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秦景公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大墓内部

公元前677年 , 就在我眼前田野中某处 , 秦德公的“大郑宫”中 , 正在举行是否要定都于雍城的占卦仪式 , 占卦结果和秦文公100年前进入”汧渭之会“时一样:大吉 。 但多了”后子孙饮马于河 。 “此处河是指黄河 。 难道占卦真的灵验?天意昭示秦国将来会灭掉列国?

根据我实际多次、往返勘察 , 结合史料 , 运用现代大数据思维 , 是否可以得出“西府雍城国都圈”的概念?当然我人微言轻 , 专家学者未有此说提法 , 史料书籍也未有 , 但 , 我们现代人不能自囚于传统 。

用现代示意图来推理我的设想成立可能性 。 从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卜居“汧渭之汇”始 , 到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 , 计412年 。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汧渭之汇、平阳、雍城示意图

有年的某日 , 为了找纸坊河等秦时环绕雍城的几条河道痕迹 , 我驾车行走在昔日的雍城遗址 , 陕西省凤翔县城南的田野乡道上 , 地中留有收割后的麦茬 , 田野呈金黄色 。 但 , 仔细观察 , 会看到绿油油的点种玉米苗 , 也许到了玉米长高 , 这片田间就成了青纱帐 。

我未能找到河道的痕迹 , 2000多年前 , 这里真的是叱咤天下的秦国王都?可惜 , 把秦国从西垂带进关中的秦文公 , 未能看到他当年此举的成就 。

如果从对秦国的历史贡献看 , 秦文公的功劳不亚于秦襄公和秦始皇 。 公元前763年 , 秦文公率兵700开始其父亲未完成的东征 。 但是他这次好像没有采取经千阳、凤翔北路一线的进攻战法 , 而是于公元前762年沿汧水河谷迂回前出到汧渭之会 。

对汧渭之会的具体位置说法众多 , 但无论哪种说法 , 都无法否定就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塬一带 。

贾村塬东起千河也就是《史记》中的汧水 , 与凤翔塬隔河相望;南临渭河 , 与秦岭相对;西至金陵河 , 与陵塬为邻;北靠千阳岭 , 与吴山相连 。 东西宽约7.5公里 , 南北长约15公里 , 塬上的平原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

这里也是非子100多年前曾经为周天子牧过马的地方之一 , 故 , 当秦文公一到这里 , 看到易守难攻的地势 , 一下子就喜欢上此地 。 出于征服当地土著周民服从统治的需要 , 秦文公给当地人说“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 , 后卒获为诸侯 。 ”用现代话说就是 , 这里是从前周天子封给我秦嬴先人的 , 后来我们终于位列诸侯国了 , 言外之意 , 这里很早就属于秦嬴 。 于是举行占卦仪式 , 占卦结果为吉 , 就定居于此 。

与此同时秦文公还开始设立史官 , 制订法律 , 收拢被西戎占领家园散居各地的西周难民 。 在秦文公一系列的对策之下 , 秦国的实力大增 。 秦襄公未竟夺取西戎占领的岐山之地的遗愿 , 秦文公实现了 。 按照周宣王所赐 , 秦文公留下岐山以西之地归秦 , 把岐山以东的土地交还给东周天子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于 , 秦国作为诸侯国的行政、文化、法制架构总算搭建起来 , 尽管还很粗糙 , 和中原一带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诸侯国比较也显得落后 。 但后发者并非意味着会永远落后 , 500多年后的秦始皇一统天下证明了这点 。

汧渭之汇一带今天的面貌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今天的千和与渭河交汇处三角洲一带

为了探寻汧渭之汇的具体位置 , 我曾多次驱车沿贾村塬四处看过 。 由千河、金陵河和渭河冲刷形成的独立高地 , 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攻上去绝非易事 。 如同前文提及的东有千河 , 南有渭河 , 西有金陵河 , 北有难以翻越的千阳岭吴山一线 。 塬顶又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 放牧、农耕都合适 , 即使被包围 , 也可自给自足持久坚持 。 更何况 , 西戎没如此强大的兵力 。

