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奇书竟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部奇书竟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一部奇书竟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一部奇书竟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

钱玄同旧藏《中西回史日历》(第六册 , 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 封面题字为钱玄同手迹)


一部奇书竟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一部奇书竟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

钱玄同旧藏《中西回史日历》(第六册 , 附录日本历代年号 , 此为最后一页)

肖伊绯

日本政府今年宣布改年号“令和” , 并宣称这一年号并非出自中国经典 , 而出自日本文学经典《万叶集》 , 为日本历史上首个出自本土古籍的年号 。 此般论调一经发布 , 迅即引起中国读者热议 。 有引用《礼记·经解》者 , 称“令和”源出于此 , 原句为“发号出令而民说 , 谓之和”;更有引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者 , 不胜枚举 。 姑且抛开这日本年号究竟源出中日何方经典的争议 , 不妨先去品读近百年前著名学者钱玄同旧藏的一部“奇书” 。 这部书里就附录有自中国唐朝以来 , 一直以中国年号、中国经典为仿制灵感的日本历代年号 。

《中西回史日历》当年售价不菲

1927年1月6日 , 北平“大雪竟日” , 独坐书斋中的“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 , 身心都不那么康健 , 在日记中自称“心绪甚恶 , 精神甚惫” 。 当天早晨 , 景山书社的社员送来了他预订的《中西回史日历》一书 , 他看至“傍晚时方出门” 。

这部于1926年印制的《中西回史日历》 , 一函五册全 。 是书为连史纸精印线装本 , 朱墨套印 , 开本阔大 , 书页半叶长宽达30.5×22.1cm 。 此书为著名学者、史学家陈垣编制 , 交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出版 , 是研究中国史学及世界史的重要工具书 。 由于印制精良、内容专门 , 此书当年售价不菲 , 每部售价达银圆十六元之多 。

须知 , 这样的书价 , 在当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 当时 , 一般的新文学初版书 , 不过几毛钱一本;即使是线装本的古典学术类著作 , 至多也不过三五元钱一部 。 再者 , 即以这部书的售价来与齐白石刻印的“润例”来比较 , 一部书竟然也差一点就能换到三块齐白石所刻印章了 。 不难揣测 , 像钱玄同这样的专家学者 , 对学术用书自然有较为严苛的标准 , 能让他花高价且还是“预订”的书籍 , 一定是颇令其心仪或亟待使用的好书罢 。

那么 , 这究竟是一部有着怎样内容的书 , 会让钱玄同如此珍视呢?

三种历法 , 每日对照

《中西回史日历》 , 是一部囊括公元元年(即我国汉代汉平帝年间)至2000年 , 跨度达两千年的中历(今称农历或阴历)、西历(今称公历或阳历)、回历三种历法之下 , 每日对照的大型日历表 。 全书共20卷 , 每卷记载100年 , 每页列表2年 。 历表分上、下两格 , 上格记载西历纪年、中历朝代皇帝谥号纪年和干支、回历纪年 , 还有重要的历史事件 , 如改朝换代的年月等;下格排列西历的月、日 , 中历的月、日 , 朔闰、冬至日 , 回历的月首日 , 三历对照 , 精密准确 。

为方便由中历查找 , 在每页书边标该页记载的中国历史朝代 。 例如要查“五四运动”的中历月日 , 通过其西历时间1919年5月4日 , 也就是20世纪 , 查书的第20卷即可——对照中历乃民国八年四月初五 。 这样的日期查寻 , 是近百年间的 , 还可称常见;但如果是要想查寻数百年、上千年间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 , 要做到中西历皆可精确对照 , 却非易事了 。

譬如 , 我国南宋丞相陆秀夫因抗元失败 , 逃至新会 , 最后背着宋帝昺在崖门跳海阵亡的悲壮事件 , 据《宋史》记载为“至元十六年二月癸未” 。 查《中西回史日历》 , 可以推知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 , 公元1279年3月19日 , 距今已740年 。 试想 , 即使是在《中西回史日历》出版90余年之后的今天 , 如果没有电子万年历的帮助 , 要想推算早至宋代以前的历史事件之西历确切时间 , 也绝非易事 。 而这样的状况 , 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学者而言 , 更是难事;他们要么是凭个人经验做粗略推算 , 要么即只能仍袭用中历纪年 , 终无法精确 。

解决“西历岁首恒在中历岁暮”问题

此外 , 在中西历换算与推算中 , 还有一个最为明显但又时常会遭遇的问题 , 即中历岁末 , 往往会是西历新年之初 , 这就会造成某一年如以中历纪年 , 这一年往往还有数十天要延续到下一个西历纪年之中 。 在确定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时 , 往往就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要确切得出这一人物的西历生卒年 , 常常大费周章 。

《中西回史日历》的编者陈垣 , 在其从事一生的史学研究中 , 就深感这一状况始终是困扰史学研究者的重大问题 。 为此 , 他在书前自序中开篇即语:“民国纪元以前 , 中西历法不同 。 西历岁首恒在中历岁暮 。 少者差十余日 , 多者差五十余日 。 今普通年表多只为中西年之比照 , 而月日阙焉 。 据此计年 , 中西历恒有一岁之差异 。 ”随即 , 他又举出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卒年问题 , 称“例如陆九渊之卒 , 在宋绍熙三年 , 据普通年表为西历之一一九二年 , 本无误也 。 然九渊之卒在十二月十四日 , 以西历纪之 , 当为一一九三年一月十八日 。 ”

为解决上述的早期历史事件确切时间推算问题 , 以及“西历岁首恒在中历岁暮”的问题 , 陈垣发愿编制一部《中西回史日历》 。 历时三四年 , 方告功成 。 应当说 , 《中西回史日历》的出版 , 对于研究历史 , 对于精确考证史实 , 确是一个“福音” 。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学者 , 有这样一部工具书列于案头 , 以备不时之需 , 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

日本仿照中国创制使用的“年号” , 被完整录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书中还附录有日本历代年号 , 自孝德天皇仿照中国创制年号为“大化”(大化元年为公元645年 , 时为中国唐朝贞观十九年) 以来 , 直至当时尚在位的第123位天皇嘉仁的年号“大正” 。 “大正”之号 , 是以中国《易经》的“大亨以正 , 天之道也”之句 , 发意创制的 。

大正天皇乃明治天皇第三子 , 昭和天皇之父 , 在日本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 但他自己恐怕也想不到 , 日本仿照中国体制创制的、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年号” , 会被完整系统的录入到一位中国学者所编撰的历法工具书中去 。

当然 , 还有更为巧合的是 , 《中西回史日历》印制的当年 , 即1926年年底 , 大正天皇即告病逝 , “大正”这一年号次年即被“昭和”所替代 。 总之 , 《中西回史日历》附录日本历代年号的做法 , 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学术界中并不多见 , 此举不但实属“首创” , 更便于中外学者尤其是对东亚历史格外关注的研究者参照使用 。

于此 , 也就不难理解 , 这部书受到钱玄同格外重视的根本原因所在了 。

供图/肖伊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