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童达清
微信版第446期
自古以来 , 钟鼎文(金文)研究就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门径 。 清末明初 , 王国维先生提出“古史二重证” , 利用钟鼎铭文与相关古籍史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 得到愈来愈多历史学者的重视 。 本文试用这一方法 , 就史载与今存宣城市内的两座古钟 , 作一番粗略的释考 , 以澄清一些问题 , 补正一些讹漏 。
01 元至正造铜钟
此钟置于开元寺大殿 。 据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 , 该钟铭文分上、中、下三层 。
上层四面篆书“帝道遐昌”等十六字 。 府志未录其余十二字 , 大约不外乎是“皇图永固”、“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等字 , 如明成化十四年(1478)铸云南邓川县积善寺铜钟、顺治间铸浙江桐乡县福严寺石补钟、乾隆十三年(1748)铸麦积山瑞应寺铁钟 , 其铭文均有此十六字 。
中层楷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此经被称为大乘佛教的第一经典 , 今流行者多为唐玄奘译本 , 共二百六十字 。
下层为铭文主体 , 系用“八分”体(即早期隶书)铸成 。 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与光绪《宣城县志》卷三十七著录此铭略有不同 , 府志漏刻三字 , 遂使其文不可卒读 。 今将府、县志合参 , 迻录铭文如下:
金陵穹无极主大宁寺 , 缮修既完 , 化诸檀越 , 作大钟 。 后罹灾变 , 山门、藏殿、钟楼悉毁 , 而钟亦废 , 方复范铜铸之 , 朝夕扣击 , 以宣其声 , 使夫人天幽冥异类 , 由音闻以悟自性也 。 宝胜住山宗泐为之铭 , 铭曰:
栎山之阿 , 佛宫位焉 。 由唐历宋 , 中更变迁 。 今谁振之?惟师善导 。 爰假尔音 , 用宣其教 。 教既克宣 , 其声孔扬 。 太虚无碍 , 洞彻十方 。 何耳不闻 , (闻)而有觉 。 (觉)道妙(圆) , 大定寂若 。 咨尔后来 , 宜契厥旨 。 作我训辞 , 以告凫氏 。 (括号中文字为府志漏刻)
另有不同的是 , 府志著录此铭文前 , 尚有“先于甲申岁铸造 , 壬辰下元节烧毁 , 是年新铸 , 计重一千五百余斤”等字 , 并载有“男女僧尼姓名 , 施舍钞锭簪珥”等内容 , 而县志缺如 。 铭文后之款 , 府志仅录为“至正甲午孟冬作” , 而县志录为:“至正壬午 。 重一千五百余斤 。 雄辨先教太师当代住持谱主无极道穷题 。 ”
从上述铭文中 , 我们可以发现 , 此钟并非为宣城开元寺所造 , 而是从大宁寺外移而来 。 县志于后有跋 , :
案 , 开元寺 , 唐时在处有之 , 此钟似是后人移置者 , “金陵”“栎山”之文可证 。
府志不详所自 , 然并未强作解人 , 只老老实实地说:
铭言金陵大宁寺 , 未详 。
泾县赵绍祖作《安徽金石略》 , 卷三著录此铭 , 也曾作过一番探究 , 但终未究出谜底:
案 , 穹无极 , 当是金陵僧名 , 来主大宁寺 , 非金陵大宁寺也 。 景德寺或旧名大宁寺 , 或钟自大宁寺移至景德寺 , 皆不可知 。 至甲午 , 则至正十四年 , 非十五年 , 府志误也 。
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
综合以上铭文和各家的研究成果 , 通过翻检史料 , 我们基本可以对此钟的来历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 。
1、关于此钟的铸造时间 。 县志作“至正壬午”(至正二年 , 1342) , 府志作“至正甲午”(至正十四年 , 1354 。 府志误系为十五年) 。 二者相差十二年 , 到底以何者为是?这就需要考查此铭作者宗泐的生平踪迹 。
