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大多中国人都好面子 , 甚至有时候“打肿脸充胖子” , 中国古人就有这样的人 。 《世说新语·汰侈门》载:“石崇与王恺争豪 , 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 武帝 , 恺之甥也 , 每助恺 。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 枝柯扶疏 , 世罕其比 。 恺以示崇 。 崇视讫 , 以铁如意击之 , 应手而碎 。 恺既惋惜 , 又以为疾己之宝 , 声色甚厉 。 崇曰:“不足恨 , 今还卿 。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 有三尺四尺 , 条干绝世 , 光彩溢目者六七枚 , 如恺许比甚众 。 恺惘然自失 。 ”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

说的是石崇与王恺比赛谁最富有 , 双方都极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 。 王恺是武帝的舅舅 , 武帝常帮王恺 , 曾把一株世上少有的高二尺左右的珊瑚树送给王恺 。 王恺拿着它到石崇面前去显富 , 以为会把石崇比下去 , 谁知道石崇看了用铁如意把珊瑚树给敲碎了 。 王恺以为石崇是因为妒忌 , 很恼怒 , 石崇却说:“不值得懊恨 。 现在我就还给你 , ”吩咐身边的人搬来六七株光彩夺目、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 , 王恺怅惘若失 。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

这说的是古代人争面子的一件事 , 在现代也可说成“争脸面” , 但 古代“面”是“面” , “脸”是“脸” , “脸”“面”大有区别 , 是不一样的 。

“脸”是形声字 , 比“面”的出现要晚 , 魏晋以后才出现 。 而且 , “脸”在古代也并不如现在一样 , 完全是口头用语 , 在明代前 , “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 , 常用在文学作品中 。 比如岑参的《敷水歌送窦渐入京》一文中有“岸花仍自羞红脸” , 李煜的《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 画堂昼寝人无语 。 抛枕翠云光 , 绣衣闻异香 。 潜来珠锁动 , 惊觉银屏梦 。 脸慢笑盈盈 , 相看无限情” , 另有白居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 , 崔护的“人面桃花相应红” 。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

在古代 , 脸的最初意思指“颊” , 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涂胭脂的地方 , 即颧骨部分 。 《韵会》解释说:“脸 , 目下颊上也 。 ”梁简文帝《艳歌行》:“分妆间浅靥 , 绕脸傅斜红 。 ”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 , 隋代诗人弘执恭《和平凉公观赵郡王妓》诗:“蛾眉疑假黛 , 红脸自含春 。 ”温庭筠的词《菩萨蛮》中“明镜照新装 , 鬓轻双脸长”等 , “脸”指的都是女子涂抹胭脂的面庞的局部 。 另外 , “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 , 即眼皮 。 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帛上看未终 , 脸下泪如丝 。 ”在这里 , “脸”指的就是眼皮 。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原来古人的“脸”和“面”其实不一样// //

“面”在古代的范围要比脸大 , 包括整个头的前部 , 而脸只是面的一部分 。 《周易·下经》:“君子豹变 , 小人革面 。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 , 仁义礼智根于心 , 其生色也睟然 , 见于面 , 盎于背 , 施于四体 , 四体不言而喻 。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 , 脸的语义逐渐扩大 , 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 所以现在“脸”也可指人的整个面庞 。 不再如古代一样 , 在文学作品中区别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