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定州贡院:见证古代科举制度
【钩沉】定州贡院:见证古代科举制度// //
定州贡院大门 。 于常见摄
它始建于清 , 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科举考场 ,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见证者 。
它建筑规模宏大 , 气势庄严雄伟 , 为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及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 。
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州贡院 。
【钩沉】定州贡院:见证古代科举制度// //
定州贡院魁阁号舍 。 于常见摄1、北方保存最完整的贡院
3月11日 , 定州中山东路草场胡同22号 , 一处风格与四周现代建筑迥异的古建筑群沐浴在春光里 。
这座建筑群 , 便是知名的古代科举考场——定州贡院 。
“定州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悠久 , 底蕴深厚 。 它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捷、经济发达 , 自古是华北重镇 。 同时 , 定州更是以其灿烂的文化遗产著称 , 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 定州贡院就是其中之一 。 ”定州贡院保护管理处主任张立自豪地介绍 。
贡院 , 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考场 。 而定州贡院 , 是清代定州所辖区域内考生考取贡生和秀才的科考场所 , 也是举行岁试和科试的地方 。
清雍正以前 , 每逢朝廷对生员进行岁试和科试 , 定州区域的考生都要到真定府去应试 , 也就是现在的正定 。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 , 考生们每次往来都非常困难 。
雍正二年(1724年) , 定州由隶属真定府改为直属直隶省(相当于今天省直管县的概念) , 州治定州 , 管辖3县 。 乾隆三年(1738年) , 定州州牧王大年动员乡绅集资捐款 , 创建了定州贡院 。
从此 , 定州区域内的岁试和科试 , 就在定州贡院内举行 。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 , 时任定州州牧王仲槐又劝捐于民 , 展拓场地、重修、增建 , 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贡院考场 。
“在清代 , 举行岁试和科试的贡院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 , 但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 , 多数贡院都因各种原因被毁 , 没能保留下来 。 如今 , 定州贡院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科举考场 。 ”张立说 , 定州贡院建筑规模宏大 , 气势庄严雄伟 , 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 , 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性 , 是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及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 。
定州贡院原本分为文武两个考场 , 西为文场 , 东为武场 , 既可考秀才 , 又能考武生 。 贡院布局原为中轴对称式建筑群体 , 坐北朝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 。
如今 , 东侧武场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建筑已不复存在 。 但西侧文场的主要建筑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 , 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贡院的最南侧 , 是一块长十几米、高六七米的巨大影壁 。 影壁由青砖堆砌而成 , 壁顶为琉璃瓦覆盖 , 外墙正中镶有龙的陶质图案 , 气势雄伟 。 这块影壁不仅有遮蔽和装饰的作用 , 还是每次考后揭榜的地方 。
史料记载 , 每次考完发榜时 , 场面极为壮观 , 要鸣炮奏乐、高搭梯架 , 由本州书法最好的几个人书写榜单 。 待榜单写完后 , 由兵丁高呼发榜 , 四周云集的人群可以上前来寻找自己姓名 。 如果榜上有名 , 便取得了生员的资格 , 也就是秀才的身份 。 几天后 , 会有差役将捷报送至家中 , 中榜学子自此便成了县学和府学官办学校的学生 。
贡院工作人员介绍 , 每次发榜时 , 榜文写法也很讲究 。 以中试考生考号排列成圈状 , 中间一个“中”字 , 取“贵”字的上半部字形 , 即上边长 , 下边短 , 寓意高中就能带来富贵吉祥 。
