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平石淑子被誉为“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萧红并卓有成就的学者” , 她从本科时代开始研究萧红 , 迄今已经三十余年 。 2008年 , 她完成了以萧红为主题的博士论文 , 并由汲古书院出版 。 2017年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平石淑子《萧红研究》翻译的《萧红传》 , 译者为崔莉博士和梁艳萍教授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平石淑子教授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萧红传》封面

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 有好事者称其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 甚至将她与张爱玲、石评梅、庐隐并列 , 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 无论这些称号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 , 萧红所创作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马伯乐》等一系列作品 , 长久以来都吸引着诸多读者 。 再加上萧红短暂而非常有“话题性”的人生经历 , 读者们对她的生活极其好奇 , 关于萧红的传记愈来愈多 。 朱晓晨的《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中说 ,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出版的不同类型的萧红传记已达80余种 。 就传记数量而言 , 萧红足以排进百年来中国作家之前五 。

除了肖凤、葛浩文、骆宾基、季红真等学者的萧红传记以外 , 如今又多了一本“平石淑子”版——在当下的各类萧红传记中 , 平石淑子所撰写的这本《萧红传》以其史料之全面、文本分析之细致、态度之客观 , 可称之为第一流的论著 , 远超市面上各种随心所欲、内容贫乏的萧红传 。

(一)史料:传记之根本

很多读者关注萧红的人生经历 , 恐怕只是为了读一个令人心痛、惋惜的爱情故事 , 正如同肖凤所做的:她通过想象力的虚构来创作一篇有关萧红的凄哀散文 。 就作品意义来看 , 肖凤的《萧红传》是国内第一本较为详细的萧红传记 , 有着开创之功 。 但在严谨性和客观性上 , 肖凤的作品还远远不够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肖凤《萧红传》

杨会在对肖凤的《萧红传》与葛浩文《萧红评传》进行比较时谈到 , 与肖凤不同 , 葛浩文“翔实地考证了萧红的一生” , 以一种“旁观式”的写法来勾勒萧红的生平轨迹 。 平石淑子的写作方式与葛浩文类似 。 她参阅了大量的中文和日文文献 , 采用了“论文式”冷静而中性的语言 , 力求细致、准确地对萧红进行评述 。 由于整本著作仍然以萧红的一生经历为主线 , 称之为“萧红传”当然无可厚非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平石淑子真正要解答的并非是萧红的情感历程 , 而是通过她的一生经历分析她的文学活动 。 这不是故事性的传记 , 而是学术性的探讨 。

通常而言 , 撰写萧红传记需要参阅的史料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 , 萧红身边的亲朋好友所撰写的与萧红有关的材料 , 比如骆宾基的《萧红小传》是后来的每一位萧红研究者都会利用的材料 , 此外 , 许广平、胡风、白朗、张秀琢、端木蕻良、聂绀弩等也写了大量回忆性文章(如果有感兴趣的国内读者 , 这些文章均见诸于王观泉的《怀念萧红》 , 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 平石淑子大量利用了这些基础性材料 , 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仔细的比对和辨析 , 使她的论证全面而有力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第二 , 萧红本人所撰写的有自传色彩的文学作品 。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 萧红在文学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往往是她所耳濡目染的世界 , 《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小说中都可以隐约看到发生在萧红身上的故事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有自传色彩并不意味着就是自传 。 许多萧红传记分不清二者的区别 , 直接将《呼兰河传》当成萧红的真实童年 , 忽视其中的虚构成分 , 这就降低了传记的可靠性(比如我手中的这本蒋亚林的《从呼兰河到浅水湾——萧红传》) 。 平石淑子非常清醒地看到《呼兰河传》“绝非萧红的‘自传’ , 而是她巧妙创作出的一部伪装成自传的虚构故事” , 这是她比大多数萧红传记作者明智的地方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我手中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生死场》封面

