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原创文/董元奔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 , 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人人尽知 。 “三顾”方请得诸葛亮(181-234) , 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可想而知 , 同时 , 诸葛亮也并不是刻意要躲避刘备 , 他是待价而沽 , 让刘备多跑两趟是摆摆架子 , 以便增强自己的职业筹码 。 此后 , 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 , 鞠躬尽瘁 , 虽然没能匡复汉室 , 却总算报了刘备的“三顾”之恩 。

历史上还有一个堪比“三顾茅庐”的典故 , 那就是“干木富义” , 说的是魏文侯与战国初期的名士段木干(约前475-约前396)的事 。 据刘向《新序》介绍:魏国人段木干是一个饱学之士 , 魏文侯三次登门请他出来做官 , 段木干都翻墙逃跑了 , 后来 , 魏文侯每次路过段木干的家门都会手扶车栏板致敬 , 车夫不解 , 魏文侯解释道 , “段干木盖贤者也 , 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富乎义 , 寡人富乎财 。 ”段木干终于被感动 , 但是他只愿意做魏文侯的老师 , 居家接受魏文侯咨询政事 。

魏文侯请段木干的诚心不弱于刘备 , 但是 , 段木干却并不像诸葛亮那样愿意出来做官 , 只是居家辅佐魏文侯 。 段木干建功立业的方式为什么不同于诸葛亮呢?

段干木和诸葛亮都是儒、道兼具的名士 , 儒家思想都主导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 但是 , 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 , 儒家情怀对他们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 当然 , 他们最终的政治命运也就会是不一样的 。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 , 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

刘备兴起于汉末群雄镇压黄巾起义的乱局中 , 刘备与群雄一样 , 都看到了汉帝国将要覆亡的历史趋势 , 他们镇压黄巾起义 , 无非是要争夺天下而已 , 断然不是为了所谓匡扶汉室 。 诸葛亮可能是中了儒家的毒害太深 , 他对于匡扶汉室非常在意 , 虽然难度是如此之大 。 他遍观天下群雄 , 综合考虑了刘备的姓氏、志向和才能 , 决定投奔刘备 。 他投奔刘备 , 当然是为了辅佐刘备匡扶汉室 。

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的尊卑之礼 , 诸葛亮虽然有刘备“三顾”之荣 , 但是他对刘备从来都是毕恭毕敬的侍以君礼 。 官方史书《三国志·蜀志》用语虽然简略 , 行文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自然把握精准 , 自不待言 , 即便《三国演义》渲染了刘备礼贤诸葛亮的“贤君”形象 , 刘备也时常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诸葛亮 , 比如《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中 , 章武二年(222)春 , 刘备出师伐吴之际 , 学士秦宓谏刘备不必亲征 , 刘备怒 , 命将秦宓羁押候斩 。 “孔明闻之 , 即上表救秦宓 , 其略曰谏:‘……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 , 以养士卒之功 , 别作良图 , 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毕 , 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 , 无得再谏!’”

但是 , 诸葛亮起初并没有看清刘备的真面目 ,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才识得刘备的呢?也就是刘备伐吴前 。 刘备在蜀中刚刚立足 , 就亲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 , 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拒曹的“隆中对”战略 , 我想 , 诸葛亮这时候应该明白 , 刘备与当时的其他割据者一样 , 绝没有诚心恢复汉室 , 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霸业 。

好在刘备于章武三年(223)春战败病死 , 受命辅佐幼主的诸葛亮方才能够依据自己的儒家信仰 , 一门心思去恢复汉家的天下一统 , 短短十年间 , 他竟然组织了五六次北伐 。 当是时 , 魏、吴、蜀三国 , 以蜀国的国力最弱 , 诸葛亮并没有来得及很好的发展蜀国经济 , 战略物资匮乏 , 他只得以军屯的方式解决粮草问题 , 军队得不到系统训练 。 此外 , 诸葛亮几乎每一次北伐都不能得到东吴的有效协助 , 故而每次北伐均告失败 。 我们不能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 , 但是 , 诸葛亮仅凭儒家统一天下的情怀和“兼济天下”的良好愿望 , 盲目用兵 , 严重动摇了扎根本就不稳的蜀国国本 , 最终使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 , 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

段木干年轻的时候受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 , 但是儒家“尊王”的大一统理想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显得很滑稽 , 注定是难以实现的 , 特别是段木干所在的晋国还发生了韩、赵、魏三大夫分晋自立为诸侯的“犯上”事件 , 这令段木干对“复礼”大业心灰意冷 , 他遂混迹于市井间 , 被时人称为“不务正业”的浪子 。 其实段木干这样做 , 是在践行“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观 。

那么 , 后来他遇到了魏文侯的“三顾” , 为什么不接受做官的邀请呢?在段木干的眼中 , 魏文侯属于大夫“犯上” , 他不承认魏文侯为诸侯 。 但是 , 儒家的教义又要求他建功立业 , 于是他作出变通 , 不愿意做魏文侯的臣子 , 却愿意做魏文侯的老师 。 在段木干的“幕后”辅佐和吴起、李悝等人的“幕前”辅佐下 , 十多年后 , 魏国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 此外 , 魏文侯对段木干的“迁就”还促进了战国时期贵族养士风习的形成 。

魏文侯之所以能屈尊接受段木干 , 根源有两个:一是他自立为诸侯 , 确实违背了周礼 , 他只有尽可能谦卑才能取信于国人;二是他急需大量人才实行封建制度变法 , 以发展魏国国力 , 为他日后称雄各国的战略做准备 。 可以说 , 国家的需要迫使魏文侯放低身段 , 而儒家的情怀迫使段木干更改了建功立业的模式 。

段木干适当活泛了自己的儒家情怀 , 所以他成功了;而诸葛亮坚持不走样的忠实于自己的儒家情怀 , 所以他失败了 。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董元奔||段木干与诸葛亮:同为儒家 , 不同的出仕方式和人生结局// //

(董元奔自画像)

【作者简介】董元奔 , 1971年生于苏北 , 传统文化学者 , 网络知名作家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江苏省知名辅导工作者 。

(编辑:董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