绕过影壁向北 , 穿过高悬“贡院”匾额的大门和二门遗址 , 就是贡院的主体建筑———魁阁号舍 。 站在二门遗址仰望魁阁号舍 , 只见它呈半四角攒尖顶结构 , 殿脊叠涩 , 四层出檐 , 全貌呈“品”字形罗列 。
“魁阁作为前庑与号舍连为一体 , 又称正厅 , 是考文贡生和秀才的正式科场 。 魁阁号舍的造型独特 , 意在向所有学子昭示仕途的艰难 , 唯有发奋苦读 , 级级攀登 , 才能获得富贵荣耀 。 这种建筑形式 , 是定州贡院独有 。 ”张立介绍 。
魁阁号舍面阔七间 , 进深九间 , 能容纳百余名考生 。 沧海桑田 , 如今 , 号舍内的旧时陈设早已不在 , 取而代之的是玻璃展柜里陈列的考生试卷 , 放笔墨纸砚和食物的考篮 , 以及从外地搜集而来的进士匾、状元匾等 。
“魁阁号舍后面是大堂 , 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场所 。 大堂和二堂后 , 还有一座三层楼阁式建筑 , 被称为后楼 , 又叫揽胜楼 , 是考官们的宿舍 。 后楼是面阔五间、三层单檐硬山顶楼式建筑 , 两侧有挂耳楼 , 是道光年间补建 。 ”张立说 , 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清代主体建筑 , 这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贡院里是独一无二的 。
【钩沉】定州贡院:见证古代科举制度// //
定州贡院魁阁号舍内景 。 闫韶红摄2、考试制度繁琐严格
“如今 , 大部分人对当年的科举考试并不真正了解 。 事实上 , 古代科举考试有一套非常完整严格的考试及作弊惩戒制度 , 甚至比今天的高考都有过之无不及 。 ”张立说 , 根据今天贡院遗留的建筑 , 人们可以完整还原当年的考试流程 。
大门和二门相当于考场的入口 , 也是对考生进行点名搜身的场所 。 考试当天 , 考生必须在寅时(凌晨3—5点)来到大门口排队 , 点名入场 , 点名簿上录有各位童生的姓名、籍贯、相貌、身材、三代履历以及认保廪生的签押等 。
“明清时 , 考场保安十分严格 , 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考场’ 。 ”张立说 , 清乾隆年间 , 朝廷还曾下诏 , 详细限定考生带入考场各式物品的规格 , 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 , 水壶、烛台的用料 , 以至毛笔、考篮的款式都有明确限制 。
在魁阁号舍内的玻璃展柜里 , 展示着一个长宽高几十厘米的木质考篮 。 讲解员介绍 , 现在学生上学用书包 , 而古代人则用这样的考篮 , 里边可以放笔墨纸砚和食物 。 因为考取秀才的考试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 午饭需要自备 。 考生进入考场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 就连所带的食品都需要切开 , 防止有夹带现象 。
为了防范作弊 , 贡院可谓费尽心思 , 但还是难以完全避免作弊现象 。 在魁阁号舍内 , 展示着一件当时考生作弊的马甲 , 马甲为纯羊皮制 , 从外面看不出任何异样 , 内侧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抄” 。 讲解员介绍 , 考试期间 , 上午十点钟左右会给考生喝水上厕所的时间 , 作弊考生可能希望利用这点时间偷看一两眼 , 但还是被发现了 。
对作弊者的惩处 , 在清代可以用“严酷”来形容 , 包括枷号、革除功名和刑责 。 在一次乾隆五十七年的科考舞弊案中 , 清政府对3名雇请“枪手”的童生、“枪手”及其他涉案者 , 先行枷号3个月 , 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 , 至配所杖一百 , 折责四十板” , 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 。 这样的惩罚 , 几乎和犯了重罪的要犯相差无几 。
今天 , 偌大的魁阁号舍显得空空荡荡 。 但在古代 , 每逢考试 , 号舍都会被分隔成一个一个宽度和进深1米多的“单间” 。 考试开始前 , 考生们进入“单间” , 除规定的上厕所时间外 , 就再也不许出来 , 连吃饭睡觉都要在里面完成 , 直至考试完毕 。
对科举考试的答题内容和试卷格式 , 清代也有明确规定 。 在号舍展柜里 , 展示着一份当年的试卷 , 考生名字叫杜鄂 。 笔者看到 , 这份考卷通体干净整洁 , 令人赏心悦目 。
“这是因为在当时 , 考卷的书写规范有严格的规定 , 字体要求用楷体书写 , 考试题目不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 但必须按照八股文的形式来书写 。 而且如果遇到皇上、皇权、天子等字眼 , 这一行必须顶格书写以示尊崇 。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一直沿用的考试文体 ,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考察考生的思想 , 要求作者代圣人立言 , 为社稷立说 , 必须完全符合孔孟之道 , 否则 , 就算文章文字技巧再好 , 只要不符合八股文的标准 , 或是超过了规定的字数 , 依然会被无情地抛弃 。 ”张立表示 。
为了进一步防止考官受贿和判卷不公 , 对于考试结束后的阅卷环节 , 清代也有特殊规定 。
