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重庆是我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 当然也培育和造就出一些名师 。 抗战期间曾在重庆执教的叶圣陶 , 就是名师中的一个 。 叶圣陶本是江苏苏州人 , 他为何到重庆来执教 , 请听作者的讲述 。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

举家逃难来到陪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对我国领土的全面进攻 。 叶圣陶任编辑的开明书店在沪的一家印刷厂遭到日寇炮火轰击 , 厂里刚印出的书籍大部化为灰烬 , 如此弄得叶圣陶全家生活无着 , 于是他只好带着妻小等一大家人乘轮船沿长江西进 , 想到陪都来讨生活

先以为陪都重庆乃中国第一“首善之区” , 百姓生活定然富足 , 然而一踏上这片土地 , 才知工厂倒闭 , 物价飞涨 , 民众生活非常艰苦 。 叶圣陶带来的一点盘缠快要用尽 , 但求职却仍无着落 。 他在与故乡朋友的通信中就曾透露过自己的悲凉:“现居重庆 , 因亦一无可为 , 静待窘境之来临耳 。 ”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

后来 , 好不容易在一同乡人帮助下 , 叶圣陶终于在重庆城里的巴蜀学校谋得一个代教国文课的席位 。 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 所以在其日记里说 , 因为“交了教书运” , 于是 , “每天八时出门 , 十二时回来 , 挤公共汽车 , 上坡下坡 , 均颇吃力 。 ”还有 , “作文有六七十本 , 须三个半天方了 , 最为麻烦 。 但有事则心有所寄 , 比枯坐无聊总胜十倍 。 ”因为叶圣陶初到重庆是把家安在西三街9号开明书店驻渝办事处的 , 所以每天从下半城到观音岩附近的学校上课均需爬坡上坎挤公车 , 吃了多少苦头也在所不惜 。 加上批改作文认真负责不怕麻烦 , 因而深得学生好评 。 为此学校为照顾叶圣陶 , 便在校内替他安排了住处 , 于是叶圣陶全家便搬进了巴蜀学校 , 从而让他更安心于自己的教学 。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

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叶圣陶一人的月薪养不起全家 , 于是他只好外出兼课 。 虽然抗战时期到处都有学校关门而造成教师过剩 , 但叶圣陶因其出色的教学艺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使他成了学校用人的抢手货 , 所以礼聘他去上课的学校较多 。 譬如 , 某日设在重庆的中央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和该校教务长曹禺便上门邀请他去该校主讲写作课 。 于是 , 每月乘船两次溯嘉陵江而上 , 到北碚剧校后立即上半天课 , 次日再上一节课 , 然后乘船返回城里 。 多处上课的反复教学实践让叶圣陶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 , 但也使他太感劳累 。 所以他在给朋友的通信中就曾这样说过 , “教了三个月的课 , 觉得担任太多了吃不消 。 弟讲课惯用高音 , 语语使劲 , 待下课时累得要命 , 有几天连上五节 , 待回来看见椅子就坐下 , 再也不想起来了 。 ”可见 , 叶圣陶的名师影响 , 也是通过惨淡经营和艰苦劳作才换来的 。

叶圣陶教学为什么受学生欢迎 , 还和他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学特色分不开 。 比如 , 在巴蜀学校产生影响不久 , 内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立马派人来渝礼聘他到该校主持国文教学 。 后来他写了一首题为《农历除夕与同学聚饮》的律诗 , 其前四句説 , “岁除蜡烛两支红 , 座尽青年我已翁 。 醉唱流亡三部曲 , 忍言沦丧一年中 。 ”这里道尽了作者虽然已到壮年 , 但却在除夕时刻仍和来自沦陷区的学生一起剪烛夜话、对酒当歌的真实情境 。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

名师风范留香后世

叶圣陶在大后方的巴山蜀水成为名师 , 还和他一直坚持干的与语文教学关系极为密切的另外几件事分不开 。

叶圣陶坚持总结教学经验的理论研讨 。 一段时间 , 叶圣陶曾被聘为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专门委员 , 并主编《国文教学丛刊》 。 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 , 他还和朱自清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和《国文教学》等系列丛书 。 叶圣陶认为学好语文课必须注重读写结合 , 而在读写关系上 , 读是写的基础 , 写是读的运用 。 既然如此 , 所以他认为教师上课必须解决好对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指导 。 叶、朱二人合作编写的这三本书 , 至今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进修的必读书目 。

他还坚持为中小学编写语文教材 。 叶圣陶的职业充分体现了教师、编辑和作家的三位一体特色 。 所以 , 他在巴山蜀水一边教书 , 一边为大中小学生编写用途不同的教材 。 例如《记地之文选》、《记人之文选》、《国文精读文选》、《抗建国文教材》、《中学精读文选》 , 他甚至还为文化较为落后的我国台湾省编辑过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国语教本》 。

叶圣陶对其在重庆的那一段教师生涯是相当留恋的 。 解放后 , 他虽先后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 , 但却始终忘不了昔日在重庆度过的难忘岁月 。 比如 , 1959年8月 , 为了推行汉字拼音化 , 叶圣陶决定到基层搞调研 , 他选择的基层调研单位就是昔日曾执教过的重庆巴蜀学校 。 这所学校当时属于小学、中学连读的12年一贯制学校 , 非常方便于汉字拼音化教学的推行 。 叶圣陶之所以选择该校 , 既为了方便工作 , 也表达了他对重庆难以忘怀的感情 。

在重庆的调研中 , 叶圣陶还到了位于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 在与师生的座谈中 , 他深刻体会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 于是 , 应该院《语文》杂志所约 , 撰写了一首五古《语文教学22韵》 , 表达了作者对重庆生活的深刻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