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说历史的女人——第764期)大唐时期的名将可真是太多了 , 即便不算《隋唐演义》等书里渲染的众多英雄好汉 , 在盛唐的和平时期也是名将辈出 , 只是许多都被历史的尘埃淹没而已 。 “幸亏”来了个安史之乱 , 于是那些不堪平庸的将士们又爆了出来 。 众所周知 , 郭子仪向来被认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 , 他也因此被赞为对大唐有再造之功 。 不过 ,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还有另外一位名将 , 也是战功赫赫 , 被后世评价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 。 那么 , 这位居然力压郭子仪 , 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他究竟有什么骄人的战绩?欲知详情 , 本期分解 。


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力压郭子仪 , 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

一、被四大名将激赏的李光弼 。

这位被称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就是名声赫赫的李光弼 。 跟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一样 , 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也不是汉人 , 而是契丹人 , 他的父亲叫李楷洛 , 还曾是一位契丹的酋长 ,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 , 归附大唐(严格来说是归周) , 累官朔方节度副使 , 封蓟国公 。 李父也是以骁勇善战出名 , 后在反击突厥的战争中殉国 。

老子英雄儿好汉 , 李光弼自小就习武练功 , 擅长骑射 , 但他并非一介武夫 , 也是饱读史书兵书 。 比如他对《汉书》就很有兴趣 。 史载李光弼性格深沉而刚毅 , 为人处世比较严肃 , 人品端正 。 他少年即入军旅 , 曾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 他不仅作战勇敢 , 而且很有谋略 。 我们知道 , 李光弼也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成名的 , 但其实在此之前 , 他已经有相当优秀的战绩 , 比如曾在对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 被称云麾将军 。 他曾被当时的四大名将所欣赏 。 这四大名将是赫赫有名的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和郭子仪 。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假子(相当于养子或义子) , 其人以勇猛忠义被皇帝赏识 , 曾任朔方、河西、陇右等地节度使 。 李光弼曾在其麾下任兵马使 , 他对李光弼十分器重 , 给予很高的礼遇 。 王忠嗣曾说:“他日得我兵者 , 光弼也 。 ”

第二位欣赏李光弼的是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 , 他也是以治军能力和忠义被朝廷重用的国家干臣 , 他对李光弼十分器重和喜爱 , 曾上表朝廷 , 提拔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 , 知留后事 , 也就是实际上的朔方节度使 。 安思顺还因喜爱李光弼的才干 , 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 但被李光弼婉拒 。

第三位欣赏李光弼的便是战神哥舒翰 。 他对李光弼拒绝安思顺嫁女的事情颇感遗憾 , 曾奏请唐玄宗将李光弼召回朝廷重用 。 第四位当然了郭子仪 。 事实上 , 正是郭子仪的推荐 , 才在安史之乱之初 , 李光弼就被重用 。 公元756年 , 在郭子仪的推荐下 , 唐玄宗任命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河东节度副大使等职 , 率兵抵御安史叛军 。 受到这么多名将的欣赏 , 李光弼自然不是寻常之辈 。 那么他在平叛安史中究竟有什么辉煌的成就呢?下面咱们就来看看李光弼的神奇之处吧 。

二、李光弼善待降将 , 出奇制胜 , 首战告捷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第一功是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的常山之战 。 该郡地处安史叛军根据地的南北咽喉位置 ,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 756年二月初二 , 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五千人进攻常山郡 。 大兵压境 , 守军畏惧 , 看看难以抵抗 , 郡中的团练兵干脆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唐军 。 李光弼见史思义是个人才 , 对他很礼遇 , 亲自为其松绑 , 使他真心归顺 。

次日 , 史思明率20000骑兵直逼常山城下 , 史思义提出“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 , 李光弼虚心接受 。 他按兵不出 , 只以弓箭连番射敌 , 叛军死伤惨重 , 只得退兵 。 史思明一退 , 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 , 用长枪摆成方阵 , 弓箭兵掩护其后 , 使得史思明无法进攻 , 只得继续后退 。 这被认为是典型的步兵对付骑兵的阵法 。

这时 , 李光弼闻报有叛军5000步兵自饶阳赶来救援 , 因一昼夜行了170里 , 非常疲累 , 此时正在常山东南的逢壁休息 。 李光弼当即派步骑各2000人 , 偃旗息鼓 , 沿河潜行 。 至逢壁时 , 趁叛军士兵正在吃饭 , 唐军乘机掩杀过去 , 5千敌军被斩杀殆尽 。

