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曾经是为薪俸,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中国历史上的守陵人一直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 , 他们受命于特权阶级 , 为特权阶级服务 , 一般都是出于某种目的 , 用自己乃至子孙的生生世世来守护某处陵墓 , 有的是为了信仰 , 大多是为了生存 , 就是拿这个做职业 。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清朝也毫不例外地也要为皇帝修建陵墓 , 并因循此理 , 设立了守陵人制度 。

其实早在清朝入关之前的后金政权时代 , 后金的统治者就有个习惯 , 那就是政权打到哪里 , 祖先的陵墓就要跟着搬到哪里 。 后金一直有每逢大事发生便要祭祖的传统习俗 , 假如祖坟距离太远 , 将十分不方便祭祀 , 他们宁可舟车劳顿 , 把祖坟迁移到自己生活区域的周边 。

1621年 , 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 开始兴建东京城 , 根据《满洲实录》集资案 , 三年后的那个春天 , 努尔哈赤便委派族弟铎弼和汪善、贝和齐一起回到祖茔赫图阿拉(今抚顺新宾) , 然后几乎把整个祖坟的灵柩都迁到了辽阳东京陵重新安葬 。 整个努尔哈赤家族的老祖宗的陵墓基本全都迁到了这里 , 至少有15座新陵墓立在了阳鲁山上 。 他们中包括景祖(祖父觉昌安)、显祖(父塔克世)、孝慈皇后孟古、继妃富察氏、皇伯父礼敦巴图鲁、皇叔塔察篇古、皇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 , 从弟祜尔哈齐 , 皇太子广略贝勒褚英等人 。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曾经是为薪俸,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 , 曾经是为薪俸 , 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

关外三陵(福陵 , 昭陵 , 永陵)陆续建好后 , 努尔哈赤的父亲等重要陵墓被迁出 , 东京陵的地位由皇陵逐步降为王陵 , 但当时安排的守陵人已在此地繁衍生息 , 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居住在这片土地上 , 陪伴着留下来的努力哈赤的胞弟雅尔哈齐 , 胞妹沾河公主 , 努尔哈赤的异母弟弟巴雅喇以及叔父塔察篇古的儿子祜尔哈齐的墓地等八座以上的陵墓 。

清末时期守陵人的命运就像清朝腐朽的制度一样 , 时时刻刻在风雨中漂泊涤荡 , 让我们从历史的尘埃中去寻找他们的踪迹吧 。

在清王朝的统治前期 , 守陵人其实并不是一种我们想象中的低下卑微的职业 , 他们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 , 同时仍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 。

从“八旗制度”来看 , 他们属于满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 , 都是建陵之后从京城和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专门调派而来 , 专门为皇帝家族守陵 , 以朝廷的俸禄为生(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 , 他们按照职务品级高低 , 按月领取俸饷和生活用品 。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曾经是为薪俸,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 , 曾经是为薪俸 , 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

清政府给予了守陵人优厚的待遇和相对清闲的工作 , 使他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 特殊的政治地位 , 从而使其尽心尽力为权力者服务 。 据考证 , 从事于守陵人工作的家族 , 朝廷将对其施以不收赋税和免除服役的权利作为优待条款 , 并且守陵人会有各自独立居住的小院 。

从职务来说 , 守陵人的地位和职位完全配得上皇族的气派 。 清代守护陵寝官员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员役 , 根据《八旗通志》里面的记载 , 宗室分爵十等 , 即: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

根据《 清代国家中央机关概述》记载 , 文、武职大臣各有正一品、从一品至正九品、从九品等级别 。 守护陵寝的宗室王公有亲王至辅国公 , 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 。

值得一提的是 , 守陵人的工作绝非是简简单单地看守皇陵 , 主要任务有负责皇陵内的内务、礼仪、日常维修和祭祀活动 ,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准备贡品和准时进行祭祀活动 。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曾经是为薪俸,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 , 曾经是为薪俸 , 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

守陵人的工作 , 岗位分工明确 , 并且通常情况下 , 不仅自己要干一辈子 , 还务必子承父业 , 世世代代守护皇陵 。 所以在清朝 , 可不是随随便便逮一个人就能担任守陵人这一职务 。

一般情况下 , 清朝的守陵人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 一、内务府指派出来的专门守陵人 , 二、八旗子弟守陵卫兵 , 三、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 。 前两者大多是来自于八旗子弟的中下阶层 , 或出于对祖先的坚定信仰和尊重 , 或是出于传统家族情怀 , 或是出于为了生存生活的无奈(这一种应该是主要原因) , 他们接受工作分配 , 成为守陵人 。

