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用筷子吃饭,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 , 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4


每天用筷子吃饭,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每天用筷子吃饭 , 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

源远流长的筷子历史

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 。 筷子文化早在6000年前 , 便广泛地分布在江淮大地和广阔的黄河流域 。


每天用筷子吃饭,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每天用筷子吃饭 , 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

以筷进食文化区筷子形态的历史演变

1.前形态时期

最初 , 中华先民用一根木棍 或枝条等棒形物来挑、插、取、拨、持食物 , 主要是用于不便直接用手持的食物 , 当时这一棒形物兼有饪食具和助食具两种作用 。 就像现在的竹签或者金属细条:在烧烤阶段用于串食物;加热至熟后变成了帮助进食的工具 。

2.过渡阶段时期

此时 , 两根棒并用 , 大约经历了3000年之久 。 虽然棒子的长度在这一时期没有固定的长度 , 也不规范 , 但两棒并用的频率却在缓慢的提高 。 两棒并用是与陶器盛食相关的 , 即粒食、热食、碗状器盛食和人各自持食等因素促使了两棒并用文化的出现 。

3.筴的阶段

筴的阶段与我国青铜时代的时限基本一致 。 这一时期的的筷子文化特征 , 是筴的形态和功用 。 “羹之有菜者用筴 , 其无菜者不用筴” , 说明当时筴的功能主要是用以挑或夹取羹中的菜或其他固体食物 。


每天用筷子吃饭,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每天用筷子吃饭 , 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

4.箸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筷子形态成熟固定和历史功能充分发挥的时期 。 “箸”是筷子在东周至明中叶以前的规范称谓 , 且是明中叶以后至今比较雅训的称谓 。 在自春秋至明中叶的约22~23个世纪的时间里 , 箸的形制基本在20~30厘米之间 , 且有随着时间发展而逐渐加长之势 。 在功用方面 , 则由仅夹取羹中食物向最终成为完全助食具过渡 。 这一过渡的基本完成是在汉代 。


每天用筷子吃饭,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每天用筷子吃饭 , 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

5.筷子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宋至今 , 其基本特征是箸文化的广泛普及 , 箸料的广泛 , 工艺的高度发展 , 图文饰的充分发挥 , 25~30厘米长和上方下圆箸体的基本定格等 。 其间 , 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是“筷”称谓的出现和普及 。 “筷”的称谓出现在明中叶今江苏、浙江省境内的运河线上 。 明中叶时 , 那里是中国人口高密度集中区 , 而且南北大运河上的船工和两岸的纤夫多以数万计 , 他们极其劳苦艰辛 。 运河航船盼的是快 , 忌的是住 , 中国人求吉祈祷心理极强 , 一日三餐不停地呼“箸” , 心理无法接受 , 于是改“箸”为“筷” , 不停地呼“快” , 以求快船 , 少吃苦 , 多获利 , “筷”的称谓于是出现 。 历史文献记道:“民间俗讳 , 各处有之 , 而吴中为甚 。 如舟行讳‘住’ , 讳‘翻’ , 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快儿”之外 , 又有“快子”之称出现 。 上层社会最初并不认同来自劳苦大众阶层这一改革称谓 , 但无奈人多势众 , 竟成流俗 , 于是只好趋同认可 。 但后来也有贡献参加其中 , 那就是在“快”字上加上一“竹”字头 , 成了流行今日的“筷子” 。


每天用筷子吃饭,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每天用筷子吃饭 , 那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

以上内容来自赵荣光先生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