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

——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

计 熠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8期

摘要:

“宣城重镇 , 陪京之南 , 制天险之津梁 , 据三楚之襟带” , 历代迁客骚人皆因其境内山川秀美而吟咏不辍 , 斯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美誉 。 盛唐时中国国力达到封建时代的巅峰 , 而宣州亦随着南方经济的逐步开发 , 成为当时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 这一阶段来宣游历的李白等唐诗大家和宛陵本土的诗人群体共同铸就了当时宣州诗歌的辉煌 。 此一时期是宣州地域诗史研究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对后世宣州诗歌影响深远 。

关键词:

盛唐宣州诗歌 宣州地域诗史 谢脁 李白 杜牧 诗风

李白与其留寓宣州期间的创作

谈到盛唐宣州诗歌 , 就决不能不提李白 。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 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 狂傲的独立人格 ,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 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 这位一生命运多舛的诗仙 , 不仅因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神来之笔流芳百世 , 同时也因他与宣城结下的不解宿缘 , 让宛陵这座千年古城成为后世迁客骚人寻觅太白遗踪的人文胜地 。

李白在整个盛唐宣州诗歌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 甚至可以说 , 他决定了盛唐宣州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发展方向 。 前面已经提到 , 盛唐时代宣州经济较初唐继续发展 , 人文日盛 , 但从前文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 盛唐宣州诗歌,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作的数量,和前面的初唐时期相比 , 都没有一个大的飞跃 , 和晚唐相比 , 还要逊色许多 。 初唐时期与宣州有关的诗歌仅9首 , 盛唐时也不过才30首 , 而晚唐时却达到了63首之多 。 盛唐宣州诗人数量也仅比初唐多出6位诗人 , 晚唐宣州诗人则达到了28位 。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宣州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 这点其实是和整个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一致的 。 包括宣州在内的江南经济虽然终唐之世均呈上升趋势 , 但其在盛唐伊始经济刚开始起飞时 , 尚不能和北方黄河流域相伯仲 。 由于此时江南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地位尚未确立下来 , 同期文化的发展就没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 , 就很难完全跟上江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 这样一来 , 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迅速腾飞相比就略显滞后 。 中唐以后 , 国家的经济中心迅速南移 , 江南以绝对的优势奠定了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 自此 , 在稳固的经济基础、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重视文教的传统等一系列有利因素的作用下 , 包括宣州在内的江南文化才有了一个空前的大发展 , 这一趋势无论是从中唐以后江南各地诗人数量还是诗作数目的迅速增长中都能够明显的看出来 。 这样一来 , 我们对于盛唐时期宣州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诗人诗歌数量的相对稀少所呈现出的不均衡状态 , 就不难理解了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那么 , 李白这个天才的到来 , 就不可避免的使得同一时期宣州本地为数不多的诗人诗作相形见绌 , 那么让李白一人来代表整个盛唐宣州诗歌的最高水平也就无可厚非了 。

李白自天宝十二年(754)在求仕不得的忧虑处境中首度来宣 , 自此 , 至诗人仙逝采石(762)的十年内 , 他在宣州这块钟灵隽秀的土地上共留下约52首诗歌(包括宣州治所在地宣城县及附近的辖县如泾县、当涂、南陵等) , 这其中不少是李白的传世佳作 。

李白在宣所做的诗歌大致可分为献赠诗、写景诗、抒情诗、叙事诗、悼亡诗和乐府诗六类 , 这其中以献赠诗为主 。 下表是在全唐诗中搜索到的李白在宣州留下的诗歌及其分类 , 其中李白在宣州州治所在地宣城县所作的约28首 , 在其他宣州下辖县内所做的诗歌约24首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 , 李白在宣所作的诗歌中 , 献赠诗占了极大的比重 , 写景诗数量也比较可观 , 抒情诗则写得相对较少 , 不过这其中他在宣城所作的悼亡类的抒情诗倒是值得一提 , 因为这在李白的传世诗歌中并不多见 , 颇惹人注目 。 太白在宣的叙事诗表现平平 , 倒是其留下的两首歌行让人耳目一新 , 其中以《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为代表 , 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诗仙的奔逸洒脱之情 。

由于宣州是当时江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 诸多机构均设置在州治所在地宣城县 。 宣城既是宣州和宣城县的治所 , 同时还有管理几个州的宣歙观察使的治所 , 因此在这些机构的幕府中谋生的文人也非常多 , 如晚唐的杜牧和许浑均曾在宣州幕府供职 。 由于当时的许多诗人都是幕府僚属或者与幕府有一定联系 , 因此这些诗人都有诗作献赠各级行政官员 , 以求得到赏识和重用 , 或是对其表示感激之情 。

