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临海 , 千年台州府城 , 人才辈出 , 精英荟萃 , 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与枢纽地 , 唐朝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诗篇 , 让巾山变成为“诗山” 。 而作为当下中国少数仍保留入声字方言的地区之一 , 临海人一直就有吟唱近体诗词的习惯和传统 ,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诗词是大有帮助的 。 比如 , 我们在用普通话朗诵唐诗宋词的时候 , 经常会碰到该押韵的字不“押韵”的情况 , 读起来很别扭,而且普通话越标准越不顺口 。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其中的“人”字须用临海方言读成“宁[ning]”音 , 方才与“亲”字押韵;而“一”字必须用临海方言读“翼[yi]” , 才有格律诗的音韵美 。

又如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 。 常插梅花醉 。 挼尽梅花无好意 。 赢得满衣清泪 。

今年海角天涯 。 萧萧两鬓生华 。 看取晚来风势 , 故应难看梅花 。

又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 。 说不尽、无佳思 。 沈香断续玉炉寒 , 伴我情怀如水 。 笛声三弄 , 梅心惊破 , 多少春情意 。

小风疏雨萧萧地 。 又催下、千行泪 。 吹箫人去玉楼空 , 肠断与谁同倚 。 一枝折得 , 人间天上 , 没个人堪寄 。

其中的“泪”“醉”字 , 须用临海方言读“利[li]”与“济[ji]”字音 , 方与“里”“意”“起”“地”等字押韵 。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言以蔽之:古代没有“普通话” , 临海的方言却接近于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 。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

押韵 , 是唐宋诗词的第一特征 , 能产生一种无可替代的音乐美 , 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 什么是韵 , 简单地说 , 就是把汉字尾音(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 使诗词节奏更鲜明、更和谐 , 也便于记忆 。 所谓押韵 , 就是在句末用同一韵的字 。 现在有些人所谓的用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是押韵 , 属于误解 , 也导致很多人说有些唐宋诗词不押韵 。

秦汉所用的韵部到隋唐已经有很大的距离 。 到了宋朝 , 江北平水人刘渊将隋代陆法言所撰《切韵》206部 , 归并为107部 , 同时又有王文郁 , 将其归并为106部 , 编成《新刊平水礼部韵略》 , 一直沿用至今 。 由于书皆刊于“平水”(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 所以习惯称“平水韵” 。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第一句的“斜”字 , 普通话读“邪[xie]” 。 这与第二句的“家”和第四句的“花”不押韵 。 如果用临海方言将“斜”字读为“霞[xia]” , 则就押韵了 。 但从更严的中古音角度去读 , “斜”字应读成“蛇” , “家”字读成“歌” , “花”字读成“禾” 。

又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虎踞龙盘今胜昔 , 天翻地覆慨而慷 。

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此诗第二句的“江”字 , 普通话读作“姜[jiāng]” , 则与第一、四、六、八句的“黄”“慷”“王”“桑”字都不押韵 。 如果用临海方言读作“缸[gāng]” , 则就押韵了 。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

类似的情况 , 我们在学习唐诗与宋词的时候 , 经常出现 。 如王维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的“然”字; 姚合“赠诗全六义 , 出镇越千峰”的“峰”字;杜甫“万姓疮痍合 , 群凶嗜欲肥”的“肥”字;陆游(宋)“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翁”字;晏几道(宋)《临江仙》词中“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的“飞”字 , “曾照彩云归”的“归”字 , 都只能用临海方言去读 , 才会押韵 。 如飞字读“飞 [fi] ”、归字读“归[gü]” 。

上文所言的“斜”字属下平声“六麻”韵 , 与“花、家”同一韵部 。 “江”字属上平声“三江”韵 , 与“缸、双、庞”等同一韵部 。 “然”字属下平声“一先”韵 , 与“天、仙、坚”等字同一韵部;“峰”属上平声“二冬”韵 , 而“翁”字属上平声“一东”韵 。 “肥、衣、飞、归”都属上平声“五微”韵 。

在读唐诗宋词碰到不押韵的时候 , 都应试试用临海方言去读 , 如 “浮、人、泪、间、颜、如、书、仁、虾、嗟、角、汝、寻”等等 。 但是 , 有的字 , 作者也许用自己所居的本地方言写 , 我们用临海方言读也不通顺 。 毛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 , 就是用湖南方言押韵的 。