秦文公以此处为东征的根据地 , 可以说通 。 但若说是都于此 , 可当秦文公执政50年去世后 , 依然安葬在西垂陵园作何解释?有人把“秦本纪”中的“五十年 , 文公卒 , 葬西山”解读为是在陕西宝鸡的西山一带 。 但如果和“秦始皇本纪”中各代秦公列表中的“文公立 , 居西垂宫 。 五十年死 , 葬西垂 。 ”比较 , 就会发现如此解释是矛盾的 。 根据我到西垂陵园的实际探寻 , 秦国西垂陵园的大堡子山位于犬丘以西 , 西山会不会就是指西垂陵园?况且 , 后代人依据自己解读《史记》的位置 , 把今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山一带作为考古重点 , 至今也没有找到过秦公的坟墓遗存 。

贾村塬贾村遗址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贾村塬遗址石碑

公元前755年秦文公初建鄜畤 , 畤是国家象征意义祭祀上帝的重要场所 。 但位置在哪里?没有人能确定 。 有人认为是在宝鸡市戴家湾一带的陈宝祠附近 , 也有人说是在贾村塬对面 , 千河东岸的孙家南头蓟年宫遗址一带 。

当秦襄公一被封为诸侯 , 就在犬丘设立了西畤祭祀上帝 , 司马迁对此愤愤不平的指责“秦襄公始封为诸侯 , 作西畤用事上帝 , 僭端见矣 。 ”由此可见祭祀上帝是周天子才有的专享权利 , 秦襄公一当上诸侯就违背了周朝礼制 。

我也曾多次去过阳平镇 , 其实在往返汧渭之汇的贾村塬与平阳的阳平镇、凤翔雍城遗址之间时 , 一直在思考三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为20公里、10公里左右 。 就是去年刚发现的秦汉“国家祭祀台” , 距离雍城遗址也才约15公里左右 。 如果照此惯例推理 , 汧渭之会又好像具有国都的地位?但是又缺少宗庙、王家陵园 。 不过如果按现代常用的大数据逻辑思维 , 把汧渭之汇、平阳用地理距离予以综合连结 , 若用“雍城国都圈” , 就能解释得通 。

但不管怎么说 , 从地势防御的角度 , 在秦文公还没有驱逐岐山、凤翔一带的西戎时 , 这里是最佳的防御要塞 。 为日后秦国最终迁都于雍城 , 打下了坚实基础 。

自从秦嬴位列诸侯国以后 , 也逐步遵从周朝的各种礼仪规范 , 但只选择性接受 , 并非全盘周化 。 如此 , 秦人受以周礼为框架的儒学“毒害”就较轻 , 行事不那么死板和教条 。 像王位传承按周礼 , 只能是嫡长子继承 , 但秦人在兄弟间却很常见 。 诸如此类 , 带有西部味道的“离经叛道”之举 , 常被中原诸侯国鄙视 。 山东六国认为秦国是戎翟的野蛮人 , 有时会盟、召开国际会议都不让秦国参加 。 用现代的实例比喻 , 就像现在的七国集团排斥我们一样 。

据司马迁《史记》 , 秦国历史自秦襄公起算到秦二世总共610年 , 出现的秦公、王、皇帝合计41位 。

秦文公的太子早文公2年就死了 , 只好立太子的长子文公的孙子为秦宁公 ,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秦本纪”与“秦始皇本纪”对秦宁公称谓的矛盾之处 , 不知道是原作者的笔误还是谥号叫法不同?在“秦始皇本纪”中秦宁公被称之为“秦宪公” , 但因本文是以“秦本纪”为主线 , 秦公谥号一律采“秦本纪”中的命名 。