宗泐(1319—1391) , 字季潭 , 号全室 , 俗性周 , 浙江临海人 。 其八岁时(1325)从释大学佛于台州路天宁寺 , 十二岁(1329)从大至建康路集庆寺 , 十四岁(1331)正式剃发出家 , 二十岁(1338)受具足戒于杭州灵隐寺 , 其后一直在杭州径山寺、台州天宁寺一带活动 , 从未踏足皖南 。 “元季丧乱 , 天下汹汹” , 宗泐“栖迟山谷 , 息影潜声 , 历有年所”(《明临安净慈寺沙门释宗泐传》 , 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 , 然后才至泾县住持水西宝胜寺 。 洪武元年(1368) , 宗泐离泾县住持杭州中天竺寺 。
可见 , 宗泐任宝胜寺住持乃在元末 , 约当至正十年(1350)之后 , 至正二年时其还在浙江一带活动 。 又 , 据上铭 , 此钟铸于“壬辰”之后 , 而总计元朝一代 , 纪年为“壬辰”的只有至元二十九年(1292)与至正十二年(1352) , 至元二十九年时宗泐尚未出生 。 因而此钟的铸造完成时间 , 当从府志作“至正甲午” , 县志之“壬午”当为“甲午”之误 。
2、关于此钟的铸造者 。 府志、嘉庆县志均作“穹无极”“无极道穹” , 光绪县志改作“穷五极”“无极道穷” , 当误 。 此人既号无极 , 法名当作“道穹” , 若作“道穷” , 则与其号不类 。 道穹本为金陵人 , 或为金陵僧 。 后至大宁寺任住持 , 因至正十二年(1352)下元节(十月十五日)大宁寺被火烧毁 , “山门、藏殿、钟楼悉毁 , 而钟亦废” , 方重铸此钟 。 可惜的是 , 关于此人 , 未见其他史籍记载 , 可见其在元末明初 , 也只是一般僧众 , 并非高僧大德之辈 。
3、大宁寺在哪里?这是此一铭文考释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 考府、县志之跋 , 似以之属金陵 , 而赵绍祖认为 , 大宁寺并不在金陵 , 否则铭文不会说“金陵穹无极主大宁寺” , 而应说“穹无极主金陵大宁寺” 。 遍查南京各方志 , 亦未见“大宁寺”之名 。 赵绍祖怀疑宣城开元寺(景德寺)旧名大宁寺 , 亦纯属臆测 , 开元寺除曾旧名“永安寺”“大云寺”之外 , 从未有“大宁寺”之名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其实此一“大宁寺”就在泾县 。 嘉庆《泾县志》卷三:“栎山 , 为唐乾元大师卓锡之所 , 下有大宁寺 。 ”铭文中提到大宁寺在“栎山之阿” , 而金陵并无栎山 。
栎山 , 在泾县西南三十里 , 唐武德间左难当曾建猷州城于此山下 。 后猷州城废 , 约建中年间(780—783) , 乾元(又作“乾应”)禅师始于废址上创建道场 。 嘉庆《泾县志》卷二十五详细记载了这一创建缘由:
唐乾应禅师 , 俗姓任 , 尝受余杭径山禅师印记 , 俾止于栎 。 建中间游至栎山 , 省师语 , 徐步入 , 众曰:“是中豺虎纵横 , 不可前 。 ”师不应 。 越三日 , 声迹寂然 , 众疑其遭虎口矣 , 踵视师趺坐 , 旁伏二虎 。 一日 , 有虎逐三樵者 , 几为噬 , 应叱之得免 。 众因即其地为建寺 , 山川之秀甲于邑 。 师与水西僧友善 , 不时往来 , 则二虎导从 , 因号伏虎禅师道场 。 后归白云院 。
宋初伏虎禅师道场始改名为大宁寺 。 熙宁三年(1070)正月 , 主持应端禅师曾对大宁寺作大规模扩建:“堂曰大义 , 阁曰齐云 , 台曰见山 。 院之东、西溪流汩汩 , 翼以二亭 , 一曰撞玉 , 一曰淙瀑 。 堂西有亭曰迟贤 , 东偏立阁曰迎晖 。 方丈高倚山巅 , 松风四起 , 夏若高秋 。 ”(嘉庆《泾县志》卷二十五)工成于熙宁六年(1073)十月 , 时尚书金部员外郎蒋之奇为作《大宁院大义堂记》(嘉庆《泾县志》卷二十五) 。 一时大宁寺名声颇显 , 南宋初泾县进士吴时显曾游此 , 作有《大宁寺过舅书舍》诗(嘉庆《泾县志》卷三十二) 。
大宁寺之钟始铸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 , 至正十二年毁 , 十四年道穹禅师重铸 。 明永乐十七年(1419)重修大宁寺 。 大约明代时大宁寺已不复宋时规模 , 隆庆前后泾县萧良干游大宁寺 , 已是“晓声兼蟋蟀 , 秋意在梧桐”(《大宁寺喜雨》 , 《泾川文载》卷十九) , 一片萧疏之意了 。 此后未见有关大宁寺的记载 , 可能明末时已经全毁 。 其钟移入宣城开元寺 , 当应在明末清初 。
明了大宁寺之在泾县 , 则宝胜寺宗泐为之作铭 , 寺毁后其钟移入开元寺 , 一切谜团也就迎刃而解了 。
02 明成化造铁钟
