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在香港 , 马来亚 , 新加坡发生的战役 , 再靠后一点的印度洋空袭作战也可以算进来 。

分析英军失败的原因大致如下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

彻底丧失制空权

在战争还没开始的时候 , 英国负责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防务的最高指挥官-罗伯特波帕姆空军上将贯彻“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的理念 , 把远东空军的飞机 分散在上述地区的机场里 。

本来总数量就没日本多 , 还分散了 , 导致的结果就是被日本陆军的飞行集团和海军航空战队分别歼灭 。 在香港战役初期飞机被摧毁在启德机场 , 马来战役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飞机轰炸机场 , 等日军打到新加坡 , 远东空军基本已经丧失了有组织进行有效反击的能力 。

制空权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重要就不说了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

丧失制海权

香港和新加坡基本是个岛(九龙半岛北部的深圳已被日军占领 , 算是孤岛)马来半岛是北边是泰国 , 12月7号登陆马来亚的时候 , 近卫师团在泰国抄了后路 。 也就是说 , 除了从西面的印度和缅甸获得海路支援外(比如马来战役后期英十八师就是从印度支援的) , 没有其他获取大量支援的可能性 , 一旦制海权丧失 , 海路运输被切断 , 就到了子弹打一发少一发 , 人死一个少一个的地步了

驻在香港的中国分舰队 , 以驱逐舰和鱼雷艇为主 , 打打海上伏击战还行 , 至于争夺制海权这种事情就不要难为小船了 。

英国的远东舰队说上心也上心 , 说不上心也不上心 , 核心是一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 , 还有些巡洋舰跟着打杂什么的 , 可是核心被日本海军的轰炸机炸沉了 , 导致12月7日以后 , 日本马来亚东边的后继行动可以畅通无阻 。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

日军准备充分 , 行动突然 , 战术成功

其实日军在马来亚登陆比偷袭珍珠港还要早 。 。 。 也就是说 , 还没宣战就登陆了(三个登陆点里只有一个登陆点遭到英军有限的反击)

负责马来亚-新加坡方面进攻的第十五集团军(这里十五写错了 , 是打缅甸的 , 应该是二十五 , 我记错了 , 感谢评论区的dalao指正)和负责香港方面进攻的第二十三集团军在战前都进行过充分的准备 , 从1941年初开始 , 就进行以台湾为基地 , 对日本九州岛进行进攻的大型军事演习 。

值得注意的是 , 日军这两个集团军 , 分别配属了重炮部队(第一炮兵队)和坦克部队(第三坦克团)等专门为进攻要塞和战略机动编成的部队 , 为了针对雨林作战的复杂环境还特意编入了大量的工兵部队和自行车 。 。 。

第十五集团军的近卫 , 第五和第十八师团 , 第二十三集团军的第三十八师团 , 除了近卫师团 , 剩下都是经历长年战事的精锐部队

在马来亚登陆后迅速从马来半岛的两翼向南机动 , 最后会师新加坡 , 对沿途的守军进行包抄 , 歼灭 。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二战中英军实力?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扫荡// //

香港的话 , 利用战术欺诈和英军轻敌(还有下克上)突破醉酒湾防线 , 舟艇机动登陆香港岛都打的可圈可点 , 但是在巷战和山地战也暴露出了日军火力不足 , 过于依赖近战和夜战的缺点

英军轻敌 , 部署失当

先说香港 , 英军在香港 , 兵力劣势 , 没有制空权 , 得不到后勤补给 , 甚至连日军的劣势火炮都不如的情况下 , 撑了18天才投降 , 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战役初期 , 由于轻敌 , 醉酒湾防线兵力较少 , 得以被日军被轻易突破 , 不得不撤退到香港岛 , 失去了本来就不多的战略纵深地带 。

再说马来亚 , 本来英军有个应对日本登陆 , 提前向更北边的泰国进军的预案 , 但是错过了时机 , 也就当放屁了 。

马来亚是个长条 , 日军是在马来亚北边登陆的 , 英军在马来亚北部部署的是印度第三军下属的部队 。 不能说没抵抗 , 但是也不能说抵抗有效吧 。 这个思路可以理解 , 留一部分部队在北边迟滞作战 , 另一边加强南部防御准备死守待援 。 一方面来说 , 北边的迅速溃退会造成心理波动 , 另一方面 , 香港也好 , 马来亚新加坡也好 , 所谓死守待援 , 是要有援军和物资来的 , 可是在制海权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 。 。

援军是从加拿大-印度-新加坡这么走的 , 光运输就小两个月 , 战斗力是要大打折扣的

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军 , 从数量上是比日军多的 , 但是从北到南撤退 , 逐步被日军挤压到新加坡的时候 , 战斗力不能说没有 , 但是历经溃退 , 伤亡 , 整编 , 就算之前有据城一战的决心 , 日军火力准备一通过后 , 决心怕也不剩多少了 。

英军领导层用人失当

远东战区两任指挥官 , 罗伯特波帕姆已经从空军领导岗位上退休很久了 , 之前在非洲当殖民总督 , 属于赶鸭子上架的性质 。

第二任指挥官韦维尔 , 前脚刚在北非战败 , 后脚派到印度当司令 , 等接手波帕姆的烂摊子的时候 , 已经无力回天了 。

马来战役中的实际指挥者珀西瓦尔 , 在欧洲战场被德国闪击战赶下海 , 亏了有敦刻尔克撤退 , 才晚当了一年多俘虏 。

唯一好一些的是香港战役的指挥官莫德庇 , 在醉酒湾防线失守后的表现并不差(滩头失守姑且也算一次) , 一方面迅速按计划撤退 , 另一方面在在香港岛组织防御 , 在几天内给日军带来了不小的杀伤

英军抵抗意志没有特别坚决

这里我稍微顿了顿 , 如果按照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守岛的抵抗意志对比 , 那英军的抵抗意志真的有限 , 香港战役伤亡三分之一左右 , 马来亚-新加坡战役伤亡八分之一左右 , 已经算是承受不小的损失了 。

至于为什么没能像红军包围列宁格勒 , 轴心军队保卫布达佩斯这么坚决 , 一来是新加坡也好 , 香港也好 , 远没有列宁格勒和布达佩斯对于苏联和轴心国那么重要 , 从战前分配的资源很容易看出这一点 。 另一方面 , 也没有身后就是莫斯科之类的信仰加持 。 英军中有加拿大人 , 澳大利亚人 , 印度人 , 英国本土人 , 本身凝聚力就有限 , 为了万里之外的一个殖民地据点而进行坚决抗战不惜站到最后一个人的打法 , 确实难为英军了 。

综上所述 ,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 , 英军因为高层用人失当 , 防御部署不利 , 抵抗意志没有特别坚决的情况下 , 在战争开始初期被充分准备的日军突然袭击 , 迅速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 , 在后援不继且遭到重大伤亡后被日军打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