在号舍的展柜中 , 有三份当时的试卷 , 左边字迹潦草的是考生草稿 , 中间红格黑字的是考生作答的正式试卷 , 称为墨卷 , 右边黑格红字的是经过誊录官誊录过的试卷 , 为朱卷 。
讲解员介绍 , 考生作答交墨卷后 , 由弥封官在考生名字部位弥封编号 , 再由誊录官照考生原墨卷在专用考卷上誊抄一遍 , 才能交由阅卷官评阅 , 这样可以避免因笔迹熟识或其他串通手段进行作弊 。
【钩沉】定州贡院:见证古代科举制度// //
定州贡院内陈列的考生们用来装笔墨和食物的木质考篮 。 闫韶红摄3、“状元之乡”文脉传承
“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到清代废除 , 历经1300多年 。 期间 , 河北省共考取文武状元70名 。 其中 , 定州先后出现9名状元 , 成为河北出状元最多的州县 , 占状元总数的13% , 另外还有进士68名 , 其中文进士48名、武进士20名 。 至于定州的举人、秀才和贡生 , 更是数不胜数 , 因此 , 古代定州也成为闻名遐迩的‘状元之乡’ 。 ”张立介绍 。
史料记载 , 到清代 , 定州进入了科举人才的高峰期 , 从定州贡院走出进士共33名 , 其中文进士16名、武进士17名 , 走出武状元2名 , 走出举人共227名 , 其中文举人80名、武举人147名 。
曾盛名于清末民初的王瑚 , 二十一岁时在定州贡院中秀才 , 随后赴京中进士 。 后来 , 冯玉祥拜其为师 , 他还被章太炎誉为“天下第一循吏” 。 《畿辅丛书》的编纂者王灏被誉为“藏书泰斗” , 李鸿章还以“畿辅文献”榜其门 。 另外 , 邢敦行、邸飞虎都是乾隆年间的武科状元 , 他们的仕途都是从定州贡院起步的 。
清末 , 科举制度被废除 , 贡院转作他用 。 20世纪20年代 , 贡院成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办公地址 。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 , 这是一个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主张教育救国强国的民间团体 。
平教会以“除文盲 , 做新民”为宗旨 , 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整体推进 , 采用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 ,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 , 个人与集体结合的方法 , 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智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 。
经过多年实验 , 定州形成了完整的平民教育体系 。 20世纪50年代后期 , 晏阳初又把“定县实验”的经验推广到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的国家 , “定县实验”成为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发源地 。 而定州贡院 , 正是这伟大实验的见证者 。
1956年 , 定州贡院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 , 定州贡院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为保持贡院原有风貌 , 使其作为反映科举制度的一个见证保存下来 , 定州先后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 , 同时积极协调国家文物局下拨维修工程费用300万元 , 对定州贡院主体进行了全面修缮 。 2006年12月 , 定州贡院主体修复工程全部完工 。 2011年 , 定州贡院保护管理处正式成立 。
“目前 , 我们正根据史料记载 , 复建贡院东侧的武场 , 打造以贡院为核心 , 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科举文化展示区 。 ”张立说 , 跑马道、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标志性建筑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 今后 , 将继续完善设施 , 让广大游客体验当年武场考试科目骑马、射箭等场景 。
除了复建武场 , 定州贡院还将建设一座科举文化展览馆 。
“在展览馆里 , 游客不仅可以清楚直观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 , 还可拿起毛笔体验古代学子考试的过程 。 ”张立说 , 开发与定州贡院相关的文创产品也是规划重点之一 。 未来的定州贡院 , 将打造国内科举文化的著名人文景点 。 (采访人员王思达 通讯员杨亚湖)
【钩沉】定州贡院:见证古代科举制度// //
定州贡院耳楼 。 于常见摄■相关
科举等级制度知多少
“一部《儒林外史》 , 揭露了封建社会吏治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等 , 也把当时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 。 今天 , 在定州贡院亲眼看到这些文物资料 , 真是大饱眼福 。 ”在定州贡院魁阁号舍的试卷展柜旁 , 游客刘勇正在驻足观看 。
