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八思巴与元朝钱币——用文化与金融手段促进蒙汉各民族大融合
一 , 八思巴与元朝钱币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一支重要的教派 。 13世纪,当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萨迎派在雪域高原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一支教派 。 萨迦派的第四世祖萨班和第五世祖八思巴(1235~1280年)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西藏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
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元史》记载他7岁就能“通 经数十万言,能约通其大义”",因绝顶聪明,被称为八思巴,意为“圣童” 。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当时蒙古帝国统治者急于解决西藏归附问题,便邀请萨班到凉州共商国是 。 此时,八思巴年仅10岁,随叔父萨班到达凉州 。 1251年,萨班去世,八思巴接替了萨班教主地位,成为萨迦派第五世祖 。 他坚持萨班的政策在政治上充分施展自己的宏大オ能,使西藏和中原保持了统一的局面 。
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身边,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进行灌顶 。 忽必烈即位后,于中统元年(1260年)尊其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遂成为全国最高的佛教首领 。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后,设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八思巴受命担任该总制院事 。 当时忽必烈苦于蒙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就下诏令八思巴创造一种适合蒙古族使用的文字 。 八思巴领旨之后,日夜思素,借鉴古藏文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字,这就是在至元六年(1269年)年颁行的"蒙古新字" 。 后世为纪念八思巴,就把这种文字称为八思巴文" 。
史说八思巴与元朝钱币——用文化与金融手段促进蒙汉各民族大融合// //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
八思巴文是一种由字母组合的方形文字,是根据古藏文字母,仿照汉字体制而成的文字,共有41个字母,字数只有一干多个,自上而下拼写,《元史》记载其组字方法有韵关法、语韵法,要点是以谐音为宗旨 。 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次创造性的尝试 。 至元六年元世祖颁行诏书,明确规定,以新制的蒙古字"译写一切文字" 。
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它的创制推广在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 八思巴文存在于元朝官方文件、印信、钱钞、牌符以及石刻等方面,通行覆盖范围较广 。 有元一代,八思巴文始终作为官方文字行用 。
元朝亡后,北元政权也还用此作为官印文字 。 此后,八思巴文渐不通用 。 八思巴文虽然使用时间短暂,可是在发展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总体上讲,元朝主要流通纸币,铸钱比其他朝代都少,且多以汉文钱为主但也用八思巴文铸过有限的几种钱币 。 计有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的至元通宝钱成宗元贞年间的元贞通宝钱、大德年间的大德通宝钱、武宗至大年间的大元通宝钱等,面文皆为八思巴文 。 以八思巴文为面文的钱币的读法与汉文钱币的读法略有不同,前者是上、下、左、右,后者一般是上、下、右、左 。 元朝用八思巴文作钱文,是效仿西夏的铸币制度又有所发展,不仅正面用八思巴文,背文也有用八思巴文的,如在元末顺帝至正年间所铸的面文为汉字"至正通宝"的大小钱中有的背穿上分别有"寅"、"卯"、"辰"、"已"、"年"五种八思巴文地支纪年有的则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的对照纪值数字,这个制度后来被满族建立的清朝所沿袭 。
除上述铸币外,在元朝"宝钞"上也出现过八思巴文字,如至元通行宝钞上就印有"至元宝钞“ , ”诸路通行"八个八思巴文 。
史说八思巴与元朝钱币——用文化与金融手段促进蒙汉各民族大融合// //
八思巴文“至元通宝”二 , 钱文与民族大融合
元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性政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对边疆和中原地区政治、经済、文化的联系和发展,作出了历史上特殊的贡献 。
元王朝统治者很注意民族语言、文字的通行和应用,反映在钱币文字上亦是如此 。 元朝是由蒙古部落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对外战争和不断平息内部叛乱之后,终于得到了空前规模的统一 。 这就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广阔前景 。