从前文的统计数据可知 , 要逐个说秦公绝无可能 , 也只好因事说人 。 之所以如此啰嗦 , 是因为秦宁公继位后的第二年 , 迁都到了平阳 , 今天的陕西宝鸡陈仓区阳平镇一带 。 说平阳为都是因此处有平阳宫 , 也有秦公墓 。

现在的阳平镇一带 , 从地名就能彰显出与秦国的渊源 , 如“西秦村”、“新秦村”等含有秦字的地名不少 。 遗址一带现在多是蔬菜大棚和果园 。

地下的文物有多少?我们普通人不知道 , 但“摸金校尉”的盗墓贼可能比专业的考古工作者更清楚 , 如是说多少有点滑稽 , 但此地的盗墓犯罪案件至今多发不止足以说明 。 例如去年11月 , 当地公安还刚刚破获一个在阳平盗挖古墓的犯罪团伙 , 缴获不少从秦墓中盗得的青铜器 。

这恐怕是“好厚葬”的秦国人没有预料到的?

跨过千河迁都平阳看似平常实际上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 标志着秦国已经彻底把凤翔、岐山一带极具威胁的戎翟势力肃清 。 到了秦武公时 , 秦国通过不断的征伐、扫荡各小国 , 势力已经抵达华山脚下 。

平阳背靠的是陡峭由渭河冲刷而成的凤翔塬 , 处在南临渭河的台地 , 和夏日也可见积雪覆盖的秦岭山脉对峙 。 凤翔塬向西一直延伸到千河 , 向东一直持续到咸阳以东 。 从地势看这里也没有脱出“背靠塬前临河” , 这也许是秦人的国都不像中原诸侯国那样 , 修建城墙的原因?有人说秦国人的都城普遍不修城墙 , 是因为秦人生产力低下、太穷修不起 。 个人感觉 , 可能是秦人对自己的战斗力爆棚有自信;再者 , 善于利用自然地势进行防御 。 因为秦人从一出生面临的就是要么战死要么被杀死的严酷的人竞自择 。 在与戎翟等少数民族杂居的环境中 , 只能靠丛林法则生存 , 他们从实战中得出的智慧 , 要比任何兵书说教都实用 。

秦武公死后就葬在了平阳 , 但至今还没有找到秦武公墓的具体位置 。 自从我到过西垂陵园以后 , 就对《史记》中“二十年 , 武公卒 , 葬雍平阳 。 初以人从死 , 从死者六十六人 。 有子一人 , 名曰白 。 白不立 , 封平阳 。 立其弟德公 。 ”的描述心存怀疑 。 因为在甘肃礼县的西垂陵园考古过程中 , 已经发现了活人殉葬坑 。

秦武公虽有一子 , 但是他却没有把秦国的公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 而是传给了其弟秦德公 。 当我去秦昭襄王时期的后世称之为“杀神”白起的故居时 , 在白家祠堂大门口的外墙上 , 发现引用了“有子一人 , 名曰白 。 白不立 , 封平阳 。 ”来讲述白起家族起源 , 认为白起是秦武公之后 。 至于对错无从考证 , 其实这种说法 , 曾经在咸阳的白起墓也看到过 。

平阳作为秦都经历了文公、武公二代 , 距离雍城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 。 公元前677年

秦德公继位以后 , 开始住在雍城的大郑宫 , 详见《史记》“德公元年 , 初居雍城大郑宫 。 以牺三百牢祠鄜畤 。 卜居雍 。 ”由此推测 , 秦德公正式定国都于雍城是举行过大典的 。

雍城位于现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西南方圆几公里范围 。 雍城作为国都占据秦国历史近300年的时间 , 但是在发现“秦公一号墓”( 墓主人是秦景公)之前 , 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记载于史书中的雍城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 。

