来龙去脉原本清晰明了 , 张灵甫也坦然承认 , 从无异议 。 但70余年后 , 尚在人世的张灵甫最后一任妻子王玉龄 , 将张灵甫杀妻的原因翻案为吴海兰是“共谍” , 因偷拿机要文件被枪杀 , 来源则是当年张灵甫告诉她的 。

从小肚鸡肠的猜忌而草菅人命 , 到义无反顾地大义灭亲 , 张灵甫一时重新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 当年宋美龄与蒋介石不曾想到的开脱理由 , 多年后的王玉龄轻轻巧巧便找到了 。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 , 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

张灵甫

这不仅是死无对证、迟到数十年的“孤证” , 而且极不道德 , 让当年无辜被杀的吴海兰雪上加霜 , 又蒙深冤 , 再度成为张灵甫美化所需的牺牲品 。 九泉之下 , 自然更难瞑目 。

对张灵甫而言 , 女人的确有如刘备所说的“衣服” , 随时可以轻松更换 。 1937年 , 获释出狱的他以其堂堂仪表与团长的官阶 , 很快又与西安妙龄女子高艳玉相识 , 娶回了第三任妻子 。

这件“衣服”张灵甫也仅“穿”了七年多 。 1945年 , 这位42岁的关西大汉又看上了长沙某中学念书年仅17岁的富家女子王玉龄 , 很快便在尚未休掉高艳玉的情形下迎娶了王玉龄 , 成就了一些人津津乐道、歆慕不已的“名将与佳人”的“绝配” 。

然而 , 这段婚姻只存在了两年多 。 1947年5月 , 一马当先进攻中共华东根据地的张灵甫 , 在孟良崮上被华东野战军击毙 , 王玉龄也开始了长期孤凄的守寡生活 , 从此只能生活在无尽的怀想里 。

结婚之初 , 王玉龄听说张灵甫枪杀吴海兰一事后 , 曾天真地问:“要是我在外面乱交男朋友 , 你会怎么处置我?”久经情场的张灵甫自然轻巧地应付过去了 。 对王玉龄而言 , 张灵甫的离世虽然难免哀伤 , 却没有了更换“衣服”的风险 , 也不会再有吴海兰的遭遇了 。

多年后 , 原74军人事处处长吴鸢回忆说:

王夫人美丽多姿 , 不甘寂寞 , 艳史遍传 , 如“灵甫号”的舰长就是她的情人之一 。 后来去台转美 , 入了美国籍 , 在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当了空中小姐多年 。 有友人自美国来 , 说她虽年逾半百 , 风韵不减当年 , 依然还是很活跃 。

吴鸢最后感慨地说:“张灵甫若九泉有知 , 不知作何感想 。 ”

张灵甫第二个特点是抗战前的10年表现平淡 , 未见特异之处 。

1926年10月 , 张灵甫黄埔军校毕业后 , 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担任见习排长 , 追随团长、黄埔一期学兄胡宗南 , 开始了将官生涯的起步 。 随后10年 , 他累官至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 。

这一升官速度并不慢 , 与多数黄埔四期同学的履历相似 。 但黄埔军校毕业生前6期的升迁 , 与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短期内急速扩充 , 黄埔生迅速被屡屡拔擢占据军中中级主官职务有关 。

张灵甫所在的第一军虽是蒋介石最早的嫡系部队 , 但在北伐战争和“围剿”红军期间未见卓异战绩 , 随着志大才疏的胡宗南倍受信任逐渐升迁 , 1936年担任第一军军长 , 第一军的战绩便更差强人意 , 每况愈下 。

因而 , 后来的蒋介石五大精锐主力名单里没有第一军 。 胡宗南表现一般 , 追随他的张灵甫也就更无可圈可点之处了 。

这与胡琏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

胡琏与张灵甫是黄埔四期的同学 , 1926年10月毕业后先被分配到20师 , 北伐战争中升至连长 。 随后他转入后来的五大主力之一18军(含其前身11师) , 随陈诚参加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及三次“围剿”中共江西红军 。 因胆识过人 , 作战勇敢 , 他深受陈诚赏识 , 相继被提升为营长、团长 。