第三 , 在过去数十年间 , 萧红研究者获得了大量成果 , 新的研究视角不断出现 , 研究内容覆盖萧红生平、作品、读者接受等方方面面 , 这也是后来者进行萧红研究的土壤 。

第四 , 与萧红生平相关的各种地方志书、历史传记 。 平石淑子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社会史、教育史、地理图、文学史料、乃至法律规章 , 这为她了解萧红的成长过程、心理变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在这本传记中 , 可以看到1933年的呼兰大街地图 , 可以看到商市街、东兴顺旅馆的位置简图 , 可以看到萧红在日本居住的麹町区地图……这些图示简单明了地展示出萧红的居住环境 , 使我们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萧红的生活状态 。

(二)“人”的生存:继续发现萧红

虽然萧红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 , 但随着研究视角的更新、新材料的出现 , 这一研究方向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 这本《萧红传》 , 起码有以下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 , 平石淑子身在日本 , 她对1936年左右萧红在日本的住宿情况、学习生活、创作情况、与萧军的联系等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 而这是其他萧红研究者所疏于或难以进行的 。 而恰恰是这段时间的经历 , 加深了我们对萧红本人心理状态、与萧军之间情感变迁的理解 。 虽然平石淑子对于萧红赴日原因等观点还有可商榷的余地 , 但就材料搜集上 , 平石淑子的工作是极有意义的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萧红在东京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本书所附的地图

其次 , 平石淑子详细地考察了萧红在东北期间的生活经历 , 在目前所见的萧红传记中 , 平石淑子是对萧红前二十年生活比较费心的一位 。 她极其关注萧红的学生时代 , 以及萧红与舒群等东北作家的相遇 。 萧红正是在与萧军等年轻的东北作家共同活动之后 , 才正式构建起自己的社会网络并踏入文坛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1933年 , 牵牛房主人冯咏秋手绘萧红漫画像

再次 , 平石淑子全面而系统地解读了萧红的作品 。 她对萧红的早期作品如《弃儿》和《跋涉》所收录的小说进行了分析 , 发现萧红在创作题材、主题和表达等方面曾受到了萧军的影响 , 并指出“从萧红的这些初期作品中 , 已经可以管窥其作品的整个世界”(第107页) 。 平石淑子对比了和萧红《商市街》题材相同的三篇萧军作品 , 发现萧红在“强烈得自我辩护 , 自己并非是一个在萧军庇护下的羸弱可怜的‘安琪儿’”(第192页) 。 她还对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中后期作品进行了颇有新意的阐释 , 丰富了我们对萧红作品的理解 。 对《生死场》 , 平石淑子指出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被比喻成了人类之外的动物 , 强调了王婆在情节中的关键性作用 。 《呼兰河传》中 , 平石淑子理出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这三者体现出的一条脉络:作为“人”活下去 。 她说:“团圆媳妇死了 , 有二伯活了下来 , 冯歪嘴子虽然死了妻子 , 却带着两个儿子共同活了下来” , “三位出场人物的行为结果顺次好转 , 也使得冯歪嘴子的希望显得更加明亮 。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平石淑子提出了一条贯穿萧红作品的主线 , 即“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一条连续的线上进行的一种连续的精神行为” 。 这一观点在女权主义以外 , 形成了一种新的萧红作品解读方式 。

(三)尊重萧红 , 理解萧红

在前言中 , 平石淑子这样看待萧红纪念馆前的这座汉白玉雕像:

雕像中萧红的姿势是乡村照片中从未出现过的 , 面孔在笔者看来也宛若旁人 , 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头脑中塑造出的一个名为萧红的女性形象 , 它被打上了深刻的历史与社会的印记 。 )(第2页)

她表示 , 这个雕像“难以接受” , 并担心它“可能会左右人们对萧红作品的理解” , 导致它成为一个固化的、一元化的神圣偶像凌驾于读者之上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平石淑子对萧红的理解 , 超过了通常的女性主义视角 , 她强调追寻萧红的人生轨迹 , 将萧红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活动都视为追求作为“一个人”的幸福和权利的过程 。 于是 , 萧红的精神世界被理解为富有人文气息而非仅有女性的惆怅和幽闭 , 把萧红形象从单调而统一的“被同情者”解放出来 , 这是平石淑子公平和客观的一面 。