为了探访雍城遗址 , 根据所获提示的位置 , 我去凤翔县城的次数多到自己都数不清楚 , 好像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去过 , 但是能看到的只有黄土地 。 2700多年前的雍城 , 也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中 。

凤翔塬上是广阔的800里秦川的一部分 , 西北走向有北山成为天然屏障 , 南有渭河与秦岭山脉 , 西边有大散关 , 唯一需要应对的是来自东方的敌人 。 这可能是秦人自西而来以后 , 唯一没有靠塬建的国都 , 但还是利用了南边的雍水河和东边的凤凰泉河与纸坊河交错地 , 以天然河流为护城河 。 2700多年间的自然变化 , 现在已经找不到河流的踪迹 。 据初步考古勘测 , 雍城可能有护城墙 , 如果真有 , 无疑会是秦国多个国都中的特例 。

在雍城居住过的秦公中 , 特别值得一提的当属秦缪公(也称为秦穆公) 。 他重金招纳人才 , 例如用美女重金挖来西戎的由余;用人不问出身 , 像重用奴隶百里溪 , 因此成就了向西“益国十二 , 开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向东把秦国带入“春秋五霸” , 使秦国走向世界 。

秦缪公的“霸西戎” , 间接的创造出“CHINA”(秦)这个英语词汇 。 当时居住于秦国西部的各种戎翟 , 在秦军强力打击之下 , 只能向西不断迁徙游牧 。 有的去了中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 突出的例子的就是大月氏 , 以前居住于甘肃西部 , 后来在秦国武力打击下 , 最终退往中亚 , 建立了世界史上出名的贵霜帝国 。

“如果说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由秦(Ch′in)而来 , 那是恰当的 。 ”引述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 再有 , 以前我为弄清“支那”一词的语源 , 曾经在日语版“维基”中 , 看到日本学者也持相同观点 。 限于篇幅 , 不展开详谈 , 略 。

有年夏天麦收季节 , 看到雍城遗址范围内的田野中金黄色的麦浪滚滚 , 喷着黑烟的收割机来回作业 。 南方远处的太白山顶的皑皑白雪 , 如同太白山戴了顶白帽子一般 , 在清空万里之下异常醒目 。 有时候也能看到非常有气势的白云团 , 从太白山顶一带不断腾起 , 这种云团有时很快就能变成暴风雨扑过来 。

凤翔西湖公园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北魏城墙残留

尽管凤翔县城不在2700年前的雍城范围之内 , 也看不到任何秦国的遗址 , 但是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加持过的东湖公园还是值得一看 , 其中颇具特色的楼台亭谢古香古色 。 东湖边 , 还有一块不小的公元前89年汉武帝朝 , 自天而降的大陨石 。

随着秦国迷的增加 , 现在的凤翔县政府也很重视打秦国故都这张牌 。 街头新立起秦公雕塑 , 连建筑物也多采用仿秦式古建;“秦公一号大幕”也不断在扩建中 。 这点我曾经在与秦国历史有交集的甘肃省礼县、清水县 , 陕西省的陇县街头都感受到了 。

雍城作为秦国都城 , 和周边的汧渭之汇、平阳宫、以及去年才发现的“秦汉天子祭天台”共同组成了雍城国都圈 , 并没有因秦孝公“迁都咸阳”而褪色 , 反倒是重大国典都会在雍城举行 , 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的成人礼就是在雍城举行 。 即使秦国灭国以后 , 根据班固《汉书》“郊祀志第五上”中记载 ,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也经常到雍城的五畤举行祭天大典 。 足见雍城的历史影响并未随秦灭而终 , 直到汉武帝把国家祭祀大典挪到长安 , 雍城的影响力才逐步弱化 。

自秦襄公始国到秦灭 , “西府雍城国都圈”占据610年秦国史中的一半还多412年 , 我感觉这种归纳应该能成立 。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

宝鸡石鼓山公园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子孙饮马于河

秦人建成“西府雍城国都圈” , 子孙饮马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