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

数十年后 , 苗晓红再次飞上蓝天 。 飞行40分钟期间 , 她完成了转弯、爬高、盘旋等动作 。

南都人物 给你好看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

苗晓红珍藏的旧照 , 她是共和国第二批女飞行员 。

时隔数十年 , 82岁的“硬核奶奶”、自称“蓝天女儿”的苗晓红 , 终于驾驶飞机重返蓝天 。

数十载在蓝天翱翔的岁月 , 远非“浪漫”一词可以描述 。 作为共和国第二批女飞行员 , 苗晓红一直谨记“不要当表演员” , 蓝天是她执行任务的疆场 。

1963年8月河北大水灾期间 , 她多次驾驶军用飞机穿过低空云层 , 以低于百米的高度为受灾群众空投大饼等粮食物资 , 受灾群众看见飞机时的欢呼声 , 至今在她脑海中回响 。

重返蓝天成功后 , 苗晓红在网络上得到“硬核奶奶”、“酷奶奶”的美称 , 瞬间变身“网红奶奶” 。 然而她对南都采访人员说 , 自己只是集体的一部分 。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 但是我们女飞行员集体担得起 。 ”

重返蓝天“飞行过程中我感觉特别好”

5月28日 , 一架泰克南P2010飞机在北京平谷石佛寺机场的上空翱翔 , 在长达40分钟的飞行期间 , 这架飞机完成了转弯、爬高、盘旋等动作 。

驾驶这架飞机的 , 正是82岁的“硬核奶奶”苗晓红 。 与蓝天阔别几十年后 , 她终于得以再次与之亲密接触 ,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天公作美 , 风和日丽 , 飞行的过程中我感觉特别好!”

苗晓红是共和国第二批女飞行员 , 于上世纪80年代末退休 。 重返蓝天并非一时冲动 , 她早在90年代初 , 刚退休两三年后 , 就有了这一念想 。

苗晓红说 , 当时她在部队资料室整理材料时 , 看到有篇文章讲述美国“老女飞”艾德娜80岁参加了全美的飞行表演比赛 , 拿下7个项目中5个项目的冠军 , 这让她感触颇深 。 “人家80岁还参加飞行表演 , 而我50多岁就退休了 , 当时心里就有点想法 。 ”她说 。

近两年 , 苗晓红在收集早期中外妇女航空历史材料时 , 看到国外许多女飞行员到80岁还在飞 , 有一个女飞行员甚至在天上度过自己100岁生日 , 她再次受到触动 。

此时 , 她已80岁了 , 看到同龄人这么拼 , 她有些不服气 。 “我要和她们比一比 。 ”苗晓红暗下决心 。

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朋友和当年“蓝天姐妹”们的大力支持 。 为重返蓝天 , 5月21日前的两个月里 , 她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手部、胳膊的活动操 , 下午到楼前楼后坚持走3000步 , 晚上还要做脚尖操 。 这些不仅仅是为“储备”体力 , 也是让身体更灵活 。

苗晓红过去开的是又大又重的运输机 , 这次要开的泰克南P2010飞机属于轻型小飞机 , 所以她还要提前熟悉新飞机的性能 。 5月21日 , 她做了起飞前的一些准备 , 上午跟着教员飞了两个起落 , 中午进行了座舱实习 , 下午又飞了一个小时的空域 , 基本掌握飞机的操作要领 。 一周后 , 她驾驶这架飞机再次飞上了蓝天 。

重返蓝天 , 让苗晓红获得了“硬核奶奶”的美称 。 她认为网友更应赞美女飞行员这个群体 , “我担不起"硬核奶奶"这个称呼 , 但是我们女飞行员集体担得起 。 ”

“文弱女生”

高中时报名“选飞”脱颖而出“硬核”飞行不是一日练就的 。

1956年夏天 , 19岁的苗晓红在济南市省立第三中学高中即将迎来毕业 。 那时我国女兵还非常少 , 当招收第二批女飞行员的消息传来 , 她和同学都认为这是“从天而降的喜讯” , 纷纷跑去报名 。

“我在学校是比较文弱的女生 , 不太喜欢运动 , "选飞"的时候我不被看好 。 ”苗晓红说 。 但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 , 经过层层筛选 , 苗晓红脱颖而出 。

1958年 , 苗晓红从航校毕业 , 分配到北京空军专机部队 , 其间历任机长、师训练科参谋、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等职 。

苗晓红逐渐成长为女飞行员中的一名健将 , 在数十年的飞行生涯里 , 她多次执行重要转机及战备运输、抢险救灾等飞行任务 。 其中 ,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1963年河北大水救灾 。