抗战之前胡琏的官阶虽与张灵甫持平 , 但战功有迹可循 , 早期的军旅人生便精彩多了 。

张灵甫的第三个特点是抗战开始才进入74军及其前身部队 , 直至日本投降前他从未做过74军军长 , 多半时间为团长、旅长和师长 。 也就是说 , 74军的象征与灵魂是其战绩的主要创造者军长王耀武 , 而非与下属师长周志道、李琰、蔡仁杰等人并列的张灵甫 。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夕 , 在南京“模范监狱”轻松坐监 , 几乎等同于修身养性的张灵甫被提前释放 。

回到陕西老家与邢凤英母子团聚 , 享受天伦之乐 , 闲居一段时间后 , 不甘老死林下的张灵甫一度悄悄运作 , 试图重回原来熟悉的老部队——胡宗南已担任军长的第一军 。

或许张灵甫杀妻恶名过盛 , 胡宗南未予接纳 , 他又转而投奔正准备与58师合编为74军的51师 , 被厚道慷慨的师长王耀武“拉了一把” 。 因暂无合适的实缺 , 张灵甫只被授以51师师部高参的虚职 。

但毕竟返回了离别两年的军队 , 张灵甫依然很满意 。 为表自己“洗心革面” , 缩小杀妻带来的负面影响 , 他将原名改为“张灵甫” , “钟麟”则成为不需要常用的字 。

令王耀武没想到的是 , 他于困窘之际急公好义接纳的这位黄埔学弟 , 后来不仅将他一手创建和抗战8年心血倾注的74军毁于一旦 , 70余年后还被人为抬高到取代他的位置 , 成为了74军的化身 。

1937年8月 , 王耀武奉命率51师从汉中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 , 开始了74军抗日的第一场血战 。

张灵甫此时远在武汉 , 没有随王耀武参战 。 退一步说 , 即便张灵甫随军到了上海 , 仅仅是高参虚衔而非实兵指挥 , 作用和战绩也将极其有限 。

战后的1937年10月 , 51师所属的153旅新组建了第305团 , 王耀武任命张灵甫为团长 。 张灵甫此前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事 , 这一团长之职得来是因为有了王耀武早已内定的实缺 , 而非所谓“因功” 。

随后 , 王耀武率51师参加为期6天的南京保卫战 , 张灵甫生平第一次接触日军 。 因整个战役中国军队一方部署紊乱 , 指挥错误 , 最终被迫匆忙撤退 , 酿成中华民族永久的伤痕——南京大屠杀 。

1938年7月 , 国民党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74军等部10万余人 , 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巧设“口袋阵” , 毙伤日军近万人 , 史称万家岭战役 。

这一战役中 , 74军军长俞济时奉命负责核心阵地张古山战场 。 率51师参加后期战斗的王耀武下令各团机关枪集中使用 , 同时指令张灵甫率部攻打张古山 , 最终毙敌800余名 。

战后 , 著名戏剧家、《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 , 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 。 或许因为张灵甫的实职是团长 , 便于树立基层抗日典范 , 鼓舞民心士气 , 田汉没有将总指挥薛岳、前敌总指挥吴奇伟、军长俞济时和师长王耀武等人的真名写入其中 , 唯独写上了张灵甫 。

张灵甫一时声名大震 , 这也是他在抗日战争中唯一风光的一次 。 这年9月 , 他被提升为51师153旅旅长 。

1939年6月王耀武就任74军军长 , 开始创造74军更为精彩的传奇 。 张灵甫依然是旅长 , 居于三个师长李天霞、余程万和廖龄奇之下 。

此后数年 , 王耀武率74军先后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 , 几乎每战必胜 , 为 74军赢得了“抗日铁军”称号 。 蒋介石不仅曾当面接见王耀武 , 还赞赏其善于带兵 , 有指挥才能 。

这些战役 , 1941年冬才因廖龄奇被蒋介石处决而接替其职升任为师长的张灵甫 , 或者仅仅奉王耀武之令冲锋陷阵 , 没有大兵团作战中的全局部署与战役指挥之权 , 或者根本没有参加 。

譬如惨烈的常德会战便只有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参加 , 而张灵甫的58师未能躬逢其盛 。