而守护大臣则通常是由皇室成员担任 。 看守皇陵 , 守护祖先 , 听上去是委以重任 , 实际上就是一件远离政治权力中心 , 略带有惩罚性质的边缘差使 , 但是他们也不是像其他守陵人那样世世代代地居住在皇陵 , 他们只是在任期内居住在陵墓附近 。

结合上面的论述 , 我们不难发现 , 守陵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同皇族及八旗子弟沾亲带故 , 而且经过一系列专业性的相关训练的特殊职业工作者 。

一晃到了晚清时节 , 国运衰微 , 政府横生 , 导致朝廷财政入不敷出 , 守陵人员俸禄大幅削减 , 生活水平马上下降 , 同时由于清政府不得人心以及革命运动的兴起 , 官员的权威和守陵人的政治身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 等到清王朝灭亡之后 , 对于守陵人就没有办法继续维持讲究了 。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 , 清朝皇族败落 , 民国提供的经费有限 , 在失去了权力与金钱之后 , 皇族后裔活人犹自顾不暇 , 更没工夫和能力去管理和保护祖宗皇陵 , 只能挤出有限的经费找几个人去守护皇陵 , 充当守陵人 。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曾经是为薪俸,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 , 曾经是为薪俸 , 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

民国政府也早在溥仪退位前就与之谈判签订了相关条例 , 承诺了对皇族优待 , 其中《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中就曾明确表明了对清朝皇族陵墓的相关保护条例 。

意思也就是说 , 虽然你清帝退位了 , 但是你们清朝的宗庙和皇陵依旧可以享受祭祀待遇 , 并且民国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卫兵去守陵 , 进行妥善地保护 。

也就是说 , 从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8年孙殿英公开对清东陵进行“考古”活动之间的这段时间内 , 清帝陵内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队伍 , 一个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队伍 , 一个则是由民国政府派遣的守陵卫兵 , (相信看过《末代皇帝》的朋友们 , 可以想象其中类似的场景 , 一队仍是长袍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清朝遗老 , 而另一队则是新式制服的民国士兵 。 )民国卫兵守陵人队伍自然是由民国政府分发工资 , 而原来的守陵人一部分是由于内务府衙门分发的俸禄而留下的 , 一部分则是因为对祖先的尊敬 , 对家族的情怀而自愿守陵 , 也有可能是无处可去 , 以此为家 。

说归说 , 做归做 , 北洋政府的拨款总是口惠而实不至 , 不久之后 , 由于国内局势剧变 , 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 溥仪更是干脆被赶出了紫禁城 , 被迫在民间流荡 。 皇族也就再无暇顾及陵墓 , 原本的守陵人领不到俸禄 , 干脆纷纷离开 , 只剩下因为信仰和无处可去而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守陵人 , 而此时民国政府内部也因为军阀混战一团糟 , 守陵卫士早就离开皇陵 , 找饭吃去了 。

只有关外三陵(福陵 , 昭陵 , 永陵)的情况稍好一点 , 这里远离政治中心 , 局势相对比较平稳 , 受到的外界影响比较小 , 而且关外三陵的守陵人队伍是父死子继的机制 , 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守陵 , 这才保证了陵寝的祭祀活动可以照常进行 。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曾经是为薪俸,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守陵人 , 曾经是为薪俸 , 后来多为信仰和生活// //

在1928年之前的几年间 , 清陵遭遇了损失最为惨重的几年光阴 , 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 不停袭扰 , 不仅仅是内部的守陵大臣监守自盗 , 并暗通守陵卫士倒卖陵墓内的奇珍异宝;更是有外部军阀集团公开盗墓 , 孙殿英所部使用炸药强行进入陵墓(这也是溥仪与民国政府决裂的导火线之一) , 并带走了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 , 也有很多散兵游勇和地方民众自发的光临各处清陵 , 觊觎着里面的真材实料 。

以上这些组团行为都对文物考察以及历史研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 但这绝不仅仅是他们这些盗墓者的悲哀 , 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

国将不国 , 内忧外患 , 又有谁有心有力去保护那些陵墓呢?又有谁能来庇佑天下可怜苍生呢?《太平广记》这样说 , “宁为太平犬 , 不做乱世人” 。 清末民初那样的一个年代 , 普通人生存都存在各种问题与危机 , 遑论对皇陵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