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血诏”小考

末帝崇祯投缳前有遗诏 , 传言之为血书 , 史籍于此记载颇有异同 。 今人之述此事 , 多据《明史》本纪而言之 , 亦不免启人疑窦 。 以予之所见者廿余书 , 而全同者寥寥 。 故作此小考 , 以见读史之难而作史尤难也 。

崇祯死事 , 得之传言为多 , 故明末以来 , 订讹之书即屡见 , 此所谓"传信录"、"核真录"之所由作也 。 清咸丰间徐鼒作《小腆纪年附考》 , 卷四载崇祯死事云:初 , 明帝之将登万岁山也 , 挥诸珰归守诸门 , 故驾崩不知所在 。 所乘马踣地啮草 , 守亭一珰识之 , 曰:"此上所乘也 。 "迹而得之 。 明帝以发覆面 , 服白袷、短蓝衣 , 玄色绿边;白背心 , 白紬裤 。 左足跣 , 右足有绫袜 , 红方舄 。 衣前有血诏云:"朕登极十七年 , 致敌入内地四次 , 逆贼直逼京师 。 虽朕薄德匪躬 , 上干天咎 , 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 朕死 , 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 去朕冠冕 , 以发覆面 , 任贼分裂朕尸 , 勿伤百姓一人 。 "

其下复附考曰:诸书载帝遗诏不一 。 《甲乙史》云:"诏云:'因失江山 , 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 不敢终于正寝 。 '"止言墨书 , 不言血 。 某氏《日星不晦录》云:"上啮指出血 , 书于衣袂曰:'朕之失天下 , 皆因文官不合心、武臣不用命 , 以致如此 。 文武可杀 , 百姓不可杀 。 '"钱邦芑《甲申纪变录》云:"胸前书数行云:'朕不德 , 以致失国 , 羞着衮冕见祖宗于地下 。 '" 。 又传闻宫中御案有遗诏 , 云:"朕即位十七年 , 五经□□ , 日切忧惧 。 不意任用匪人 , 致有今日 。 统大兵者在外 , 当协民心 , 以固国本 。 慎之慎之 。 "《烈皇小识》、《传信录》、《绥寇纪略补遗》载诏语略同《甲乙史》 。 惟《烈皇小识》云"袖中书一行" , 《传信录》云"书血诏于前襟" , 《绥寇纪略补遗》云"胸书" , 盖各就传闻纪之 , 故不一耳 。

其《纪年》所载 , 盖拼合史籍而成 , 略之可也 。 其附考之所及 , 则"甲乙史"至"百姓不可杀"取自《明季北略》 , "钱邦芑"以下则载所见闻 , 皆可注意者也 。 盖所谓《甲乙史》、《烈皇小识》、《传信录》种种 , 皆载明亡史事 , 徐氏排比其异 , 亦以疑信处之耳 。 中《日星不晦录》予未之见 , 而予所见者则多溢出 , 故不惮烦 , 择其特异者胪列如次 。

其一、陈济生《再生纪略》 。 《再生纪略》见于冯梦龙弘光元年(即清顺治元年 , 1644年)所刻之《甲申纪事》卷四和卷五 , 其时距崇祯殉难一年有余 , 故《甲申纪事》应系最早传刻明末史事之书 。 陈济生 , 字皇士 , 南直长洲人 , 明天启二年进士陈仁锡子 。 济生少师事黄道周、刘宗周等 。 崇祯十六年七月进京觐谢 , 次年二月赐荫 , 未及离京而罹乱 。 因遇旧佃户张圣泉 , 遂避难于其家 , 日逐由张外探消息 , 随即录之 。 脱身之后 , 日记失而复得 。 《再生纪略》即据其日记写成 , 然其间似复搀入后来之见闻 , 非复当日之旧记矣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陈济生《再生纪略》载崇祯血书

