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惠文王控制了北方的局面后 , 一个强大的秦国出现了 , 几乎占据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 , 这样的强国出现 , 是两个老牌强国——齐国和楚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 , 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

战国形势

齐国、楚国决定联合攻秦 。

到楚怀王即位时 , 楚国国势达到顶峰 , 与先后崛起的齐国和秦国 , 并列为三大强国 , 楚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 也是当时物产最丰富 , 人口最众多 , 军队最强盛的国家 。

齐楚联军先攻取秦的曲沃 , 斩断了秦东出的触角 。

秦惠文王领教了齐楚联军的厉害 , 可不是三晋联军那么好对付 , 一定要把这两个国家分开 , 那从哪个国家下手呢 , 惠文王决心从楚国下手 。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 , 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

张仪使楚

楚国与秦国直接接壤 , 秦国要想雄霸天下 , 必须削弱楚国的实力 。

秦惠文王派丞相张仪与楚国进行谈判 。

张仪尽力阻止楚国人攻秦 , 承诺只要楚国退兵 , 并且退出与齐国的联盟 , 秦割让四座城邑给楚(包括已经被楚军包围的於中) 。 秦惠文王向神灵祷告的《诅楚文》里记载了这件事 , 原文是:“(楚国)遂取吾边城新皇、於、长、亲女 , 吾不敢曰何 。 ”於就是於中 , 这四座城邑都是秦国的边城 。

张仪的外交成功了 , 楚国退出了齐楚联盟 。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 , 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

秦楚战前形势图

当时楚、齐关系其实并不牢固 , 公元前315年齐国曾经占领过一个也称为燕的地方 , 楚曾联魏攻齐 , 逼齐从燕撤兵 。 现在齐、楚只是想削弱秦国暂时结盟 , 并且 , 齐国还在暗中算计楚国 。

楚军围困曲沃、於中时 , 东南方的越国趁齐后防空虚 , 出兵伐齐 , 齐宣王派使者游说越王去进攻楚国 , 说楚国兵力现在都集中在北方 , 南方空虚 , 可以趁虚而入 。 越国转而攻楚(《史记·越世家》) , 但徒劳无获 。

所以 , 楚怀王始终对齐国保持着一定的警惕 , 同时他也想利用楚、齐联盟 , 让秦国主动与楚修好也是他的战略目的 , 因为他不仅要应付越国 , 他还要对付韩国 , 此时的韩国又站在秦一边攻击楚国 。

最终 , 楚怀王决定与齐国断交 。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 , 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

齐楚断交

但断交后并没有得到秦国承诺的土地 , 怀王恼怒不已 , 出兵进攻秦国 。

秦惠文王派魏章率军迎战 , 秦、楚两军在丹阳(今河南省陕县西丹水以北地区)展开大战 , 魏章大大败楚军 , 俘虏楚将屈匄以下列侯及执珪七十余人 , 斩首八万 , 并乘胜攻取了楚国的汉中(汉水流域) , 并设置了汉中郡 。

紧接着魏章沿汉水而下 , 攻占了楚国故都鄢郢(今湖北宜城市东南) 。

楚国则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市西北)集结大军 , 准备与秦军决战 。 当时有两个蓝田 , 一个是秦国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 , 距秦都咸阳很近;另一个是楚国蓝田(今湖北钟祥市西北) , 位于鄢郢之南 。

司马迁老爷子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 战于蓝田 。 ”认为这场战争发生在秦国蓝田 。

从逻辑上分析一下 , 楚国在丹阳之战损失惨重 , 能够迅速再次纠集军队 , 并组织有规模的抵抗 。 已经很不容易了 , 如果再让楚军深入秦国数百里 , 还要翻越秦岭 , 那未免楚军的兄弟们也太能打了 , 应该是不可能的;就算楚军强悍 , 杀到秦国蓝田 , 恐怕后勤补给也跟不上 。

而秦军攻楚 , 夺取汉水流域后 , 在后勤保障上则有天然的优势——汉水 , 汉水正是从秦流到楚 , 所以 , 从逻辑上讲 , 秦楚蓝田之战 , 发生在楚国的蓝田似乎更合理一些 。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与楚国之间关键的三次战争后 , 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

秦军渡河

总之 , 楚国倾国而战 , 再次惨败于蓝田 。

其后秦国攻取召陵 , 丹、犁两个戎国向秦国称臣 。 秦占领召陵(今河南郾城东) 。 战后 , 楚对秦不再构成威胁 。

楚国三战皆败 , 韩、魏两国联军也乘楚军之败南下攻楚 , 直攻到邓(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 楚国大国地位不复存在 , 从此走向没落 。

秦惠文王三次攻楚 , 形成了关中与巴蜀联成一片的形势 , 国势更加强大 , 东扩之势更加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