关于萧红和萧军的关系问题 , 平石淑子认为 , 萧红早就下定决心 , 不能和选择弃笔从戎的萧军一道走下去 , 两人的分手与端木蕻良的插足无关 , 其主要原因是萧军没有意识萧红在精神上已经独立 , “总想将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的这种男性利己主义使得两人之间的裂痕难以修复”(第235页) 。 这一点我与平石淑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 具体我已经在上一篇谈萧红的文章《萧红的病与爱:称之为“文学洛神” , 不如叫她“文学黛玉”》中提到:当前几乎所有的萧红研究者 , 都没有正视萧红的身体健康问题 。 作为一个长年被病痛折磨的年轻女性 , 萧红的头脑中充满对生死的敏感 , 对未来的担忧 。 在谈论萧红和萧军、萧红和端木蕻良时 , 必须结合萧红的病情与心理状态 。 对男性利己主义的拒斥是一方面 , 但是为什么她对萧军的男性利己主义反应这么剧烈?因为她的健康情况已经太糟糕 , 不允许她再继续跟从于萧军的人生规划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电影《萧红》剧照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萧红在赴日前后 , 其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赴日前 , 始终生活在萧军身边的萧红总让人感到有些怯意: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萧红 , 拍摄于1935年鲁迅大陆新村门前阶沿

但是从日本回来之后的萧红 , 神情姿态似乎成熟了一些 。 这段长达半年的出国经历是否使萧红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 , 究竟对萧红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我想会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课题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1937年3月摄于万国公墓鲁迅墓前 , 左起:金人、袁时洁、萧红、张秀珂、萧军 。

总之 , 每一个研究者都有其出发点和研究方法 , 这会导致他们眼中呈现出不同的萧红形象 。 把萧红当做英勇的抗日者、男权的反叛者、寂寞的独行者或者对“人”的自由的追求者 ,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 , 都没有什么不可以 。 但萧红是“多面”的聚合 , 她是普通而复杂的 , 是冷静而惊惶的 , 是柔弱而坚定的……我们理解萧红的时候 , 不应先给萧红打上什么标记 , 再去寻找能证明这个标记的边角料 , 而应该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萧红 。 在这一点上 , 力求通过全面掌握材料而对萧红及其作品进行细致剖析的平石淑子《萧红传》就有了它的特殊意义:它是过去的丰富研究成果的宝贵结晶 , 又是史传结合、颇有新意的优秀著作 。

值得一提的是 , 崔莉博士和梁艳萍教授的译笔相当准确流畅 , 对平石淑子所引用的中文材料 , 翻译过程中都去检索出了原文 。 这部近30万字的论著 , 翻译质量是极高的 。 2018年1月13日 , 《萧红传》获得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四)结语

2018年9月 , 平石淑子又来到黑龙江哈尔滨的萧红文学馆 。 在这里已经收藏了由崔莉博士和梁艳萍教授翻译的《萧红传》 , 平石淑子过去曾为萧红文学馆送去一些日文研究资料和从日本东京萧红生前居住地采集的土样 。 这次 , 她又送来一些与萧红有关的材料 。

如今萧红已经逝去七十余年 , 平石淑子只能在萧红曾经居留过的城市游走 , 去试着寻找萧红曾经的痕迹 。 走在哈尔滨的土地上 , 她一定还记得 , 1981年她来到参加萧红研究学术研讨会时 , 萧军为她题写的诗:

塞北梅花何处寻?馀将松柏立森森!时人漫道江南好 , 雪满关山胜似春 。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日本女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洛神——由平石淑子《萧红传》而想到// //

2013年《萧红》电影海报

注:

本文图片若有侵权 , 请联系作者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