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诡异城门,修一次塌一次,高人用一宝物镇压,千年不倒!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中国最诡异城门 , 修一次塌一次 , 高人用一宝物镇压 , 千年不倒!
01
在我国冷兵器时代 , 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 。 修筑高大坚固的城墙 , 可以在战争中有效的防御敌兵 , 攻守都很占优势 , 万里长城就是古代城墙防御的典范 。
除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 重要的军事要塞、经济重镇也都会建造城墙作为防御工事 。
最开始的城墙由土垒、土石混筑 , 可以抵挡长枪大刀的攻击 , 但是随着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 火枪大炮等大杀伤力的武器出现 , 土垒的城墙已经完全不能起到防御作用 , 很多曾经雄伟的城墙泯灭于炮火和风雨之中 。
在无数次的攻城略地实战中 , 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城墙建筑经验 , 于是更牢固的砖石构造开始大规模使用 。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 , 城墙的防御工事自然被格外重视 , 因此在古代南京城拥有很多的城门城墙 ,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建国初期定都南京的朝代 , 朱元璋对南京城墙城门的修建也达到历代顶峰 。
明朝时期南京有城门“里十三、外十八” 。 “里十三”指的是内城城门 , “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 。 随着几百年的历史变迁 , 如今十八座外城门都已彻底消失 。
但是十三座内城门 , 却经受住了炮火的考验 , 基本都保存了下来 。 有人还发现这十三座内城门连接起来就是个朱元璋的头像 。
“城门城门几丈高 , 三十六丈高 , 骑花马 , 带把刀 , 从你家门前抄一抄 , 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 ”这首南京童谣不知唱了多少辈南京人 , 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教育断层 , 南京古城门背后的故事已经鲜有人知 。
02
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南京城门中最神秘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中华门 。 中华门 , 原名聚宝门 ,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 , 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瓮城 , 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
中国最诡异城门 , 修一次塌一次 , 高人用一宝物镇压 , 千年不倒!// //
相传 , 明朝初期修建中华门时 , 修一次塌一次 , 始终建不起来 。 朱元璋以为是官员们偷工减料 , 十分愤怒 。
于是为了确保墙砖的质量 , 朱元璋下令每块砖都在侧面印上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 , 一旦发现哪块不合格 , 立马就可以根据姓名追究责任 。 但是经过这样严格的质量管理后 , 工匠们再次修建后还是发生坍塌 。
最后朱元璋找来神算刘伯温去看风水 , 刘伯温一卦之后 , 说中华门的地基下有一个专门吃土石的怪兽 , 这正是中华门屡次修建屡次坍塌的原因所在 , 必须在地基之下埋藏稀世珍宝聚宝盆 , 令其源源不断的产生土石 , 方可堵住怪兽的嘴 , 保城门万年不倒 。
中国最诡异城门 , 修一次塌一次 , 高人用一宝物镇压 , 千年不倒!// //
03
这时 , 大明首富沈万三便躺枪了 。 朱元璋心想自己虽然是皇帝 , 但也不能强抢别人的东西 , 于是想了一个借口 。 找到沈万三 , 说需要借他的聚宝盆一用 , 三更借 , 五更还 。
当朝皇帝都开口了 , 沈万三自然不能拒绝 。
朱元璋借到聚宝盆后 , 立刻命人将其埋在中华门的地基之下 , 工匠连夜赶工 , 这次城墙竟真的没有倒塌 。
而沈万三那边借出之后 , 夜不能寐 , 焦急的等待着五更到来 , 紧等慢等四更声响起 , 但是又过了好长时间 , 就是听不到五更的更声 。
原来朱元璋已下令打更人 , 从今以后只准打一到四更 , 不准在打五更 , 违者杀无赦 。
朱元璋就这样“以借代抢”占了沈万三的聚宝盆 。 该城门也因此得名聚宝门 。
中国最诡异城门 , 修一次塌一次 , 高人用一宝物镇压 , 千年不倒!// //
中华门历经600年风雨沧桑、战争洗礼 , 至今仍屹立不倒 , 保存完好 。
我们很难断定聚宝盆的传说是真是假 , 但是中华门能够保存至今 , 与其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绝对密不可分 , 如今城门砖块上的名字还依稀可见 。
在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手下干活 , 没有人敢不拿出全力 , 害怕随时掉脑袋 。 再加上朱元璋这套世界首创的质量追踪制度 ,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被发挥到极致 , 于是造就了这样一座用心血筑成的历史丰碑 。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评职称课题最后一名有用吗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柴进复辟梦想的破灭:梁山好汉中人品的佼佼者,也是下场最好的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陈子昂最孤独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可谓时势造英雄,光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