今敬亭山翠云庵内 , 放置着一座巨大的铁钟 。 钟上铭文满布 , 细心研读一番 , 我们就会发现 , 该钟原非佛寺中物 , 而是来自道观 。 然而铭文中并未提及该道观的名称 , 那么该钟究竟来自何道观?笔者近来结合相关史料反复探究 , 终于得出结论:此钟来自东岳庙 。
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
我们先来看一则史料:
《东岳庙钟铭文》:
庙自唐及元 , 屡兴屡废 。 至太祖高皇帝肇兴 , 祀事复得以新之 。 正统丙辰 , 郡守袁公惜其规模卑狭 , 恢宏故址 , 命道纪曹希昇募缘 , 义民沈彦才等皆乐施而肩为之 。 及功成 , 视古益新 , 惟少钟耳 。 住持沈惟清复募众得铜一千五百余斤 , 为铸厥钟 。 邑令李良为之赞 , 来征予铭 , 予欣其盛而乐为之铭曰:
有美斯镛 , 质粹而丰 。 外盈中虚 , 体微用宏 。 扣之有节 , 用之无穷 。 声高且清 , 众罕能同 。 悬此铭词 , 表厥靖恭 。 达敬伸诚 , 神人是从 。 爰祝皇图 , 于万斯亿 , 福禄来崇 , 有引无替 。 宣山苍苍 , 宣水泱泱 , 铭之镛之 , 同厥永昌 。
成化六年国学生汪深铭 。 (光绪《宣城县志》卷三十七)
再看翠云庵内铁钟的铭文:
大明成化六年岁在庚寅夏四月铸 , 国子生宣城汪深铭 。
南京孙氏士宽 , 男孙琼、孙瑶 , 甥葛琮等博古更新成造 。
本庙开山师父道纪曹希昇 , 募缘住持沈维清、宋维隆 。
比较这两则史料 ,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 原来 , 正统元年(1436) , 宁国府知府袁旭重修东岳庙 , 庙成后缺钟 , 于是令道纪司副道纪曹希昇(成化初转任松江府副道纪)四处募化 , 终于在成化六年(1470)四月铸钟二座 , 一为铜钟 , 一为铁钟 。 《宣城县志》著录的乃是铜钟铭文 , 此钟1969年曾于老三中处工地出土(徐之田《宣城出土文物简介》) , 存放于宣州县人武部大院内 , 今已不知所踪 。
翠云庵内所存乃是铁钟 。 该钟铭文繁杂 , 大致可分上、下两层 。 上层除“大道兴行、经法流演、国泰民安”等铭文外 , 主要刻有“百字宝诰” , 可见东岳庙主祀的乃是真武大帝:
混元六天 , 传法教主 , 修真悟道 , 济度群迷 , 普惠众生 , 消除灾障 。 八十二化 , 三教祖师 , 大慈大悲 , 救苦救难 。 三元都总管 , 九天游奕使 , 左天罡北极 , 右垣大将军 , 镇天助顺 , 真武灵应 , 福德衍庆 , 仁慈正烈 。 协运真君 , 治世福神 , 玉虚师相 , 玄天上帝 , 金阙化身 , 荡魔天尊 。
其下层主要铭有捐助职官及信士姓名 , 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 可补史之阙 , 可纠史之讹 , 对我们研究成化初年的宣城职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为叙述的方便 , 下面我们将其分类加以介绍 。
1、宣城县职官
知宣城县知县李良 , 县丞李逵 , 典史萧瑰 。
阴阳学正术顾存谊 , 府庠吏朱振 , 税课司吏汪铨 。
知县李良 , 《宣城县志》系为景泰七年(1456)任 , 典史萧瑰 , 县志系为成化八年(1472)任 , 据《东岳庙铁钟铭》 , 均误 。 县丞李逵 , 府、县志均失载 。 阴阳学 , 府、县志虽列其官 , 然未载一人 , 此处可补顾存谊一人;又 , 阴阳学正官 , 嘉靖府志作“训术” , 万历府志又作“教授” , 由《铁钟铭》可知 , 当以称“正术”为是 。
2、僧纲司、道纪司职官及同时僧、道 。
僧纲司都纲普通 , 徒永潜、永海 。 副都纲法敏 , 柏山寺僧福广、福全 。
道纪司都纪吴玄默 。 玄妙观住持夏定虚、邹玄纲 。
佑圣阁钱守诚 。 在城东平庙陈维静 , 东平庙胡希祥、李希胜 。
羽化师弟戚维泽、陈继宗、蒯求宸、高永宏 。 (按 , 指东岳庙)
除夏定虚(正统时尚为玄妙观道士 , 成化初升为住持)外 , 都纲普通、副都纲法敏、都纪吴玄默 , 府、县志均未载 , 可补史之阙 。
3、宣州卫官员及眷属 。
江南直隶把总、运粮指挥同知宋林 , 夫人范氏妙隆、叶氏妙圆、杨氏 , 男宋熊 。
宣州卫指挥信官施恕、朱纲、华诚、王雄、耿辉 。 经历宋毅 , 镇抚葛淮、章宏 。
中所千户□□、□泰、汪清、黄锺、贾真、吴范(?)、王纲 , 百户刘克恭、徐礼、陈中、张贵、王辅、李淼、李宏、□□、程宁、刘纪、神清、闵楫、徐瑾、吴晟、张武、王中 。 镇抚刘胜、唐汇 。 义官邵能、母杨氏 。
