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叫化子有三天年过”,这句俗语讲的是年节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 会泽人过年,与一些外地不同的是,吃除夕的年夜饭一般都是在青松毛上进行 。 每到岁末,城郊山上的农民,都会采摘青松树上的针叶(会泽人称青松毛)成捆成箩地背到城中出售 。 人们把青松毛买回家后,铺于正堂屋的供桌之前,一年中的最后一顿晚餐,就是在这饱含“清洁平安”的青松毛上一家人团团围拢,席地而坐后完成 。 其一,青松毛的“青”含有清洁“清”的意思,过年铺青松毛,图个吉利 。 其二,寒冬腊月,山寒水瘦,百草枯萎,青松毛的绿色,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感观上,都给人们一种“春将来临”的心理安慰,大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过年铺青松毛这种习俗,在云南的历史悠久,明朝时陈文纂修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有这样一首七律:

池上苍山翠作堆,池边花竹映楼台 。

夜喧灯火庖人语,地覆松花使客来 。

战马不嘶关柝静,哀猿无语瘴云开 。

征衣尽拂红尘去,且向邮亭进酒杯 。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该诗记载了明朝时诗人乔壑征战途经大理地区夜宿馆驿的情况,特别是“夜喧灯火庖人语,地覆松花使客来”一联,把当时的馆驿人员准备晚餐的忙碌和用青松毛铺地迎接客人的情形描述得十分生动,给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 该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不是节庆日都有青松毛铺地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在明朝时期,云南就十分盛行 。 可这种习俗在四川、贵州及其它省份都没有记载,可能此风未开 。 云南不仅是省城昆明,就是其它州县,均有此俗,现摘录于下:

岁“元日”晓起,人家张灯烛、焚香楮,设米花、黄果、干柿之类,以供天地、祖先 。 堂中皆取松针铺地如毯 。

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昆明县志》

昆明…此时各家各户的堂屋内地上都铺满青松毛 。 《云南掌故》“往昔昆明人之风俗习惯”

地皆铺松针以代氍毹(毛织地毯),取松之柯(枝、茎)叶贯四时,兆吉祥也 。 民国九年《续修建水县志稿》

盛时鲜、果品、米花团于案为清供,以松针铺地作毡席 。 民国六年《大理县志稿》

于门前植松株,铺青松毛于地 。 民国九年《蒙自县志稿》

采松叶布地以示洁,门两旁采取松树之小者植之,名曰“靠门松”民国二十三年《宣威县志稿》

是夜,各家具三牲,酒醴祀天地、祖先,物品丰洁 。 拜毕,家人父子铺松针于地,席坐啖饮 。 民国二十二年《新平县志》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以上这些记载,均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云南年节时铺青松毛的习俗,可以看出,这一习俗在云南十分广泛 。 有的地方,不但堂屋内铺青松毛,还于门前置小松树,称之曰“靠门松” 。 所谓的“席坐啖饮”,指的是坐于青松毛上吃年饭 。 为什么要铺青松毛,从以上记载看,是“以示洁”,“取松之柯叶贯四时,兆吉祥也 。 ”二是辞旧迎新铺青松毛,其松的针叶以“清吉”连接即将到来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一种吉祥的兆头 。 雍正年间,浙江乌程人吴应枚曾提督云南学政,在其《滇南杂记》中载:“新正元旦,民间采松针铺地以代氍毹,名曰松衣,”“砍松枝高丈余,夹植门外,插香于松上,以迎祖考 。 ”曾于乾隆年间在云南为官的吴大勋,在其所著《滇南闻见录》载:松毛,官府莅任及新年佳节,约保必办松毛送署中铺地,香润洁净,可作毡席 。 迎春祭祀,则办松棚 。 即民间吉凶事迎神赛会,亦必铺松毛于地,可想见松树之多也 。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可见凡官府莅任、新春佳节、迎春祭祀、迎神赛会,云南都有青松毛铺地的习俗 。 实际上,于春节铺青松毛原是彝族的一种习俗,彝文古籍《依依苏》中就曾说道:“青棚华毯处,愿无博识者,若有博识者,恐学识超已 。 ”这里的“青棚华毯”指的是古老的彝族在举行庆典或宴会宾客时,用松树的枝叶建造棚子,地面铺一层厚厚的青松毛,席地而坐具有清新宜人之感,在铺垫青松毛的宽敞场地上选择重要部位加铺华丽的地毯作为典礼的中心,供诗人及博学者对歌及宣教说理 。 后来这一风俗也逐渐被汉族所接受,成为了云南彝、汉及其它民族共有的习俗 。 另外,在会泽,除夕之时铺青松毛还流传着一个“杀家鞑子”的传说 。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十大军出奇制胜进入云南,统治云南的“大理”国灭亡 。 1275,元世祖派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于云南建立行省,实行“民屯”,云南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 但为时不久,元世祖为了监督和限制行省权力的扩大,不断地将皇亲国戚的儿子封王于云南 。 这些云南王因不受行省的约束,把大量的负担都转嫁到各族劳动人民的身上 。 除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外,元朝政府为了防止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造反,每十户人家派一个头目进行监视,当时的老百姓把这些人称为“家鞑子” 。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会泽民俗】青松毛上杀“家鞑子”// //

家鞑子对老百姓的管束十分严厉,不准民间用铁制的武器,连日常生活所用的菜刀,也规定只许十家人合用一把 。 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云南各族人民极大的不满 。 大德五年(公元1301),云南省左丞刘深借征讨八百媳妇(现泰国北部的一个部落)之机,沿途苛派 。 各族人民对此十分不满,纷纷起来反抗 。 同年十一月,罗鬼女子蛇节(水西彝族女土官)揭竿而起,当时,乌蒙(昭通)、乌撒(威宁)、芒部(镇雄)、东川的各族人民,已经无法忍受元朝的统治,暗地里也正酝酿着一场响应蛇节的反元起义,他们暗地商约,在汉族过年的除夕之夜,每保都相聚在一起,请家鞑子喝酒吃饭,天黑一齐动手 。 这一晚,各保的各族人民,在家鞑子酒足饭饱后 , 纷纷动手 , 把家鞑子杀了 。 为了不暴露满屋的血迹,于是用青松毛铺地进行遮掩 。 这次响应蛇节的反元起义在元朝政府的镇压下虽然失败了,但过年用青松毛铺地的做法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了云南人民过年时特有的一种习俗 。 “杀家鞑子一语也成了“窝里斗”的代名词流行于老百之中,成为一种口头禅,一直流传至今

文:卞伯泽

图:网络

来源:掌上堂琅(huize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