元朝统治时期,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平静,为民族交往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 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 。 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 。
至元六年颁行"八思巴文"的诏书中就曾说道,凡是以后颁发的诏令文书等,都用蒙古新字,并仍然用各国文字副之 。
民族的杂居,是元朝民族关系的一个特点 。 汉族劳动人民成干上万地迁徙到边疆,少数民族的人民也大量移居内地 。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 。 唐朝时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沿海地区及长安(今西安市)定居,到了13世纪,由于蒙古汗国的西征,大批的西域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 这种交错的定居生活方式,使得各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
史说八思巴与元朝钱币——用文化与金融手段促进蒙汉各民族大融合// //
至正通宝(正面)
特别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互相影响和渗透,表现得更加明显 。 元末诗歌就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之句,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洽的发展现象,进一步说明蒙汉两族的差异越来越小 。 在文字方面,北京居庸关云台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个例证 。
在云台券洞壁上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维吾尔文和八思巴文(蒙古文)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 。 反映出元朝对各民族文字不但不予排斥,反而给它们一定地位,使当时各种民族文字得到使用 。 反映出元朝是比较重视各民族语言文字交流的一个政权这种多种民族语言、各种文字互相交流的情况,也反映到钱币上来 。 元朝钱币上钱文除了采用汉文外,还用本朝政府创造的文字ー一八思巴文书写 。
此外,还另有一种特殊的钱币至元通宝折十供养钱 。 该钱币面文为"至元通宝"四字,背文非常奇特,在我国古代钱币文字中独树一帜,穿上、穿下为八思巴文"至治",穿右为察合台文"通",穿左为西夏文"宝" 。
史说八思巴与元朝钱币——用文化与金融手段促进蒙汉各民族大融合// //
至正通宝(背面八思巴文“卯”)察合台文是13世纪到20世纪初,生活在我国新疆及中亚地区的维吾尔族等突厥语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 察合台文是由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喀尼亚文(喀拉汗文)演变而成的 。 这种文字使用了阿拉伯文的28个字母,同时从波斯文中借用了4个字母 。 西夏文是西夏王朝的文字 。 《宋史》记载西夏的文字是李元昊在大庆年间(1036~1038年)创制并命大臣野利仁荣演绎成西夏文字十二卷 。 西夏文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 。 这种由四种文字组合而成的钱币,在中国古钱币中绝无仅有,它反映出元朝各民族在文字、语言上有着相互影响和渗透 。
1949年后发掘的元朝墓葬和窖藏中出土的钱币中,以北宋钱为主,其次为少量的金朝铸币和历代旧钱,元朝本身自铸币很少 。 这说明有元一代,仍以印造和行用纸钞为主 。
虽然元朝政府也曾铸造过铜钱作为辅币,并与历代铜钱并行流通但都仅仅行用了短暂一时,很快就被纸钞所取代 。 元朝正用品铸币的主要特点:
1 , 铸造量少,因为当时社会主要流通纸币和白银 。
2 , 大小、名称、钱文结构等都不统一 。
3 , 元朝铸币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钱文,有的面文为汉文,有的面文为八思巴文,钱背用八思巴文或者八思巴文、汉文共同纪值、纪年 。
4 , 因为社会行钞为主,出现了权钞钱 。
元末,因为纸币大幅度贬值,为挽救财政崩溃的局面,政府于是铸造铜钱与纸币并行流通,称为子母相权 。
因铜钱的面值比纸币低,所以称铜钱为子,纸币为母,但实际上钱重钞轻早已成为事实,用这种办法也根本不能挽救纸币的信用,即使铸造了大面额的至正之宝铜钱也无济于事 。
元朝铜钱从整体铸造工艺水平上看要远远超过辽钱,但是不及西夏和金朝这或许与元朝以行用纸钞为主有关 。 但是元朝铜钱从整体上看不失草原蒙古游牧民族粗犷豪放之风格,元朝钱币在整个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元朝对中国的统一,对促进蒙汉各民族的融合,对确定边疆和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 关山东麓小城5000年制陶史,多次被外族劫掠,博物馆盆盆罐罐说事
- 大珠慧海禅师|说法既空,阿谁修道 ?
- 历史上到底真的有蔡文姬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