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探寻波斯湾千年港口的丝路秘密

作者:翟毅(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研究员)

2016年和2019年 , 故宫博物院先后与英国杜伦大学、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古物与博物馆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和“考古协议” 。 中英阿三方联合考古最终于拉斯海马市阿尔努杜德遗址(AlNudud,RasAl-Khaimah)开始了第一个发掘季度 。

拉斯海马这个不见于任何中文史料的海滨城市为何会如此吸引考古学家的目光呢?首先 , 她地处波斯湾南岸 , 扼守湾口 , 地理位置优越 。 虽然气候炎热干旱 , 但是东侧背山 , 西侧临海 , 狭长的山前空地与海滨潟湖相连 。 地理、地质条件保证了冬季罕有的雨水可以转化为地下淡水储备 , 使得拉斯海马成为沙漠绿洲 , 自青铜时期便发展了连绵不断的半农半渔经济 , 人类文明随之源源不绝 。 其次 , 拉斯海马没有发现石油 , 不同于迪拜、阿布扎比等地 , 城镇化进程相对较缓慢 , 大量历史遗存得以保存 。 最后 ,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 拉斯海马酋长国政府非常重视当地历史文物、遗迹遗存的保护与发掘 , 自1970年代起便迎接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在此发掘、研究 。 大量的考古证据显示拉斯海马地区是波斯湾地区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前后的重要贸易港 , 是当时扼守湾口的新霍尔木兹王国的一部分 。 拉斯海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不言则明 。

阿尔努杜德遗址位于拉斯海马市北部一南北向滨海地带 , 原为潟湖与海湾间的沙坝小岛 , 与阿尔马塔夫岛(Al-Mataf)共同构成古代祖尔法(Julfar)港 。 此次发掘团队由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海峰带队并3名队员、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1名陶瓷考古学者、拉斯海马古物与博物馆部1名田野考古学者及3名巴基斯坦工人组成 。 考虑到时间、人力有限 , 三方商议决定在阿尔努杜德遗址最大一座沙丘顶部布设2米×5米探方一处 , 以最小的发掘面尽量积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 。 在中亚、西亚地区 , 古代遗迹尤其是建筑类人居遗迹往往被风沙掩埋形成沙丘 , 也就是考古学上所谓的遗丘 。 拉斯海马的库什(Kush)遗址便是这样一类遗址 。 因此选择阿尔努杜德最大沙丘的制高点布方发掘 , 便于完整揭露该沙丘的内部堆积结构 , 以了解整个遗址的历史形成过程 , 同时希望以中国外销瓷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较为可靠的年代序列 , 进一步揭示祖尔法作为波斯湾重要港口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为研究我国古代陶瓷贸易对波斯湾地区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

此次发掘历时21天 , 共发掘考古地层6层 , 深3.5米 , 虽然未发现明显建筑遗迹 , 但是炭灰分散于各地层 , 说明该遗址一直有人类活动 。 另外 , 发现多处深浅不一的扰坑 , 却没有包含有别于地层的遗物 。 结合这些信息 , 推测这些扰坑很有可能是简易的柱洞 。 依照当地居住传统 , 厨房灶台等设施一般置于户外 , 仅在屋外立椰枣树叶制成的围栏 , 在院中搭建简易棚屋 。 虽然此次没有发掘到建筑遗迹 , 但是出土物十分丰富 。 地层土全部过筛处理 , 包含物全部提取 。 出土物以当地生产的祖尔法陶为主 , 少量中国外销瓷、玻璃制品、铜币、铁器等 。 中国外销瓷残片以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为主 , 出土65片;青白瓷7片;白瓷3片;元青花1片;清代青花2片;粗瓷9片 。 中国外销瓷占全部陶瓷类遗物的0.5% 。 出土的其他波斯湾地区生产的釉陶产品900余件 , 占全部陶瓷的5.77% 。 玻璃制品中以玻璃手镯为主 , 共出土57件 。 铜币26件 , 尚未发现中国钱币 。 除此之外 , 发掘出土大量动物骨骼、鱼骨、贝壳 。

目前从遗迹、遗物的发现状况可以判断阿尔努杜德遗址自宋元以来人类活动从未断绝 。 数目可观的手镯残件说明此处是女性可以活动的区域 。 大量本地日常实用陶器出土 , 动物骨骼 , 以及遍布各地层的炭块、炭灰 , 更加印证了发掘区域处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区 。 中国的外销瓷器出现在这样的一般居民生活区 , 更新了我们固有对外销瓷在西亚使用情况的评判 。 元代“至正型”青花瓷在当时用作外交赏赉 。 至今最大的元青花收藏就是大元赏赐到伊尔汗国 , 其中一部分今天收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 。 元青花出现在阿尔努杜德遗址足以说明这一港口的重要程度 。 龙泉青瓷作为独树一帜的外销瓷品种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也在此次发掘中得以体现 。 尤其是多片青瓷上存在钻孔修补的痕迹 , 可见是作为实用器反复使用 , 这足以证明当地居民对其珍视程度 。 不同于皇家收藏 , 龙泉青瓷的使用在西亚地区更深入当地社会 。 联系遗址出土的西亚地区生产的仿龙泉青瓷的釉陶 , 以及阿拉伯文献中记载龙泉青瓷可以试毒且遇毒变红的传闻 , 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外销瓷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手工业产生发展的影响 。

此次中英阿三方在拉斯海马的联合发掘切实抓住了“海洋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 通过发掘工作的不断展开 , 研究进一步深入 , 中国陶瓷贸易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轮廓将更加清晰 。 简单的瓷片、陶片、玻璃等遗物不仅反映出的古代人类的商贸及其方式 , 还可以借以进一步推断由其引发的其他社会影响 , 例如生活方式的转变 , 思想认识的发展 。 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也不仅仅是物品 , 而是更深远的东西文化、精神上的认知与交流 。

时至今日 ,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 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学者走出国门 , 通过科学发掘的方法 , 用真实的遗迹、遗物让尘封的历史再现于世 。 我国目前仅有40多个海外考古项目 , 可谓在世界考古学的广阔舞台上刚刚亮相 。 然而 ,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诠释与发扬还需要依靠处处具体、踏实的考古工作来实现 。 海外考古项目的发展必将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 , 展现历史上东西方商贸经济、文化精神上的往来与交流 。 古今同源 , 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必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重现历史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