但是李白作献赠诗的目的显然不是“摧眉折腰事权贵” , 也不是表示对大小官员的感恩戴德之情 。 他的献赠诗多为寄赠官宦朋友、送别友人或者是唱和之作 , 表现了他以文会友、畅游山水的快乐之情以及与亲友别离的相思之感 , 而绝无阿谀谄媚之作 。 他首次来宣 , 就风尘仆仆的和宣城宇文太守、堂弟李昭游览了他魂牵梦萦的敬亭山 , 并与灵源寺仲浚大师交上朋友 , 诗文相赠 , 同写敬亭之美 , 他在《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写到 “敬亭惬素尚 , 弭棹流清辉 。 冰谷明且秀 , 陵峦抱江城” , 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称赞:“敬亭白云气 , 秀色连苍梧 。 下映双溪水 , 如天落镜湖 。 ”诗人以简明俏丽的句子 , 饱含感情墨水 ,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妙趣天成的山水画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他在和宇文太守、崔侍御同游敬亭后 , 心情倍感轻快 , 因此他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写道“时游敬亭上 , 闲听松风眠 。 或弄宛溪月 , 虚舟信洄沿 。 ”在《游敬亭寄崔侍御》中写道“我家敬亭下 , 辄继谢公作 。 相去数百年 , 风期宛如昨” , 向同在宣城客居的游人崔侍御表白自己寻踪怀古的情趣 , 把诗人对宛陵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表现得无以复加 。

至于李白的献赠诗中表现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 ,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赠汪伦》了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 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 , 自然入妙 ,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 , 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 , 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 , 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潭水已“深千尺” , 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 , 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 , 便是凡语 。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 ”(《唐诗别裁》)显然 ,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 , 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 , 空灵而有余味 , 自然而又情真 。

宣城友人的厚待 , 敬亭山的灵秀 , 使李白暂时忘却了自己仕途的不快 , 把全部的身心寄兴于宛陵的山水中 , 心情舒畅 , 这时他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 , 这在他来宣初期的写景诗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 如《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两水夹明镜 , 双桥落彩虹 。 ”诗风清新隽永 , 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田园一派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各种愁绪依然在他心头萦绕 , 这种寂寞而又无奈的心情集中体现在《独坐敬亭山》一诗中 , “众 鸟 高 飞 尽 , 孤 云 独 去 闲 。 相 看 两 不 厌 , 只 有 敬 亭 山 。 ”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 , 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突然冥会 , 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温暖 , 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了 。 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 , 仿佛毫不费力 , 但是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 , 似有未曾说出的且不必说的无限情思在其中 。 ⑾这时候景不再仅仅是景 , 而是和作者的思绪浑然一体了 , 所谓“景中有情 , 情景交融” 。 这首诗和前面单纯的写景诗相比 , 层次又高了许多 。

李白在宣城所写的抒情诗的亮点则是 《哭宣城善酿纪叟》和《宣城哭蒋徴君华》这两首悼亡题材的抒情诗 。 纵观李白一生 , 其传世的悼亡诗只有6首(《哭晁卿衡》、《自溧水道哭王炎》组诗三首和上述两首) , 而其中居然有两首系在宣城所作 。 后世学者皆知太白系性情豪放之人 , 其诗作多充斥大丈夫之风雷之气 , 而他又如何肯似小女子所为 , 将自己掩袖长涕之情景再现于卷集之中呢?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 这两首诗作于李白五十九岁那年 ,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 , 兵革四起 。 此时李白却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 , 兵败被流放到夜郎 。 本诗就是李白遇赦后最后一次来宣城时所作的 。 当诗仙再度踏上宛陵的土地时 , 曾和他相伴游玩的宇文太守和李昭长史都已经不在了 , 新任刺史季广琛情愫较之二人相去甚远 。 诗人感慨之极 , 想到了当年盛情款待他的友人---闲居在敬亭山下的蒋徴华 , 可惜天不佑人 , 他已作古西去了 。 诗人回想当年他热情招待自己的场景 , 热泪不住夺眶而出 , “敬亭埋玉树 , 知是蒋徴君 。 安得相如草 , 空余封禅文 。 池台空有月 , 词赋旧凌云 。 独挂延陵剑 , 千秋在古坟 。 ” (《宣城哭蒋徴君华》) , 不单单是蒋君离诗仙远去了 , 当年善酿老春美酒的纪叟也驾鹤西去了 。 想着这些昔日的老友一个个都走了 , 只剩下诗人独自面对风景依旧的敬亭山 , 李白不禁老泪纵横:“纪叟黄泉里 , 还应酿老春 。 夜台无李白 , 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酿纪叟》)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触 , 然而 , 这看似平常的小事 , 却是最令人难忘 , 最易引起伤感 。 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 , 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 , 感情真挚自然 , 十分感人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李白在宣城的歌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成为其不朽的代表作之一 ,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 ,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 。 为加强起句的语势 , 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 , 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 , 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 。 这样的开头 , 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 , 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 , 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 而诗的结尾 ,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亦显得洒脱豁达 , 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 而且还能发人深省 , 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