前所千户张旺、王雄、杭杰、张镒、张绅 , 百户陶清、叶茂、陈荣、许镇、高龙、刘升、张酬(?)、杨颙、钱显、宁忠、张浚、常寿、方宁、刘胜 。 本卫夫人倪 , 善缘张氏 。
助缘信官指挥使施恕 , 夫人王妙青 , 女施妙青 , 侄张涟 , 男施琳、施璟 。 张公孙、施福、男妇胡氏 。
助缘信官指挥佥事王雄 , 弟王俊、王钥 。 顾瑛、高通、杨璁 。
上列宣州卫职官 , 府、县志大多失载 , 或仅存其名而无任职时间 , 该《钟铭》所列职官多达几十人 , 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 如宣州卫指挥同知宋林 , 如果我们再结合以倪谦的《明故怀远将军、宣州卫指挥同知宋公墓志铭》(2011年12月出土于古泉镇白马村 , 碑文不存《倪文僖集》) , 对于宋林的生平我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
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
4、其他卫属职官
孝陵卫指挥下舍人葛暹 。 豹韬卫信士贾忠 , 母李氏 , 贾璁、贾璇、方大全 。
北京杨璟、王四、杭胜、陶锺、谢让 。
上列孝陵卫、豹韬卫均在南京 , “北京”条未列卫所名 。 《铁钟铭》之所以列有他们的姓名 , 则当为宣城人而任职外地 , 或曾任职宣州卫而转调他卫 , 不可详考 。 如宋林长婿杨俊 , 就曾任南京豹韬左卫指挥使 。
6、宣城士绅及一般信士
户部郎中萧志广 , 黄州知府陈旺 。
信官张善、周正、张熙、舍人李纶……
萧志广 , 府、县志均未存其人 。 陈旺 , 光绪县志卷十四记载极为简略:“洪武三十三年岁贡 , 陈旺 , 历任刑部主事 。 ”据此《铁钟铭》 , 再结合其他史料 , 我们基本可以勾勒出陈旺一生的仕宦履历:陈旺初以岁贡任南京刑部主事 , 天顺元年(1457)历奉训大夫、刑部员外郎(《柏山寺钟识语》 , 光绪县志卷三十七) , 再升刑部浙江司郎中 , 天顺六年(1462)二月六日 , 出任湖广黄州知府(《英宗实录》卷三三七) 。 至此铁钟铸成时 , 或当已休致归里 。
此《铁钟铭》还镌刻有很多一般信士姓名 , 限于篇幅 , 本文不再一一罗列 。
7、东岳庙庙产
正统辛酉置买山塘田地一顷二十余亩 , 坐落五十一都芦陂千八保等处 , 东平庙一所 。 后成化乙酉又收坟地田土五十余亩 , 坐落城西四十四都刘村冲 。
此条铭文记载了正统六年(1441)、成化元年(1465) , 东岳庙两次在留爱乡五十一都、仁义乡四十四都购买田地的情况 , 对我们考察明初的乡保村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03 文后小跋
本文记叙的元至正造铜钟久已不存于世 , 明成化造铜钟下落不明 , 成化造铁钟历经六百年风雨尚存人间 , 而且保存状况良好 , 实属难得 。
宣城古钟铭文释考// //
其实 , 就笔者所知 , 今宣州区内现存铁钟尚不止此一座 , 水东镇普宁禅寺就有原属城内观音庵的一座光绪已丑年造铁钟 , 不过其锈蚀严重 , 现况堪虞 。 殷切希望文物部门能与相关庙宇协商 , 加以妥善保护;若能推而广之 , 就境内所有此类文物进行普查登记 , 并对其铭文予以著录 , 善乎哉其举!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
- 谢朓出守宣城考论(上)
- 宁国市青龙乡章士全墓碑铭文考辨
- 明清宣城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一)
- 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有几大姓氏人会说广西话,这是怎么回事?
- 宣城徐氏始祖:从王侯到神坛
- 与孔庙齐名的山东孟庙 规制堪比故宫 古钟“臣”字反铸至今成谜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成功召开
- 宣城“双桥”的重建者袁旭为何冤死狱中
- 《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下)
- 《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