此战 , 李光弼以5000人对史思明25000人以上 , 胜得精彩 , 唐军以此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 , 平定安史中首战告捷 。 此后 , 李光弼就开始了他的辉煌历程 。

不久 , 李光弼与郭子仪合作 , 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大战 , 斩首四万级 。 在此战影响下 , 投降叛军的河北十余郡就纷纷重新归顺了唐军 。


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力压郭子仪 , 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

三:太原之战 , 创造辉煌

公元756年七月 , 在宁夏灵武的唐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 , 仍任节度使之职 , 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 。 此后 , 李光弼奉命率军五千赴太原 , 继续征讨叛军 。

757年正月 , 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 , 并企图占领太原后 , 由北道夺取宁夏灵武 , 威胁皇帝 。 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调往朔方 , 其手中只有5000兵力 , 加上太原地方武装 , 总共不满1万人 。 将士们猛听闻史思明10万大军即将来到 , 都非常害怕 , 想要修筑城墙抗敌 。 但李光弼认为 , 太原城方圆40里 , 叛军将到而动工修城 , 不但来不及 , 而且易使自己陷于困境 , 所以他拒绝修城 , 而是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 , 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 。 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来攻时 , 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以对敌 。

此战中 , 李光弼精彩地采用了挖地道战术 , 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向城外 , 多次把敌人拖入地道杀死 , 对叛军形成很大威胁 。 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 , 发射巨石 , 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 , 以此击毙了大量叛军 。

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 , 还以诈降手段 , 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 , 却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 , 先以撑木支顶;到约定之日 , 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 。 叛军不知有诈 , 正在调动出营时 , 突然营中地陷 , 死千余人 , 顿时一片慌乱 。 唐军乘机擂鼓呐喊 , 猛烈冲击 , 一举歼灭叛军万余人 。

当双方在相持阶段时 , 叛军内讧 , 安庆绪杀死安禄山 , 自立为帝 , 史思明只得退兵范阳 。 留蔡希德等人继续围困太原 , 但叛军已经是疲惫不堪 。 同年二月 , 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 , 斩首七万余级 , 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 。

太原之战 , 李光弼以不足1万的兵力 , 以少胜多 , 击败史思明10万大军 , 可谓辉煌之极 。 此战是平乱战争中第一次的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 , 为后来唐军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 。

四、邺城之战 , 李光弼一句话差点挽救唐军

758年八月 , 唐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 , 升他为侍中 , 改封郑国公 。 九月 , 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20万大军讨伐安庆绪 , 因为此次肃宗不设主帅 , 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为监军 , 总揽诸军 。 唐军出师后 , 在获嘉击败叛军 , 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 。 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 。 唐军大破安庆绪 , 攻占卫州 , 安庆绪遂退守邺城 。 然后唐军大举围攻邺城 , 安庆绪无奈求救于史思明 。

史思明率13万大军来救 , 但他跟安庆绪有矛盾 , 所以并不急于救援邺城 , 而是小战一下 , 驻军采取观望态度 。 这时唐军歼灭史思明的机会来了 。 759年正月 , 李光弼建议唐军分兵进逼史思明占领的魏州 , 对史思明军来个各个击破 。 如果这样 , 先解决掉史思明 , 则安庆绪不战自败 。 但宦官鱼朝恩却拒不采用李光弼建议 。 结果唐军围邺城四月不下 , 史思明为了大局 , 暂不提跟安庆绪之间的恩怨 , 开始出大军向唐军进攻 。

759年三月 , 唐军同史思明军在相州决战 , 双方不分胜负时 , 突然天起暴风 , 双方军队皆惊 , 各弃兵仗辎重纷纷溃退 。 由于唐军没有统一指挥 , 各部败退极惨 , 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 , 全军以归 。

此战由于唐军没有主帅 , 由宦官鱼朝恩瞎指挥 , 造成惨败 。 但李光弼还是表现不错 , 损失较小 。 而且他还差点以一句话挽救唐军 , 当时鱼朝恩若听李光弼的话 , 趁史思明观望之时 , 对之进攻 , 则史思明将没有机会解救安庆绪邺城之围 , 以唐军当时的20万兵力 , 对史思明13万(其实他只有5万精兵) , 取胜几率极大 。 若如此 , 则唐军20万兵力不失 , 还很可能一下拿下安庆绪和史思明 , 安史之乱可提前结束 。