此外 , 诗中史实的活用 , 让人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 , 追昔抚今 , 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时 。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 , 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 , 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 , 烦忧的深重无边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 , 美如珍珠 , 耀人眼目 , 形象地加强了诗歌格调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 正是通过这绚丽多姿的众多表现手法的变幻运用 , 才使得这首诗的感情跌宕起伏 , 境界极富立体感 , 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 。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 , 妇孺皆知的名句 , 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 , 可谓字字珠玑 。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 盛唐宣州诗歌的确是李白一人独占鳌头 , 让他来代表当时宣州诗歌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 。

盛唐宣州诗风在宣州诗史中的地位

谢朓是宣州诗歌的鼻祖 , 他在宣城任太守期间 , 政事清闲 , 对宣城山水颇多引用 , 他的诗常常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 , 抒发情感意趣 , 喻情于景 , 情景交融 , 形成了清新流利的风格 。 这种风格是在宣城秀丽山水的影响下形成的 , 并成为了一条贯穿宣州地域诗史的主线 , 对后世影响深远 。 如《始之宣城郡》《宣城郡内登望》、《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游敬亭山》等诗歌充分展现了谢朓清新流丽的“永明体”诗风 , 其中《游敬亭山》堪称其代表之作 , “兹山亘百里 , 合沓与云齐 。 隐沦既已讬 , 灵异居然栖 , 上千蔽白石 , 下属带回溪 。 茭藤荒且蔓, 樛枝耸复低……” , 敬亭山的清资丽质 , 诗情画意 , 跃然纸上 , 从此名不见经传的敬亭山扬名于海内外 , “宣城谢守一首诗 , 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九华山歌并序》) , 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 。

如果说谢朓开启了宣州诗歌清新优美的诗风 , 李白则给这种诗风注入了豪放浪漫的意蕴 。 李白一生追慕谢朓 , “一生低首谢宣城”(清王士禛《论诗绝句》) , 他晚年漫游宣州各地 , 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 由于李白才思极高 , 他对谢朓的追寻并不是简单的模仿 , 而是一种继承和发扬 , 并形成了自己晚年诗歌俊秀飘逸的风格 , 为后世的宣州诗人所借鉴 , 所以说李、谢二人共同构成了宣州诗风的源头 。

正因为如此 , 以李白诗作为代表的盛唐宣州诗歌成为宣州地域诗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 这为宣州诗歌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宣州地域诗歌在盛唐以后得以在谢朓和李白开创的清丽诗风和浪漫气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 在这种文风的催生下 , 宣州诗歌在晚唐时期直接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潮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晚唐的宣州诗歌 , 无论是在诗人还是作品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 , 晚唐诗人在继承李、谢二人的传统时 , 将宣州诗歌在内容上大大拓展了 , 有寄献诗友、上级、处士、僧人、歌姬的 , 有怀古伤今的 , 有游历山水的 , 涉及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山水的各个方面 。 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两派 , 杜牧的诗风俊爽 , 主要沿袭了李白浪漫的气质 , 如 “兵符严重辞金马 , 星剑光芒射斗牛 。 笔落青山飘古韵 , 帐开红旆照高秋 。 香连日彩浮绡幕 , 溪逐歌声绕画楼 。 可惜登临佳丽地 , 羽仪须去凤池游 。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和李白的《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的风格就十分接近 , 而《念昔游》其三“李白题诗水西寺 , 古木回岩楼阁风 。 半醒半醉游三日 , 红白花开山雨中” 。 和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 , 三春三月忆三巴”极为相似 , 都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而许浑的诗风平淡清幽 , 则沿袭了谢朓清丽的诗风 , 如《登凌歊台》“平芜望已极 , 况复倚凌歊 。 江截吴山断 , 天临楚泽遥 。 云帆高出树 , 水市迥分桥 。 立久斜阳尽 , 无言似寂寥 。 ”前四句气势高远 , 但结尾却以苍茫景色加以烘托 , 表达内心的空虚孤寂之感 。 不过其诗亦清丽工细 , 长于偶对 , 又表现出晚唐诗人重在写意的特点 , 代表有《题青山馆》“乱花藏道发 , 春水绕乡流” 。

由盛唐诗风直接催生的晚唐宣州诗歌高潮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 唐代以前 , 宣城诗歌几乎全部都由外籍诗人书写 , 唐代宣州仅产生过刘长卿、刘太真、许棠、汪遵四位稍有影响的诗人 。 在从李白开始的盛晚唐宣州众诗人的推动下 , 唐以后 , 宣州诗歌史逐渐由本地诗人书写 , 唐五代后更是产生了诸如宋代的梅尧臣、郭祥正 , 元代的贡师泰、汪泽民 , 明代的梅鼎祚、沈寿民 , 清代的施闰章、高咏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诗人 , 从这样的发展过程看 , 盛唐宣州诗歌功不可没 。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二)// //

(作者系宣城市国家税务局工作人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