《再生纪略》载崇祯死事云:(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至日将午 , 始闻先帝凶问 , 同秉笔司礼王之心缢于后宰门煤山之红阁 。 红阁系先帝于二月间命勋卫诸臣演习弓马亲自御览之地也 。 所御玄色镶边白绵袖背心 , 上有御笔血诏 , 略云:"诸臣误朕 。 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 。 将发覆面 , 任贼分裂朕尸 。 决勿伤我百姓一人 。 "

此所记载 , 讹误甚多 。 若凶问之日期、同缢者姓名、白绵袖、血诏并诏文皆是也 。 故《再生》之纪 , 虽为亲历 , 半属传闻 , 非尽事实也 。

其二、冯梦龙《甲申紀闻》与《中兴实录》 。 冯梦龙(1574-1646) , 吴县籍 , 长洲人 。 《甲申紀闻》亦刻于《甲申纪事》中 , 所载崇祯遗诏文字略异:朕在位十有七年 , 薄德匪躬 , 上邀天罪 。 至虏陷内地三次 , 逆贼直逼京师 。 诸臣误朕也 。 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 以发覆面而死 , 任贼分裂朕尸 。 勿伤我百姓一人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冯梦龙《甲申纪闻》载崇祯殉难

冯氏别有《中兴实录》 , 中《先帝血诏》文字复异:朕自登极十七年 , 上邀天罪 , 致虏陷地三次 , 逆贼直逼京师 。 诸臣误朕也 。 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 , 将发覆面 , 任贼分裂朕尸 。 可将文官尽皆杀死 。 勿坏陵寝 , 无伤我百姓一人也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冯梦龙《中兴实录》所载《先帝血诏》

同书《北京变故殉难实录》载李自成进京获太子 , 云:皇太子又曰:"如是 , 当听吾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 , 二速以礼葬殡我父王、母后 , 三不可杀戮吾百姓 。 "皇太子又曰:"文武百官最无义 , 明日决来朝贺 。 "次日朝贺者纷纷 , 约有一千三百余人 。 贼叹曰:"此辈皆不义不忠之徒 , 天下安得不乱乎!"于是始动杀戮之念 。

据此 , 则"血诏"与太子之言复相混淆矣 。

其三、聋道人《燕都志变》(亦作《遇变纪略》、《燕都识余》) , 附刻于彭家屏所刻《豫变纪略》后 , 亦收入《昭代丛书·辛集补》 。 是书或题"聋道人徐应芬述" , 徐履历不详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聋道人《燕都志变》载崇祯血书

《燕都志变》叙作者亲历北京城破前后之见闻 , 其中载崇祯凶问于二十一日 , 血诏则作:朕在位十七年 , 上干天谴 , 致逆贼直犯京师 , 皆诸臣误朕也 。 任尔分裂朕尸 , 只勿坏陵寝 , 勿伤我百姓一人 。

文字与陈、冯之记载复异 。

其四、钱邦芑《甲申纪变》 。 钱邦芑(1599-1673) , 南直丹徒人 , 明诸生 , 南明唐王时授监察御史 , 永历帝时巡按四川、云南 , 晋右佥都御使 。 后居贵州余庆 , 祝发为僧 , 自号大错和尚 。 晚年隐居衡山 , 卒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钱邦芑《甲申纪变》载崇祯血书

《甲申纪变》录甲申时事 , 文简 , 显非亲历 。 其载李闯入京获太子并崇祯血诏云:皇子曰:"如听我一言 , 第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 , 第二速以礼殡葬父皇、母后 , 第三不可杀我百姓 。 "皇子又曰:"文武百官最无情义 , 明日决来朝贺矣 。 "贼唯唯俱应 。 至明日 。 朝贺伪主者一千三百余人 。 贼向之叹曰:此辈无义如此 , 天下安得不乱!于是始动杀僇之念 。 二十二日 , 忽见板门舁二尸 , 送至魏国坊下 。 皇上蓬头跣足 , 上下皆白棉绸衣 , 胸前书数行云:"朕不德 , 以致失国 , 羞着衮冕见祖宗于地下 。 "又传闻宫中御案有遗诏云:"朕即位十七年 , 五经虏寇 , 日切忧惧 。 不意任用匪人 , 致有今日 。 统大兵者 , 在外当协民心 , 以固国本;慎之!慎之!"

