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 ,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 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 从隋代至明清 , 这种科举制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 。

其实 , 古时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人才的筛选制度 , 通过层层筛选 , 只有在会试和殿试中胜出的才能取得功名 , 这也是古时候所说的"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

我们看看这个筛选的过程 , 是一个艰难险阻的历程 , 初选阶段为县试和府试 , 每年都有考试进行选拔 , 而乡试和会试则是每三年考一次 。 有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还是到不了第四、第五场考试 , 像鲁迅笔下的范进!考试一般要经历过五场考试 , 都能过关了 , 才能通向人生理想的彼岸 。

这五场考试是:

一是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 , 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 。 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 统称为童生 。

二是府试:由知府主持 , 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 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 统称为生员或秀才 。

三是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 因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 , 故又称秋闱 。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 考后发布正、副榜 , 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 , 第一名叫解元 。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

四是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 因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 , 故又称春闱 。 考试由礼部主持 ,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 第一名叫会元 。

五是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 皇帝在殿廷上 ,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 以定甲第 。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 , 并不亲自策问 。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 第一名称状元 , 第二名称榜眼 ,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 ,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所以 , 学而优则仕则是对通过了第四级会试 , 第五及殿试的学子的统称 , 因为这时他们可以称是朝廷的人才了 。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

而这些取得进士、探花、榜眼和状元的学子在成功后会取得怎样的"仕"呢?朝廷是这样考虑和安排的:

一是进翰林院 , 状元 , 进翰林院 , 官职从六品授修撰 , 比知县高一级 。 榜眼、探花进翰林院 , 官职授正七品编修 。 虽然品级不高 , 但状元、榜眼、探花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 , 所以出路比较优越 。

二是再次参加朝考做散馆 , 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 。 朝考中选拨出优秀的进士为庶吉士 , 入庶常馆学习 , 三年期满时考试 , 分配工作 , 叫散馆 , 若有恩科 , 不满三年也散馆 。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

三是直接授官 , 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 , 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 , 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 , 司级官里的最低官 , 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 , 正七品 。 主事和知县的缺额最多 , 而且都属于学习阶段 , 进士授知县也是授一些简缺的知县 , 三年以后调同省缺分较重要的县任知县 。 这是进士大多数人的任官情况 , 也有授其他官职的 。

所以古代的科举制度 , 是以"学而优则仕"来定位的 , 只要能考上进士 , 一般都可以有一个知县的官员来当 。

2019年6月7日于艾墨轩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学而优则仕// //

以上大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