1963年8月 , 河北遭遇水灾 , 保定地区一片汪洋 , 房屋被淹 , 大量人员被转移到高地 。 苗晓红接到的任务是 , 驾驶军用飞机为保定一带灾区空投大饼等粮食物资 。

她回忆 , 1963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 , 粮食仍然是非常宝贵的物资 。 “粮食很紧张 , 不能浪费 , 所以要非常精准地投到设置点上 。 ”

然而 , 当时保定地区天气状况很糟 , 云层低、能见度差 , 将一麻袋一麻袋的大饼准确空投下去谈何容易 。 苗晓红等飞行员为完成任务 , 在快抵达投放地点时 , 驾驶运输机从1200米的高空盘旋下降到距离地面100米左右高度 , 然后才开始空投 。

“老百姓都在等着解放军来空投粮食 , 我们投下去一点东西 , 老百姓就喊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 。 ”苗晓红对当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 就这样 , 在半个多月的救灾里 , 她与队员凭借熟练的飞行技术 , 圆满完成了任务 。

此外 , 苗晓红还参加过许多重大灾害事故的救援 。 比如在唐山大地震后 , 负责疏散和运送受伤群众等 。 在参加抗险救灾的那些年 , 她们这些女飞行员不断往返于天上 , 成为那些年蓝天中的一抹亮色 。

不是“表演”

“希望我能给更多女孩信心”

1968年7月25日 , 对苗晓红及女飞行员们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 。 这天 , 第一批女飞行员中的“老大姐”陈志英、第二批女飞行员潘隽如等人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

那天 , 两人所在直升机突然发生故障 , 一侧翻转 , 坠地起火 , 机上10人全部遇难 。

对于苗晓红等第二批女飞行员来说 , 陈志英是大姐 , 更是恩师 。 “她在航校带我们 , 一直到毕业 。 后来我们又在一个飞行大队里 , 跟我们关系非常好 。 ”苗晓红说 。

陈志英等第一批女飞行员 , 曾于1952年3月24日参加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飞行起飞典礼 , 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 当时毛主席还鼓励说:“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 , 不要当表演员 。 ”这一教导从第一批女飞行员一直传到今天 , 成为女飞行员代代相传的座右铭 。

尽管这件事发生后 , 大家都意识到当飞行员的危险 , 但没有人退缩 。 苗晓红说 , 陈志英等女飞行员技术出色 , 丝毫不亚于男飞行员 。 “飞行员胆子都大 , 但女飞行员心更细 , 操作动作更柔和 。 ”她说 。

苗晓红这次重返蓝天 , 不是为了“做秀”或“表演” , 而是抱着明确的目的 。 “我的"蓝天小姐妹"们都希望我飞上去 , 希望我的行动能给更多女孩子信心 , 鼓励她们到祖国的蓝天上工作 。 ”她说 。

她认为 , 如今女性学飞行比她们当年条件要好很多 , 但是女飞行员还是太少 , 应给多多鼓励和倡导 。 “你看我一个82岁的老太太还能飞 , 你们年轻人肯定飞得更好啊!”苗晓红说 。

“苗总”、“苗审”

管家之余还要审核爱人写的书稿

苗晓红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看苏联小说 , 她最爱的三部作品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个女领航员的笔记》 , 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有趣的是 , 她的爱人何孝明也是个书痴 。 苗晓红与爱人相识前 , 两人军衔相差几级—当苗晓红是飞行员时 , 丈夫是地勤;当她是中尉时 , 丈夫是上士 。 不过 , 这并没有成为两人在一起的障碍 , 两人常常互相借书 , 最终“以书为媒”走到了一起 。

何孝明开玩笑说 , 苗晓红在家有“苗总”、“苗审”两个称呼 。 “苗总” , 就是家里的事情她管;“苗审” , 就是何孝明写的书稿她审 。

苗晓红夫妇退休后 , 一直在搜集中国女飞行员的照片、故事和资料 , 至今已撰写出版了《我是蓝天的女儿》、《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等纪实作品 。

苗晓红说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激励她一生的书 。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 , 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书中这些句子不仅激励她在天上飞行 , 也激励她与丈夫在退休后立志写书 , 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记录下来 。

苗晓红经常对子女说 , 要继承“女飞精神”—忠诚无畏、崇尚科学、敢为人先、追求完美 。 “这就是我们留给后代的财富 。 ”她说 。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胡明山(受访者供图)

作者:胡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