所载皇子之语 , 略同于《中兴实录》 , 而胸前书血诏数行云云 , 迹近说部 , 亦难置信 。 然载御案之诏 , 则复与前述诸人所载之血诏混同矣 。

其五、许重熙《明季甲乙汇编》 。 许重熙 , 南直常熟人 , 生卒年不详 , 《康熙常熟县志》卷二〇《文苑》有传 。 此《甲乙汇编》亦称《甲乙汇略》 , 即谷应泰《明朝纪事本命》、徐鼒《小腆纪年》所称之"甲乙史"也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许重熙《明季甲乙汇编》载崇祯遗诏

《甲乙汇编》成于顺治元年秋天 , 则略后于冯梦龙刻《甲申纪事》 。 其载崇祯殉难云:庚戌 , 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 。 其亭为内操特建者 。 与王承恩对面缢死 。 先帝以发覆面 , 白祫蓝袍 , 白紬裤 。 一足跣 , 一足有袜 , 红绫 , 方舄 。 ?中血书一行 , 云:"因失江山 , 无面见祖宗于地下 , 不敢终于正寝 。 "又一行云:"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 "

则遗诏为血书 , 而文字大减矣 。

六、钱《甲申传信录》 。 钱氏为浙江平湖贡生 。 北京城破前 , 钱适出城 , 故未罹难 。 序云"丙戌冬 , 客从江南携甲申事来 , 所载《国变录》、《甲申纪变》、《国难纪》、《闻见纪略》、《国难睹纪》、《变记确传》、《燕都日纪》、陈生《再生录》、《孤臣纪哭》、陈方策揭凡十余家" , 因感其猥繁不伦 , 遂"自丁亥至癸巳之秋 , 更七载而后勒成一书 , 名之曰《传信录》" 。 则是书始作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 , 而成于顺治十年癸巳(1653) , 乃专订甲申事实之作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甲申传信录》载崇祯殉难

《甲申传信录》所载崇祯死事云:二十一日午刻 , 贼卒李才报上崩驾于万寿山之巾帽局 , 书血诏于前襟云:"自朕失守社稷 , 无颜冠服终于正寝 。 "又云:"各官俱赴东宫辅之 。 "

文字略同于《甲乙汇编》 。

七、王世德《崇祯遗录》 。 王世德 , 字克承 , 顺天大兴人 , 祖籍无锡 。 甲申事变 , 王世德时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 自刎不死 , 弃家走吴越 。 事迹详其子王源《居业堂文集》卷一八《先府君行实》 。 《崇祯遗录》盖有感于野史传闻失实 , 而为之纠诬 。 因其身份为近卫 , 故较诸野史为可信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王世德《崇祯遗录》载崇祯遗诏

《崇祯遗录》未载崇祯遗诏 , 然别有所辨 , 则遗诏书于何所可知也 。 其文云:谕贼遗诏在乾清宫玉几 , 非书衣前 。 且云上御纕边白绵紬背心 。 御服不用绵紬 , 此非草野所知 。

以此观之 , 则虽有诏书 , 然非血诏也 。

八、杨士聪《甲申核真略》 。 杨士聪 , 山东济宁人 , 崇祯四年进士 , 崇祯十六年任左谕德 。 北京城破时 , 投女于井 , 趣孔夫人与妾阳氏、祝氏缢 , 己则仰药自杀 , 后女、妾并死 , 己并妻为人救活 。 因识李闯部将王敦武 , 得以逼祸不死 。 后复得降清门生方大猷所助 , 逃离京城 , 弃家避难嘉善 , 复辗转于吴越 , 卒于常州 。 事迹见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四二《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 。 《核真略》盖亦为纠诬而作 , 谈迁《国榷》每见之征引 , 可知其为史家所重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载崇祯遗诏

《核真略》载崇祯殉难云:二十二日 , 贼搜得先帝遗弓于后园山子中 , 与王承恩对面缢焉 。 衣袖墨书一行云:"因失江山 , 无面目见祖宗 , 不敢终于正寝 。 "又一行云:"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 "此余闻之周中官自内出亲见之者 。 ……坊刻谬撰血诏 , 及称"宁裂朕尸" , 皆非也 。 赴行在语 , 谓东宫既托成国 , 或成国护之以出 , 故令百官赴之耳 。 坊刻称"尽杀百官 , 无杀百姓" , 不知何据?

