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兴场:古驿穿街过 留痕路沧桑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兴场:古驿穿街过 留痕路沧桑

大同原名大兴场 , 与水囗、油榨、火井等乡镇相连 , 又与大邑新场、三坝河等接壤 , 为茶马古道上重要场镇之一 。 大兴场最早的场期为2、5、9号 , 后改为2、5、8号 , 再后来改为1、4、7号 。

住在古镇旁边九十多岁的王大娘讲 , 嫁到大兴场时 , 大兴场只有一条长街 , 两条小横街 。 不赶场时 , 街上冷清 , 只有马帮经过时才闹热 。 她记得大兴场上有两三家称作“幺店子”的小馆子 , 一家老板姓王 , 一家姓蔡 , 另一家则不记得了 。 在大同街上遇到一个八十来岁的张大爷 , 他说大兴场的场期相当热闹 , 山民赶场天背自家出产的土特产上街卖 , 再添置食盐等生活必需品 , 中午就在街上小馆子打牙祭 , 切二两猪头肉 , 喝两杯玉麦酒才回家 。 街上当时还是碎石路 , 被马帮的马蹄踩得坑坑洼洼 , 逢下雨 , 小坑里积满雨水 。 除了邛崃马湖、水口、火井等地 , 大邑县三坝河、天宫庙、新场等地商人也肩挑马驮来大兴场做生意 , 正街上、小横街子摆不下 , 就摆到河边、竹林边 , 那场景真是人山人海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兴场:古驿穿街过 留痕路沧桑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兴场:古驿穿街过 留痕路沧桑// //

位于场囗路边的二郎庙规模很小 。 据二郎庙周围老人们讲 , 他们打小听老辈讲 , 二郎庙在清朝年间便建起 , 后毁于火灾 , 或人祸 , 后人几经修缮 , 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 。

问及老人们 , 庙里供奉的何方神圣?他们不约而同道:二郎神嘛!我进庙转了一圈 , 庙小 , 香火却旺盛 。 守庙的老人讲 , 逢年过节 , 初一十五 , 到庙里烧香的人特别多 , 还有大老板从百里之外 , 驱车前来敬香 。 在庙里巡视了一番 , 供奉的泥塑神像年年上彩上金 , 已经面目全非 , 看不出原来模样 。

大同这座二郎庙建在茶马古道必经之路 , 想来当年香火之盛 , 路过的马帮、走卒、贩夫等无一不进庙上几柱香 , 祈求平安 。 当然 , 建庙者之初心 , 也为保大兴场一方平安 。

得知我的采访意图 , 有位盐水村村民介绍 , 盐水村有两位赶马人 , 一个叫李恒良 , 另一个叫侯明远 。 两位老人是大同古镇仅剩的赶马人了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兴场:古驿穿街过 留痕路沧桑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兴场:古驿穿街过 留痕路沧桑// //

我决定先去较远的盐水村九组采访李恒良 , 再返回来找侯明远 。 结果 , 错走到了“天生桥” 。 一位热心大娘给我指路 , 并告诉我 , 先问“省安庙” , 找到庙 , 李恒良就住在庙坎之下的山坳里 。

爬了几公里崎岖山道 , 爬上一道山梁 , 果然有棵千年古柏 。 古柏后面有几间房舍 , 门栅紧闭 。 一处为新建庙舍 , 门楣挂一大匾:三宝寺 。 守庙人赶场去了 , 无法打听省安庙与三宝寺的关联 。 但可以肯定 , 当年这条山间小道一定有马帮经过 , 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三宝寺肯定是马帮进香歇脚之地 。

顺一条小道下到半山腰 , 找到了78岁的李恒良 。 老人几年前摔伤了一条脚 , 但精神很好 , 声音洪亮 。 他很乐意接受了我的采访 。 李恒良爷爷李元和 , 年青时便在茶马古道讨生活 , 从天宫庙用马驮煤 , 从三坝河经扯喉坡、柏树林、桥楼子、龙洞子到大兴场 , 路途险峻 , 数次化险为夷 。

李恒良从小听爷爷讲马帮的故事 , 对赶马颇有兴趣 。 他21岁开始加入大同马帮 , 当时马帮有10个人 , 每人自带一匹马加入 , 马鞍、马嘴笼、马脚掌、马蹬等自行购买 。 老人讲 , 每天天不亮便起床 , 喂马 , 吃饭完毕 , 便沿屋前小路赶马去大同 。 在大同装好茶叶、粮食等物 , 便上路经石坡、西河长腰山进入邛崃地界 。 送完货物 , 人马补充干粮饮水 , 又驮上肥料、盐巴等返回大兴场 。 从1971年起 , 李恒良带着自家马去了芦山大川 , 专门给一支地质队驮物资 , 直到1976年 , 地质队搬走 , 他才卖掉马儿 , 回家安心种田 。

我提到侯明远 , 他指着屋前一条水泥路 , 让我下坡左拐直走 , 到了盐水村村委会 , 一打听就找到他了 。 顺着水泥路下山 , 很轻松找到了侯明远 , 他刚从大同街上吃酒席回来 , 满面红光 , 看不出已是82岁的老人 。 老人记性好 , 他15岁开始在马帮赶马 , 经验丰富 。

向他打听 , 他家前面这条道与另一条去天生桥两条道的关系 。 他说村委会前这一条是碎石路 , 天生桥那一条为石板路 , 两条古道都很窄 , 仅够一人一马通行 , 要避让对方需在宽阔地带提前避让 。 两条道呈内八字形在前面“古店子”汇合成一条道 , 不远处又分出外八字两条道 , 一条去大邑兴场 , 另一条经扯喉坡去大邑三坝河 。

侯大爷讲 , 他们长年跑马帮 , 一个月要去换一次马铁掌 。 换马铁掌只有两个地方 , 一个叫“张坝” , 另一个是“王泗” 。 在古道上跑了三十多年 , 侯大爷说 , 收获最大的就是身体健康 , 逢赶大同 , 他还能走两三里路去 , 在街上喝茶到下午再步行回家 , 这都得益于年青时跑马帮走出来的好身体 。

文/金成梦 图/何承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