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时不时地改朝换代 , 所以现在的很多城市名字都改过很多回了 。 比如常山赵子龙现在该是石家庄赵子龙 , 迷妹无数的兰陵王现在只能称其为枣庄王 。

据不完全统计 , 我国600多个城市 , 一二千年以上没有改过名字的也就是十指之数 。 比如说赵国都城邯郸 , 还有洛阳、成都等 。

作为辽宁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 , 朝阳也数次改过名字 , 几乎是每次王朝更迭都要改一次 。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

现在的名字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 清朝置朝阳县而来 。 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朝阳县志》记载 , 得自《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 , 于彼高岗;梧桐生矣 , 于彼朝阳 。 ”

朝阳比较有特点的是 , 它之前的名字 , 居然在别的地方被用上了 。

比如战国时代的名字酉 , 现在被重庆酉阳继承了;汉朝叫的柳城现在是广西的一个县;隋唐的营州 , 被我们营口借了一个字过去 。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

在汉唐之间 , 朝阳还是三燕的都城所在 , 名为龙城 , 那个“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诗中的龙城 , 虽然与飞将军李广没什么关系 , 但是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

关于辽宁历史有个说法 , 叫“三阳文化” , 就是清以后的历史文化主要到沈阳去找 , 唐以后的主要到辽阳去找 , 而想了解唐以前的历史文化就要去朝阳了 。

燕国的辽西郡可能就是一个县

从战国时代燕国经略东北 , 置辽东、辽西郡开始 , 辽宁的行政建置算是进入了有史可考的时代 。 只是这个司马迁写的这个史有点太简单了 。 秦朝二世而亡 , 留下的东西更少 。 直到《汉书》中才对辽西郡有了稍微详细的介绍 , 说西汉辽西郡有十四个县 , 其中就有柳城 , 也就是现在的朝阳市才算是隆重登场了 。

首先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 就是我们熟知秦始皇采取郡县制 , 但是在秦朝以前 , 郡的规模其实是小于县的 , 而且一般边境地区是郡 , 中心地带为县 。 《史记》说的燕国置辽西郡其实就是设了一个边境县 , 而绝非秦以后的那个有现在半省之地的郡 。

还有一个问题 , 就是燕国在当时本身没有县这个行政建制 。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

1982年在距今朝阳市10公里的袁台子战国墓出土了“酉城都王氏”铭陶壶2件 , 并在附近发现了城址 , 于是酉城被公认为是朝阳城最开始的名字 。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提及酉城这个地名 , 也许是在汉初时燕国的史料就已经散逸得过于严重了 。 是今人的考古挖掘工作补上了这缺失的一环 。

与“酉城都王氏 ”类似的 , 上世纪70 年代在喀左战国遗址出土了“白庚都王氏 ”铭陶壶1 件;1978 年在建平水泉遗址战国文化层出土了“安阳都王氏 ”铭陶片1 件 。

徐秉琨先生认为“都王氏”是燕国北方地区一般的陶铭定式 , 反映了王室对北方陶业生产的管理情况 。

“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城邑之单位名称 , 史籍中多有记载 , 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 , 曰邑 。 ”《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 , 四井为邑 , 四邑为丘 , 四丘为甸 , 四甸为县 , 四县为都 。 ”

酉城、白庚、安阳都是地名 , 由此可见 , 燕国县一级建制称为都 , 酉城都就是酉城县了 。 甚至很可能就是司马迁笔下的那个辽西郡 。 而白庚或许是西汉时右北平郡白狼县的前身 , 也就是燕国设立的右北平郡 。

后晓荣在《秦代政区地理》中指出 , 秦代辽西郡置县有徒河、柳城、安平、阳乐、令支、海阳、肥如 , 计 7 县 , 其中徒河、柳城、安平三县是由燕国相当于县级单位的“都”沿袭而来 。

汉代的柳城就在袁台子一带

到了汉朝时 , 为何酉城改名成了柳城 , 多数研究者认为“酉”字与“柳”字古音相近 , 而文字又在秦朝统一了 , 所以变成柳城也不足为奇 。

如果说这个说法需要推敲的话 , 那么考古发掘对于历史的判断再一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唐朝之前的辽宁历史要看朝阳// //

带有“酉城”和“柳城”字样的文物遗存先后在袁台子遗址出土 。

袁台子遗址位于大凌河右岸台地上 , 现存遗址范围东西长近 400 米 , 南北宽约 200 余米 , 由于大凌河水的冲刷和大队砖厂取土 , 遗址大部分已经被毁 , 呈现外弧形断崖 , 断崖面有大量陶片、瓦砾等文化堆积 。

在西汉遗址的东西200 米范围内 , 发现了水井、窖穴、粮仓、陶窑等生活建筑遗存 。 并出土不少铁制农具和手工工具 , 还有若干兵器 。

1979年考古人员在对该遗址周边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 在距其东北 1 公里的腰而营子村发现一处窑场 , 出土数以万计的残碎绳纹瓦片 , 其中包括印有“柳”、“城”或“柳城”字戳记的板瓦、筒瓦 , 以及刻有 “柳”、“城” 字及拍印瓦纹的陶拍 , 字体有篆书和隶书两种 , 规格不一 。 这一发现为证明袁台子遗址即为汉代柳城所在地提供了直接证据 。

而在1982年 , 遗址南王坟山上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酉城都王氏 ”铭陶壶2件 , 指明此地在战国燕时为 “酉城” 。

实物为证 , 燕国的辽西酉城到了汉朝就成了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