最终歼敌27000余人的雪峰山战役 , 从1945年4月9日开始到6月7日结束 , 会战的中国军队主力是王耀武为总司令的第四方面军 , 下辖74军(军长施中诚)、18军(军长胡琏)、73军(军长韩璇)、100军(军长李天霞) , 其余还有汤恩伯的27集团军与王敬久的10集团军参战 。

而张灵甫1945年2月便以少将副军长的身份保送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 , 直到6月18日毕业才返回湘西正在战后休整的74军 。

甲级将官班主要轮训军长以上的将领 , 黄埔一期的李仙洲、李延年、侯镜如及非蒋介石嫡系的35军中将军长董其武等50余人都是甲级将官班第二期的学员 。 原本无资历入学的张灵甫经蒋介石特批进入该班后 , 还常常引以为荣 。

虽然获得了一个难得的“镀金”机会 , 但张灵甫在陆军大学时并不勤奋 , 与他同班的董其武后来回忆:

“在陆大受训 , 将领班的将领按规定每人可以带一个参谋 , 但是我们班里的张灵甫 , 却带了两个参谋去上学 。 他每天只上一节课 , 其余的课让参谋替他去上 。 ”

董其武还说 , 张灵甫“花了七百万元在重庆近郊买了一处洋楼” , 可以说是“养尊处优 , 吃喝嫖赌” 。 他曾应张灵甫之邀前去做客 , 多年后还不禁感慨:“我到了一看 , 简直象一座王宫 。 ”

张灵甫除了与这班新结识的同学交游 , 还与正在重庆的陕西籍高级将领关麟征、党必刚等老乡往来频繁 。 他们时常聚集到陕西籍国民党元老、张灵甫的书法老师于右任的家中 , “契阔谈宴” , 相见甚欢 。

关麟征是黄埔一期的学兄 , 又是陆军总司令 , 书法也臻于化境 , 素好此道的张灵甫泼墨助兴之余 , 还曾毕恭毕敬地请他挥毫题字 。

一时觥筹交错 , 宾主尽欢 , 放佛昔日王羲之的兰亭聚会 , 早已忘记了远在湘西血战的74军 。

当然 , 即便张灵甫中途返部参战 , 作为国民党军队中虚职的副军长 , 他也不会是70余年后所谓的“因雪峰山战役大获全胜被称为常胜将军” 。 这个荣誉合适的对象是指挥四个主力军的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 , 最起码也是74军军长施中诚 。

还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是 , 与张灵甫同时起步的黄埔四期同学胡琏1944年8月已是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军长 , 而张灵甫依然是74军虚职副军长 。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 74奉命担任南京守备 , 号称“御林军” , 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依然是施中诚 。

因而 , 近来盛传的所谓张灵甫是日本人眼中“支那第一恐怖军军长”的说法极其荒谬 , 即便日本人说过74军是“支那第一恐怖军” , 军长也只能是王耀武 , 至少也是俞济时和施中诚 。

纵观抗战期间74军师级以上的将领俞济时(黄埔一期)、施中诚、王耀武(黄埔三期)、冯圣法(黄埔一期)、李天霞(黄埔三期)、余程万(黄埔一期)、廖龄奇(黄埔四期)、周志道(黄埔四期)、李琰、蔡仁杰(黄埔五期)与张灵甫(黄埔四期)等人 , 没有根据认定张灵甫可以首屈一指 。

1946年4月 , 经过老上司王耀武的暗箱运作 , 非黄埔系的施中诚被明升暗降 , 调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 , 张灵甫被任命为74军军长 。 从这时起 , 74军的战功才终于可以与张灵甫划等号 , 但抗战结束已8个月了 。

一个月后 , 74军整编为74师 , 张灵甫改任师长 , 踌躇满志率军进攻粟裕负责的华中解放区 , 开始了这支五大主力之首王牌军的覆没之路 。

4

张灵甫如何成为74军的化身?