则遗诏为墨书 , 此同于《崇祯遗录》 , 而书于衣袖复与《崇祯遗录》异 。

九、《崇祯实录》 。 台史语所影印《明实录》 , 附《崇祯实录》一种 , 撰人不详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崇祯实录》(史语所本)载崇祯遗诏

《崇祯实录》载崇祯死事云:帝英断天挺 , 承熹庙之后 , 反前弊 , 斥邪党 , 厉精谋治 , 勤勤然有中兴之志 。 而疆事日警 , 中原内虗 , 加以凶饥洊至 , 寇盗横出 , 拮据天下十七年 , 神器遽覆 , 遂死社稷 。 御衣前书曰:"朕自登极十七年 , 内地三陷 , 逆贼直偪京师 , 虽朕薄德匪躬 , 上干天咎 , 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 朕死 , 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 故自去冠冕 , 以发覆面 , 任贼分裂 , 无伤百姓 。 "又书一行:"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 "

此段文字 , 当衍自冯梦龙《中兴实录》 。

十、王鸿绪《明史稿》、张廷玉《明史》 。 所载文字皆同 , 其文云: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 , 上干天咎 , 然皆诸臣误朕 。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 , 自去冠冕 , 以发覆面 , 任贼分裂 , 无伤百姓一人 。 "

盖合诸记删减而成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王鸿绪《明史稿》载崇祯遗诏

十一、其余种种 。 载崇祯遗诏者尚多 , 若张岱《石匮书后集》、谷应泰《明朝纪事本末》、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彭孙贻《平寇志》种种 , 然文字皆不出于前述诸记 , 故略之 。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谷应泰《明朝纪事本末》在崇祯殉难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计六奇《明季北略》在崇祯死事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文秉《烈皇小识》载崇祯殉难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载崇祯遗诏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北都覆灭见闻》载崇祯遗诏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明季逸史·元集》托名顾炎武记崇祯遗诏


崇祯“血诏”小考

崇祯“血诏”小考// //

《明季逸史·亨集》吴邦策记崇祯遗诏

了不了斋主人曰:予读史至庒烈帝纪 , 而叹作史之难也 。 一崇祯遗诏 , 文字异同 , 迄无定论 , 何况百岁千载 , 四海人事 , 洵非信口可以褒贬于其间也 。 即此遗诏 , 言血书者尝罹其难 , 谓予不信 , 奈亲历何?谓其足徵 , 则辗转至六十余字 , 即烈皇有意于啮血 , 将奈衣袖之宽窄何 , 况非白綿也?言墨书者得自亲见者之叙说 , 谓其足徵 , 则书于纸乎?书于胸乎?书于袖乎?而钱邦芑氏至谓舁尸而见 , 则所见者非一人 , 何至后来传闻之纷纷也?乃《中兴实录》入太子之言于遗诏 , 而"诸臣皆杀"之说起矣 。 至《平寇》谓帝脱冕释衣藏诏 , 则小说家言;而《明史》之删"虏陷" , 又不免于忌讳矣 。 谬种流传 , 至今不止 , 读史者不可不知也 。

清章实斋论"史德" , 而致意于作者之"心术"焉 , 故史之义出于天 , 而史之文藉于人 。 其言曰:"后世论文 , 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 , 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 , 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 , 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 , 不亦悖乎!"呜呼!读今日之史 , 吾有取于斯言矣 。

2019.4.1于了不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