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力压郭子仪 , 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

五、河阳之战 , 靴内藏刀 , 感动三军

759年九月 , 李光弼因战略需要 , 主动撤出洛阳 , 移军河阳(河南孟县) 。 十月 , 史思明进攻河阳 , 两军相持之时 , 李光弼巧施美马计 , 得到了史思明的千余匹战马 。

当时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 , 每天在河南边洗马 , 用来显示他的兵强马壮 。 李光弼便在军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 , 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 , 他把母马赶下河 , 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 , 所以母马不断地嘶鸣 。 叛军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叫声 , 都被吸引 , 便成群结队地渡河过来 , 李光弼见到后 , 命人全把他们牵进了自己的军营 。

史思明丢掉战马 , 气急败坏 , 纠集战船数百艘 , 置火船于前 , 欲烧毁河阳桥 。 唐军以数百艘绑有铁叉的长竿叉船迎战 , 使敌船不敢靠近 。 同时又在桥上发炮石 , 使史军船只不但自焚 , 又被击沉许多 。

史思明损兵折将 , 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 , 李光弼身先士卒 , 他事先在靴内藏刀一把 , 表示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 。 三军为之感动 , 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 , 大败叛军 , 斩首一万余级 , 生擒八千余人 , 获马两千匹 , 军资、武器无数 , 叛军大将周挚等都被擒获 , 叛将安太清退守怀州 。 河阳之战 , 李光弼再次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 此役的胜利 , 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 , 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

六、怀州之战 , 一鼓作气 , 拿下叛军

河阳之战紧接着就是怀州之战 。 这两战衔接得天衣无缝 。 当时安太清逃往怀州 , 李光弼就开始去追歼他了 。 所以当史思明还在攻河阳南城时 , 李光弼已经开始进攻怀州 。 等史思明来救怀州 , 李光弼便在沁水上截击 , 直接将其击败 , 然后全力围攻怀州 。 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了一月有余 , 李光弼令部将仆固怀恩、郝廷玉再次挖地道 , 率兵入城 , 然后唐军里应外合 , 攻克怀州 。 安太清等被生擒 , 唐军大胜 。

七、洛阳之战 , 一句话差点再次挽救唐军

公元761年二月 , 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谗言 , 不听李光弼正确意见 , 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 。 李光弼无可奈何 , 只得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 。 本来这次战事就是个战略性错误 , 但是有李光弼在 , 至少不会太过失利 。 但这次唐军上演了一幕“马谡失街亭” 。 当时李光弼让唐军在洛阳北邙山布阵 , 但具体作战的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 , 擅自在山下的平原布阵 , 导致此战大败 , 唐军只好退守山西闻喜 。 跟上次相州之战一样 , 李光弼的话不被采用 , 导致军队惨败 。

不过幸亏此时叛军再起内讧 , 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 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 , 不然唐军的邙山之败还会更加严重 。 之后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 , 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 , 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 , 进攻史朝义军 。

接着李光弼率军前往泗州 , 旋即先克许州(今河南许昌) , 活捉史朝义大将李春 , 史朝义退走 。 宝应元年(762年) , 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 , 接着开始对叛军进行摧枯拉朽的攻击 。 他首先很快挥军收复许州 , 斩叛军首级一千余人 , 擒获叛将二十二人;然后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 , 李光弼领军救援 , 又将其击退 。 763年正月 , 在李光弼的威逼下 , 史朝义走投无路 , 自杀身亡 。


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力压郭子仪 , 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 //

?

八、位列凌烟阁 , 被赞大唐中兴第一将

随着史朝义的自杀 , 763年 ,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 此时已经是唐代宗李豫当政 , 李光弼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 , 代宗下诏增李光弼食邑二千户 , 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 , 又赐铁券 , “名藏太庙” , 绘像于凌烟阁 。 《旧唐书》认为 , 李光弼“沉毅有筹略 , 将帅中第一” , 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 , “或有愧德”; 后来《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 , “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 后世称李光弼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 。

李光弼是位出色的军事统帅 , 他不仅英勇善战 , 而且足智多谋 , 善于出奇制胜 , 以少胜多 , 其军事才能绝不在郭子仪之下 , 他具体指挥的战争比郭子仪更多 , 所以他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 , 名副其实 。 (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旧唐书·李光弼传》《新唐书·李光弼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