山下旌旗在望 , 山头鼓角相闻 。 敌军围困万千重 , 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 , 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 , 报道敌军宵遁 。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 , 毛主席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 “动”与“遁”不同韵 。 用普通话朗诵 , 有些拗口 , 而用湖南话朗读 , 就非常顺口 , 因为湖南方言把“动”读成“邓” 。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诗中的“荣”字 , 在“平水韵”中属下平八庚韵部 , 与“生”“城”“情”都是同韵的 。 但临海方言读成“庸(音)” , 与“生”“城”“情”也不押韵 , 很拗口 。 可能用山西方言来读“荣”字 , 就押韵了 , 毕竟“平水韵”出自于山西 。

又如王昌龄的《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 , 楚水复堪悲 。

别后冷山月 , 清猿无断时 。

诗中的“悲”与“时”不押韵 , 可能用山西方言读也押韵 。 因为山西在唐代占有重要位置 , 而太原作为唐王朝的北都 , 交往密切 , 在政治与文化上 , 山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说山西话的诗人更是不在少数 , “诗佛”王维就是山西人 。

诗词的意境可以传情达意 , 给人美感、启发 , 取悦读者 。 想让吟诵诗词的声音也有美感 , 抑扬顿挫 , 朗朗上口 , 就须讲究平仄 。 平仄是构成诗的节奏美的重要因素 , 有规律的平仄又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 但普通话的出现 , 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 , 因为普通话没有了入声字 。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 , 包括上、去、入三声 。 而普通话将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 , 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 汉语中的平仄 , 是唐宋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 所谓声调 , 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 “平”指平直 , “仄”指曲折 。 古人归结为:

平声平道莫低昂 , 上声高呼猛烈强 。

去声分明哀远道 ,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 , 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 吴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音素 , 保留了入声、浊音等 , 而临海方言以吴语为主 。 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 , 平仄分不清的话 , 用临海方言读基本上能分清 。 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

“干戈蝟起能高卧 , 只个逍遥是谪仙 。 ”

“风景苍苍多少恨 , 寒山半出白云层 。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

上述诗句中的“节”“谪”“出”“白”“拨”都是仄声 , 用临海方言读成“短促”与“重音” , 便可区分 。

又如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的“戚、息、识、积、摘、滴、敌”等字都是仄声 , 而普通话就是平声 , 用临海方言读也是仄声 。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生活年代的古汉语发音如何,但若用临海方言来读 , 就感觉朗朗上口 。 因为临海方言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特征 , 也就是说区分唐宋诗词中的平仄 ,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临海方言 。

凡用临海方言读起来是“短促”与“重音”的 , 都是“仄”声 。 如竹、福、局、舌、熟、族、菊、逐、伏、读、哭、扑、烛、足、出、佛、发、达、节、敌、宅、夹、失等等 。 数字除了“三”与“千”之外 , 一、二、四、六、七、八、九、十、百、万、亿等都是仄声 。 但有些字 , 普通话是仄声 , 而临海方言可能是平声 , 如“撞”“忘” 。 例: 陆游(宋)《示儿》中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忘”字就读平声 。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

唐宋诗词的押韵与平仄 , 完全是为了声调美 。 但现在的学生都在学普通话 , 学校也不重视临海方言的教育 , 这不利于唐宋诗词进校园 , 也不利于下一代学好古典文学 。

普通话是以北方汉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 , 与古代汉语言相比 , 有了很大的变化 。 随着历史的进展 , 语音一直都在演变 , 比如诗经的语言与发音到了汉朝就需要学者做注释 。 语音变化最大的是元朝统治期间 , 官方用语没有采用汉语言 。 明朝亡后 , 满清入主中原 , 语音又有了新变化 。 说得简单直白一点 , 普通话的形成 , 主要原因是元朝蒙古人和清朝满族人 , 学不会或学不准古汉语(中古音)的音调 , 将蒙、满语声调融合进了汉语言 , 就像我们很难读准英语的声调一样 。

目前 , 会说临海方言(即中古汉语语音)的人 , 学说普通话毫无困难 。 反之 , 只会普通话的人 , 学说临海方言 , 难之又难 。 因此 , 从学习唐诗宋词而言 , 我们生长在了一个好地方 , 我们临海人 , 特别是下一代切不可丢了临海方言 。 学好临海方言 , 更有利于学好唐宋诗词 。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池健:临海方言与唐宋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