74军的四任军长中 , 名气较小的俞济时与施中诚1949年后都转往台湾 , 而王耀武和张灵甫最终都败在中共名将粟裕的手下 , 或束手就擒 , 或被当场击毙 。

人生无常 , 盛极而衰 。 随着抗战结束 , 国共两党于1946年6月重新开战 , 王耀武虽然升任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 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 但他遇到的对手粟裕最终让他失去了拥有的一切 。

王耀武当年打败红十军团时 , 粟裕仅仅是参谋长 , 没有战役指挥权 。 1946年10月 , 中共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不久合并为华东野战军) , 毛泽东明令:“在陈(毅)领导下 , 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 ”粟裕由此成为王耀武的克星 , 终报当年谭家山战斗一箭之仇 。

1947年2月 , 粟裕指挥莱芜战役 , 歼灭王耀武7个师共5.6万余人 , 当年战无不胜的王耀武风光不再 , 一战便几乎成为光杆司令 。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 , 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

粟裕

1948年9月 , 粟裕又指挥华东野战军全军拿下了王耀武的首府济南 , 打掉了他10.4万人的老本 。 王耀武本人也成为阶下囚 , 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

张灵甫比王耀武的终结还要早一年 。 1947年5月 , 粟裕精心筹划了孟良崮大捷 , 将整编74师予以全歼 。 以军长(整编师师师长)身份出阵的张灵甫 , 不仅终结了74军“常胜军”的辉煌 , 也终结了自己的短暂人生 , 被攻上山头的华野6纵特务团击毙 。

整编74师是第一支遭到全军覆没的五大主力之一 , 已不再指挥这支起家老部队的王耀武闻讯哀叹:“有如丧父之痛 。 ”

70余年后 , 在各种反思潮中 , 74军往日的辉煌得以还原再现 。 但与历史真实大相径庭的是 , 故纸堆里张灵甫的风头远远盖过了王耀武 , 成为指挥74军抗战与独领74军战功的“常胜将军”、“抗日名将” 。

考究其原因 , 主要是两个 。

一是相片里的张灵甫帅气逼人 , 不仅令当年的青春少女王玉龄怦然心动 , 甘于委身这位有过三房妻子的中年大叔 , 当今是非观已相当茫然的少年男女们 , 对“高富帅”的张灵甫也是油然而生顶礼心仪之念 。

二是因不满现实政权里的贪腐 , 转而上溯追寻逝去的“美好时代”与“美好人物” 。 而民国诸多将领中 , 或如刘峙、胡宗南等人的无能;或如蒋鼎文、杨森等人的贪腐;或如郑洞国、傅作义等人的“变节”投诚;或如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的不能“死节” 。

王耀武抗日战场虽然英武 , 但成为阶下囚后 , 很快意识到内战中的错误 , 心甘情愿接受中共的改造 。

被俘仅仅一个月后 , 他便接受新华社采访人员的采访 , 畅谈在解放区的观感 , 对中共的宽大政策表示衷心感谢 。

不久 , 淮海战役开始 , 王耀武又与其他12名被俘将领在广播中向昔日的同僚公开倡议:“徐州方面国民党军官兵们、同学们、同胞们 , 请你们把自己的前途盘算一下 , 求生存 , 还是等待死亡?如果要求生存 , 最好在战场上起义 。 ”

蒋介石听到这位昔日爱将呼吁“哗变”的广播时 , 怒火中烧 , 一脚踢坏了收音机 。

国民党高级战俘改造期间 , 王耀武也表现格外积极 。 他不仅要求降低伙食标准 , 还主动洗碗擦筷 , 抹桌端凳 , 赢得了中共的赞许和认同 。

多年后 , 怀想民国“美好”的人们自然舍弃了王耀武 , 但他统领74军独占鳌头的抗日战功又不愿抛开 。 而此时 , 当年战场被击毙、没有了被俘受改造机会的张灵甫成为道德“完人” , 经包装为“自杀”后 , 王耀武与74军的抗战之功也全被安放到了张灵甫身上 。

一尊可与千秋忠义的关羽比肩 , 完美、悲剧性的“战神”便在诸多同情中诞生了 。

此亦一是非 , 彼亦一是非 。 若九泉之下有知 , 王耀武或许只能无语 , 张灵甫则不免汗颜 。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 , 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

诚邀有志之士投稿 , 原创或推荐好文章 , 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您的内容 , 邮箱:107000701@qq.com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 仅供参考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