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梁启超先生 , 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 。

1873年2月23日 , 146年前的今天 , 梁启超先生出生于广东新会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他天资聪颖 , 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他主张变法 , 但其一生“转变”最多的却也是他的政治主张;

他曾反对革命 , 却因革命又获得了新生 。

走进北京西山植物园 , 梁启超的墓地就坐落在在卧佛寺东南的一片安静的绿地里 。 他曾经在北京为其政治理想 , 为民族独立 , 为开启民智而奋斗一生 。 最后 , 他选择这里为其灵魂皈依之所 , 也是非常恰当的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1890年春 , 梁启超由父亲陪同来京参加会试 , 便居住在位于南城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 。 1891年冬天 , 梁启超和李惠仙在新会会馆完婚 。 直至变法失败前 , 梁启超虽多次来到北京 , 但始终居住在这里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位于原北京宣武区 , 现西城区粉坊琉璃街的原新会会馆 。 该片区民房在2013年6月时全部拆迁完毕 , 已无原址 。 )

1890年返乡后 , 经陈千秋引荐 , 梁启超初遇康有为 , 他从康有为那里听到了慷慨激昂的新学主张 , 同时也改变了对科考制度以及旧学的认识 。 随后他便入读“万木草堂”成了康有为的学生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1894年梁启超再度进京参加会试 , 与1300余名来京的“举子”联名上书光绪皇帝 , 提出变法 , 即有名的“公车上书”(当然 , 后世史家也有说这是康有为自己编撰的一说) 。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变法 , 但仅隔百日 , 变法便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 梁启超随即前往日本避难 。

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 , 使梁启超对其阐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 在日本期间 , 他广泛接触西学思想 , 自己也逐渐从“维新保皇派”逐渐倾向于革命 。

1912年底 , 梁启超回国 。 他随即支持袁世凯 , 重组各党派为进步党 , 意图建立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 由于时局动荡 , 宋教仁遭暗杀身亡等诸多原因 , 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人保护梁启超 。 此时 , 梁启超住进了原光绪帝师翁同龢位于东单二条的故居 , 由于保护他的人数众多 , 弄得梁办公极为不便 , 也极为抵触 。

1913年5月 , 为了减少守护人员以及更好的办公 , 梁启超从东单二条搬到北海团城余清斋 。 这里四面围墙 , 形成自然屏障 , 因此也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来守护 , 更适合静心办公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1913年5月至11月 , 梁启超短暂居住于团城余清斋 , 此建筑留存至今 。 )

1913年底 , 梁启超搬离团城 , 原因是与其弟弟梁启勋共同出资购买了位于南长街的一块地 , 修建了一个三进的院子 , 这里便是南长街54号院 。 此后的时间里 , 这里成为梁启超在北京的主要住所 , 直至他在协和医院去世 。 (退出政坛后 , 梁先生也曾在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的故居生活过 。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南长街54号院复原图:基于梁氏家族公布的档案复原 , 梁启超居住在右上角荷花池边的正房里)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南长街54号院后被改名为南长街大宴乐胡同26号 , 上图是2012年9月未被拆除前的院门及院墙 。 )

不曾想袁世凯立宪是假 , 复辟是真 ,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 。 随后 , 梁启超联手他的学生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救国军” , 掀起了全国一系列的反袁运动 , 袁世凯的皇帝梦随之破灭 。

1917年 , 康有为希望由清逊帝溥仪复辟 , 继续走当年维新的老路 , 导致梁启超与康有为发生众多口诛笔伐 , 师生情谊仿佛“荡然无存” 。

1919年初 , 梁启超自费到巴黎和会旁听 。 会议由西方强权所主导 , 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 , 肆意瓜分一战成果 , 将战败国德国的山东权益转给日本 。 梁启超随即将消息传至国内 , 在北大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 , 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 新文化运动由此也进入高潮!

此后的近10年间 , 梁启超专心学术研究 , 并在清华大学任教 , 成为了著名的清华国学门四大导师之一(另外三位是陈寅恪、赵元任和王国维) 。

1926-1929年 , 梁启超因病多次到协和医院治疗 。 在其治疗后期 , 因院方失误而割错了肾 , 导致病情加重 。 即便如此 , 顾全大局的梁先生为了不影响西医在国内的发展 , 还专门发表文章《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 为医院开解 , 并继续在协和医院治病 。 病危时他也曾留下遗嘱 , 愿意留下遗体 , 用于解剖 , 以求病因 。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京城寻迹梁启超-暨纪念梁先生诞辰146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三)// //

(北京协和医院 , 位于东单三条9号 , 该建筑留存至今)

其实 , 导致梁先生在五十多岁壮年离世的也并非只是疾病 , 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过于用功、积劳成疾有关 。 也与其爱妻李惠仙、四妹、好友林长民、恩师康有为在那之前先后去世 , 使其精神上遭受严重打击有关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

去世后 , 儿子梁思成等人将他安葬于卧佛寺东南的私家墓地 。

从初见康有为 , 由旧学转变为新学;到变法失败与避难日本 , 由保皇派倾向于革命;到最后回国从政 , 由支持袁世凯到讨袁;梁启超的“变”是百变不离其宗 。 其多次“动摇”的政治立场 , 就是他现代派变法的一种坚持 , 是其为了民之生、国之强 ,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更符合时宜的政治主张 。

作为“中华民族”一词的首创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毛泽东创立新民学会的启蒙者 , 以及逐步在中国实现立宪政治思想的领军人物 , 梁启超先生的高风亮节 , 永远值得我们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