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

6月14日 , 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的个人画展《缘画红楼梦》在上海外滩的久事美术馆揭幕 , 老爷子在致辞时相当感动:“我平时更在意与同仁或徒众一起办群展 , 今天是我的第一次办个展 , 也是最后一次办个展 。 能在‘上海的客厅’呈现我为古典名著《红楼梦》创作的作品 , 是莫大的荣耀 , 也托曹公在天之灵的庇佑 。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缘画红楼梦》展览现场 左四为戴敦邦先生 左六为作者

许多人得知戴敦邦的大名 , 可能缘于他为电视连续剧《水浒》画了一组人像造型图 , 其实他为中国人物画做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 是对《红楼梦》的精彩诠释 , 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十年 , 在中外美术史上也罕见比美者 。 这不仅清晰地刻录了戴敦邦的艺术轨迹 , 也见证了中国文学界、美术界的思想解放和人物画创作的发展路径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先生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章回小说 , 但真正读懂它并不容易 , 连毛主席也向党内高级干部强调至少要读五遍以上 。 而《红楼梦》能在民间产生广泛影响 , 还得益于其他文艺样式对它的解读与移植 , 比如戏剧、曲艺、绘画、音乐、民间艺术等 。 而数十年来 , 通过连环画进入《红楼梦》这一片美妙境界、感动于宝黛爱情故事的读者又何止千千万万!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绘《红楼梦》

1977年年底 , 受文化部外文局(现北京外文出版社)委托 , 著名学者、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 。 为帮助国外读者理解这部巨著 , 出版社决定为该配上插图 。

能为《红楼梦》配插图 , 戴敦邦异常兴奋 。 早在读中学时 , 他就受语文老师的启发 , 津津有味地读过《红楼梦》 , 后来还向同学表示:有朝一日将《红楼梦》画出来 , 也不枉人间走一趟了 。

出版社的要求看似很简单:“画出来的画要让外国人看得懂” 。 要做到这一点 , 首先要还原历史真实 , 将文字转化为经得起反复考证的图像 。 于是 , 戴敦邦去北京请教阿英、启功、周汝昌、端木蕻良、吴恩裕等红学专家 。 他前往医院拜谒“研究红学资格最老”的阿英 , 此时老先生已在病床上气息奄奄了 , 得知戴敦邦对如何画好《红楼梦》尚有顾虑 , 便对他激励有加 , 还通过他的女婿、著名评论家吴泰昌的“翻译” , 对戴敦邦进行具体点拨 , 建议他“人物造型以明代为主 , 不排除清代” 。 这句话就成了戴敦邦创作《红楼梦》的形象基准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绘《红楼梦》

为了准确地表现满族贵族妇女的服装头饰 , 戴敦邦还跑到故宫博物院 , 故宫为他找出雍正时期的皇后与妃子服装让他观摩研究 。 此外他还考察了紫禁城、恭王府等建筑格局与居室细部 , 向故宫专家请教清代官宦人家的礼仪以及老北京的岁时风俗 。

1978年英文版《红楼梦》问世 , 戴敦邦创作的36幅插图也随着英文版进入外国读者的眼帘 , 他本人也因此名声大噪 , 在美术界甚至有“一想到画《红楼梦》 , 就想到找戴敦邦”的说法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绘《红楼梦》

不过戴敦邦在艺术创作上也是永不满足的 , 他在很多场合表示:这套作品虽然下力甚多 , 在中国绘画造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西洋画的元素 , 但受制于时代条件 , 在表现封建大家庭的内部斗争与底层丫环反抗封建压迫等方面着墨较多 , 而对于宝黛等人的纯真爱情表现不够 ,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 , 戴敦邦一直将《红楼梦》近牵挂在心 , 他创作过白描组画《红楼梦人物谱》、《红楼群芳谱》等 。 后来又创作了连环画《红楼梦故事》 , 在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环境下 , 虽然各种可笑的限制没有了 , 但那次只要求画五个故事 , 老爷子搁笔后觉得意犹未尽 , 一直耿耿于怀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创作的《大唐贵妃图》

正当戴敦邦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健姿态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上 , 上海古籍出版社约请戴敦邦画红楼全本 , 给了他一次“弥补”的机会 。 他重磨旧墨 , 耗时两年多 , 呕心沥血地完成了240幅《新绘红楼梦》全图 , 一个章回画两幅 , 就这样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画出了他心中的大观园群芳谱 , 画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

与之前的几次涉笔有所不同 , 这次戴敦邦来了个全景式扫描 , 将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一一展现出来 。 为此 , 他又精读了一通《红楼梦》 , 对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个细节反复推敲 , 甚至像电影导演那些样为人物写小传 。 在画《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时 , 戴敦邦和夫人沈嘉华比照原著 , 为参加寿宴的人物排座次 , 直到排得与小说描写的场面差相仿佛 , 才铺纸落笔 。

一笔一划付丹青 , 戴敦邦画了整整两年! 。

这件巨作出版后 , 业内外好评如潮 , 并抱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

可以这么说 , 戴敦邦先生创作主题性人物绘画 , 其主要路径就是依托一部经典名著或一个民间传说专题进行“考古挖掘加情景再现”式的创作 , 通过大量文学信息和“决定性瞬间”来彰显人物性格与命运 , 再现历史场景和文化环境 , 从而使经典名著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所理解、所铭记 , 由此赢得了美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先生在观展