提及古代的科举考试 , 很多人会想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 , 抑或是“连中三元”这一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成语 。 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会喜极而疯?“连中三元”到底是什么意思?科举考试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科举时代 , 所有没有参加过任何考试的学生统称为童生 。 在清代 , 各县的学生在本县通过县试 , 再到附近州(府)参加府试和院试 , 中试者可取得生员的资格 , 也就是秀才的身份 。
清朝时期 , 定州曾先后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 , 这几个地方的童生考取生员的考试 , 都在定州贡院进行 。
从童生到生员 , 是学子们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 他们被视为未来的官员 , 在地方上享有一些特权 , 比如:可以见官不跪;可以免去差役和丁粮;家庭贫困的生员 , 还可以从学田的租赋中支取一些作为生活补助;如果秀才违犯禁令 , 所犯事情严重 , 地方官员也需先报学政 , 等到革除学籍后方可处置 , 如果所犯不重 , 就交由学政官员处理即可 。
生员也分三等 。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 ,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 还可以作为考生的担保人 。 其次称“增生” , 不供给粮食 , 是有一定名额的 , 用来增广生员 。 三是“附生” , 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 另外还有贡生和监生 , 他们和生员属于同一级别 , 但身份要稍高一些 , 他们是国子监的学生 , 学习期满之后可以直接委任官职 。
取得生员资格的考生 , 还要在贡院经过岁试、科试两次考试 , 选拔一定数额的生员参加在所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 定州辖区内的岁试和科试 , 也在定州贡院举行 。 而更高一级别的乡试 , 则在各地的省城举行 。
清朝时期 , 全国共有15个乡试考场 , 由于河北为京畿之地 , 省城不再另设考场 , 河北区域考生要到京城参加顺天府乡试 。
乡试通过者 , 被称为举人 。 从秀才到举人 , 对学子来说 , 可谓身份上的一次质变 。 秀才中了举人之后 , 就不再是普通的民众 , 而是正式进入到了“士”的阶层 。 如果县城有什么空闲职务 , 举人是可以直接上任的 , 虽然只是八九品的小官 , 但是好歹也是吃皇粮的“公务员”了 。 根据规定 , 举人还可以免交赋税 , 所以 , 很多的地主都给举人一定的好处 , 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 , 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
中举者可以再到北京顺天府参加会试 , 考取贡士的功名 。 取得贡士身份后 , 学子们就可以到故宫的太和殿或保和殿 , 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 殿试中榜者 , 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进士 。
进士分为三甲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身份 , 只有三名 , 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由于年代不同 , 第二甲和第三甲所选取的人数也是不一样的 。
今天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 , 指的是一个人连续考取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 “连中三元” , 被看作科举考试中的至高荣耀 , 其实现难度可想而知 。 因此 , 在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 , 总共只有21人三元及第 , 其中文状元17人 , 武状元4人 。 (文/采访人员王思达)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视频//【雪石朗诵】刘辉《我是曹操》
- 视频//【雪石朗诵】刘晖《我是曹操》
- 八雅轩丨【墨缘有约】曹宝麟:学好书法,我有十条建议
- 【预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 【云堡党建】2020新春慰问抗战老兵
- 【伯乐荐文】如何发现有潜力的员工,而不是现在最好的员工?
- 【寒假巩固】部编版:七上历史《寒假作业(一)》
- 【视频】袁世凯想称帝,为何一定要拉拢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