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阜阳大地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产生了诸如管子、养由基、吕蒙等

诸多著名历史人物

孕育出了璀璨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批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成语典故

侧面展现了阜阳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你都知道吗?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 你知道几个?// //

最初见于《列子·力命》 , 又见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 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 名夷吾 , 字敬仲 , 史称管子 , 今颍上县管谷村人 ,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 据清《颍州府志》记载:“分金台 , 东岳宫淇园内 , 相传管鲍分金处 。 ”清乾隆廿年绘制的《阜城示意图》标有“分金台”遗址 , 即现在的阜阳城区颍州路东侧东岳庙之南 。

管仲和鲍叔牙少年时就结为好友 。 管仲家境贫寒 , 他们两个一起经商 , 赚钱时 , 就在一个高台子上分利润 , 鲍叔牙总是让管仲多拿些 , 很多人背后议论此事 , 鲍叔牙却说 , 这不是管仲贪财 , 是因为他家里太穷 。

鲍叔牙宽以待人的品德 , 对弘扬阜阳人宽厚淳朴的美德和招商引资都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 你知道几个?// //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 意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 , 要去掉旧的看法 , 用新眼光去看待 。

吕蒙(178-219) , 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 , 汝南郡富陂人(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 。 吕蒙武艺高强 , 屡立战功 , 深受吴国大帝孙权器重 , 并期望他担当更大的重任 。

有一次 , 孙权劝吕蒙和其他将领要利用战争间隙多读点书 , 丰富自己的学识 。 吕蒙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 , 强调没有时间读书学习 。 孙权语重心长地说“你比我还忙吗?我少年时就读过《诗》、《经》、《礼记》、《左传》和《国语》 , 很有收获和心得 。 执政以来 , 又仔细研究了《史记》、《汉书》和各家的兵法 , 更是大有收益 。 ”吕蒙最终还是接受了孙权的劝告 , 开始发愤读书 , 孜孜不倦 , 系统地学习了《孙子》、《六韬》、《左传》等兵书史书 , 日积月累 , 学识逐步渊博起来 , 才华超过了许多读书人 , 谋略和指挥才能也日益精进 。

有次 , 吕蒙与朋友鲁肃相见 , 吕蒙与其纵论天下大事 , 真知灼见令鲁肃非常吃惊 , 认为吕蒙现在是“学识英博” , 而非过去有勇无谋的“吴下阿蒙”了 。 吕蒙说:“士别三日 , 便当刮目相看 。 ”

出自清代学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 , 揭示了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哲理 。

明朝万历末年 , 詹懋举任颍州太守 。 有次招用木工 , 詹懋举正在弹琴 , 木工站在门外 , 抬起头指指点点 , 好像在议论弹得好坏一样 。 詹懋举把他叫过来 , 问他说:“你很会弹琴吗?”木工回答:“是的 。 ”詹懋举就叫他弹 。

木工就演奏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 , 詹懋举听了十分惊奇 , 追问他是从哪里学来的 。 木工答道:“我家住在西城外 , 以前常常见到一个老人进城卖柴 , 担头常挂一口袋装一把琴 , 于是请他拿出来看 , 听他弹琴 , 心里很高兴 , 于是向他学习弹琴 。 ”

詹懋举要给他金子 , 木工不接受:“我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木工 , 只接受木工的报酬 。 ”又说:“您的琴都是低劣的木材做成的 , 我的琴是老人所赠 , 现在就献给您 。 ”詹懋举一看 , 果然是把好琴 。 于是詹懋举跟着木工学琴 , 学成之后 , 当地的琴师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

穿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 你知道几个?// //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 。 形容射箭或打枪精准 , 每次都命中目标 ,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春秋时楚国养由基(临泉县杨桥镇人)善于射箭 , 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 楚共王时 , 晋兵攻郑 , 楚出兵援郑 , 与晋军遇于鄢陵 。 战斗中晋将魏琦射伤共王眼 , 共王恨之入骨 , 予养由基箭两支 , 命射魏琦 。 养由基一箭即将魏琦射死 , 将另一箭缴还共王复命 , 于是“养一箭”名震一时 。

相传楚将藩党想试他的箭术 , 在杨树上高低不等涂三片叶子 , 分别写上“一”、“二”、“三”字 , 又将三支箭写上“一”、“二”、“三”字 , 让他在百步外依次射箭 。 他三箭射出 , 依次而中 。 “百步穿杨”便由此而来 。

出自《宋史·刘锜传》 。

刘锜(1098~1162) , 南宋抗金将领 。 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率10万金兵南侵 , 金兵压境 , 众寡悬殊 , 顺昌形势 , 岌岌可危 。 刘锜被任命为东京(今开封市)副留守 , 从临安出发日夜兼程北上 。 当他到达顺昌府(今阜阳市)时 , 金兵已经占领了东京 。

刘锜为表达抗敌守城决心 , 把自己的家眷置于顺昌城一寺内 , 堆柴草于门外 , 告诉军吏:“倘有不测即焚我家!”刘锜寺门积薪之举 , 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气 , 誓与府城共存亡 。 经过5昼夜激战 , 以少胜多 , 大败金兀术 , 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胜利 , 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 。 从此也诞生一句与阜阳历史文化最有联系的成语“寺门积薪” 。

此寺有人考证为始建于宋仁宗嘉祐时期千年古刹“资福寺”(现南关大寺街中段) 。 顺昌大捷 , 也使当时作为军粮和枕头的阜阳特产“枕头馍”(大卷子馍)名声大振 。 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刘锜 , 阜城西北角建有刘公祠 。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 你知道几个?// //

出自《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 。

倪宽(?—公元前103年) , 西汉官员 , 字仲文 。 历汉武帝太初九年 , 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 , 精通经学和历法 , 且善文辞 。

倪宽幼时父亲早逝 , 家境贫寒 , 靠母亲给人做佣工为生 。 倪宽10多岁时 , 逢灾荒之年 , 随母亲逃荒到汝南郡细阳县(今阜阳市所辖太和县) 。 因交不起学费 , 倪宽不得不“勤工俭学” , 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 , 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 。 他还时常被雇为短工 , 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 , 总是把《道德经》、《论语》、《孝经》、《五经》等经书挂在锄把上 , 休憩时认真诵读 , 细心研究 。

为纪念御史倪宽 , 太和县在明嘉靖年间建“倪公祠” , 万历年间建“课最堂”、“经锄楼” , 栽翠柏 , 清乾隆年间设“经锄书院” 。 “经锄楼”三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巘手笔 , 民国时期设中心学堂 , 并将该地取名“倪邱” , 即现在的太和县倪邱镇 。 1981年 , “倪公祠”、“经锄楼”等古建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这些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 你知道几个?// //

你还知道哪些

关于阜阳的成语

留言处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