那么我今天又为何称老爷子为“一目山人”呢? 。

说来也真让戴粉们伤心 。 话说八九年前 , 他受有关方面委托 , 赶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前 , 创作了煌煌巨制《辛亥革命人物百图》 。 因为时间过紧 , 任务过重 , 用力过猛 , 导致眼球大出血 , 至使他右眼完全失明 , 左眼严重损伤 , 这对一个以绘画为终身追求、为生命价值的画家来说 , 简直是致命一击啊!但戴老相当乐观 , 照样笔耕不辍 , 并为自己取了个雅号:“一目山人” , 还请人刻了一方闲章 , 时常钤于画作一角 。

照理“一目山人”功成名就 , 应该歇歇啦 , 喝点吃点 , 唱唱昆曲 , 但是新世纪来临之际 , 戴老爷子又应请为国家邮政局创作了《红楼梦》邮票 。 为照顾到邮票的艺术样式 , 他再一次重读《红楼梦》 , 选择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进行艺术再现 , 最后还创作了一幅《怡红快绿》长卷作为压轴之作 。

2014年 , 《红缕梦》第一套邮票(一枚小型张加四枚纪念票)隆重发行 , 引发邮迷和戴粉的疯狂追捧 。

可以说 , 戴敦邦呕心沥血耗时多年创作的这套《红楼梦》邮票 , 完全有资格在中国邮政史上留下光彩的一笔 ,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仍能照亮蛛网密布的邮路 , 并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 走向世界!

戴敦邦绘《红楼梦》

戴敦邦有一次对徒众说:“画了一辈子《红楼梦》 , 只缘我太爱这部伟大的小说了 。 曹雪芹把《红楼梦》写得太伟大了 , 看了那么多年、那么多遍 , 总觉得不够 , 仍怕自己一知半解 。 我已是耄耋之年 , 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创作《红楼梦》题材的作品了 。 今后希望我的弟子们能在我的基础上 , 继续用自己的画笔 , 来诠释这部伟大的作品 , 画出新的样貌来 。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绘《唐人诗意图》

一百多年前上海开埠 , 西方资本和西方文化在这里抢滩登陆 , 外滩由此成为金融街和“万国建筑博览会” , 改革开放后 , 外滩的定位一直在变 , 现在仍然是金融和高端商业、高档餐饮的集聚地 ,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没有足够的传播空间 , 所以久事美术馆在开馆后就请戴敦邦先生在这里办个展 , 讲述中国故事 , 表达中国人的感情 。 认识到这层意义 , 戴敦邦继续围绕《红楼梦》创作了一批新作品 , 有些是原计划在《新绘红楼梦》全图中画而没有实现的 , 有些是从小说场景和人物中发现新的素材 , 有些是小说人物在特定场合、特定情节吟诵的诗词 , 有些是作者为映射人物命运或推进小说情节发展创作的诗词 , 还有些是与小说有关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的诗意再现 , 可以这样理解:戴敦邦先生这批作品是给自己创作的《红楼梦》人物画唱响了余音绕梁的尾声 。

画展上有一组六幅《红楼梦》人物画 , 它背后有故事 。 大约在1990年 , 戴敦邦在敬业中学求学时的美术老师徐培三先生已届八旬高龄 , 特地为名声远在自己之上的“戴同学”画了一组六幅花卉图 , 这是戴敦邦请恩师为自己示范的 , 并一直珍藏在画室里 。 徐老师去世后 , 戴敦邦为了纪念恩师 , 取出这六幅花卉作品 , 仔仔细细补了六个红楼人物 , 使之完美合璧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与他的恩师徐培三合作的红楼人物图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戴敦邦与他的恩师徐培三合作的红楼人物图

师生合作 , 并无策划 , 但今天睹之再三 , 犹如天作之合!

戴敦邦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 能有那么多读者喜欢我的画 , 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我也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曹公在天之灵假若得知 , 一定也会感到欣慰和喜悦的 。 ”

最后再说一个故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家道已经衰败 , 他居住在京城西郊 , 自称“举家食粥酒常赊” , 后来得到王族公子敦诚、敦敏的慷慨资助 , 才最终完成这部巨著 。 戴敦邦认为自己的姓名中也有一个“敦”字 , 就将敦诚、敦敏两位引以为穿越时空的知已 , 自称“三敦居民” , 并刻印钤用 。 他还画过一幅漫画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他在敦诚、敦敏两位的引荐下拜谒曹公 , 曹公与他执手相视 , 露出欣慰的笑容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沈嘉禄,《新民周刊》主笔、高级采访人员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 作品曾获1990年《萌芽》文学奖 , 1994年《广州文艺》奖 , 1996年《山花》奖 , 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学》文学奖 。 2004年出版《时尚老家具》和《寻找老家具》 , 展现经典老家具的不朽魅力 , 引领读者在古典与时尚之间穿梭往返 , 开启了西洋老家具的文化鉴赏之窗 , 成为那个时代喜欢西洋老家具人们的必读之书 。 他也爱好收藏 , 玩陶瓷与家具 , 但他更愿意被人当做一位美食家 , 以一名上海老饕自居 。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沈嘉禄绘画作品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

沈嘉禄绘画作品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图文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老有上海味道公微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