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 三国时期的曹植曾经写过一篇《汉二祖优劣论》中 , 得出的结论是刘秀能力高与刘邦 。 他这样描述(下图):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

刘秀虽然是皇族出生 , 但是这个身份并不是他登上皇位的最重要因素 。 在新朝末年 , 他的家族都已经没落 , 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绿林和赤眉中脱颖而出 , 逐渐剿灭了各地的诸侯 , 一手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朝代——东汉 。 刘邦的艰难困苦他一样都没少吃 , 也曾经如同刘邦一样命悬一线 , 危在旦夕 。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

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

在曹植的观点中 , 最有名的对刘邦的描述便是“寡善人之美称 , 鲜君子之风采!”而刘秀则是“通达而多识 , 仁智而明恕 , 重慎而周密 , 乐施而爱人 。 ”

显而易见 , 在曹植的笔下 , 刘秀要比刘邦更为“有君子之风”!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 , 对于东汉的昌盛也有这样的评价“自三代(夏商周)既亡 , 风华之美 , 未有东汉之盛者 。 ”

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也对东汉的风气进行了赞赏 , 觉得东汉时期是风俗最美 , 儒学最盛的时代!

而刘秀既然能够得到后人这么高的评价 , 和他的本人性格和修养作为是分不开的 , 东汉的名士最多 , 虽然当时朝廷并没有科举制度的选拔 , 但是通过举孝廉等方式也能网罗更多德才兼备之士!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

对于刘秀来说 , 其实当时并没有做皇帝的梦想 , 只是在当时的情境之下一步步的走上了皇帝的宝座 , 他谨慎而不自以为是 , 符合时代和自身的实际定位 。 一般人认为刘秀没有野心 , 但是一旦野心过大是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 , 所以在先秦诸子的文化领域 ,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 , 都奉劝统治者要”清心寡欲“ , 给人民以休息的时间 。

王莽的篡汉给刘秀留下了太深的启示 , 所以刘秀没有延续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 而是在使用民力上非常的小心有节制 , 一上台就实现着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薄赋敛 , 省刑罚 , 偃武修文 , 不尚边功 , 与民休憩!“

在对中央集权的过程中 , 却加紧了集权的政策 , 在东汉 , 把尚书台设置成了中枢机关 , 凡是朝廷的机密事务 , 都交给尚书台来制约三公 。 因为这个官衙在皇宫内部 , 所以也称之为”台阁“ , 尚书台的名字也是自此而来 。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

尚书台的机构设置和特点

尚书台的组织机构是:尚书一人 , 直接对皇帝负责 , 相当于秘书班子的主任 , 待遇并不高 , 如果以三公的身份任这个职务时才和三公平齐 。 尚书仆射一人 , 相当于尚书令的助手 , 当尚书令不在时 , 可以代行相关职责;

尚书左右丞各一人 , 掌管和记录文书;六曹尚书 , 针对外廷大关 , 分管不同的事务;还有负责各项事务的业务科 , 尚书侍郎一共三十六人 , 尚书令史合计十八人;

在东汉初期 , 尚书台的权利极大 , 既出诏令 , 又出政令 , 朝臣的选举 , 也是由尚书台负责 , 等于当时的宰相权力 。 同时 , 还拥有纠察 , 举劾 , 典案百官之权 , 如同御史大夫;

秘书处可以直接参与皇帝的决策和重大事务的讨论 , 他们的意见对于朝廷影响是很大的;然而尚书台虽然权力很大 , 但是职位还是比较轻的 , 长官不仅在九卿之下 。 正因为如此 , 他们才便于皇帝的控制 , 近臣却无法和他们竞争皇帝的信任 。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

在西汉的末年 , 宰相改称大司徒 , 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 , 太尉改成大司马 , 渐渐的 , 大司马排到了宰相的前面 。 如果仅仅是宰相 , 则参与不到内廷的机要事务中 , 因此也有了”录尚书事“这个官职 。

比如王莽的官职是大司马、录尚书事 , 这是西汉末年以后的最高事务 , 有的时候大司马也叫作大将军 。 如此相权都已经支离破碎 , 决策者只能是皇帝和他身边的尚书台 。 刘秀认为这样做 , 可以有效的加强中央集权 , 约束权臣的军权 , 以防出现王莽一样的人物 。

对于尚书台来说 , 便于皇帝控制当然也就有利于他人控制 , 谁控制了尚书台谁就拥有了宰相一样的权利 。 因此 , 到了汉的后期 , 外戚和宦官同时通过把持尚书台而把持着朝纲 , 造成了制度的腐败和衰落 。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 君主往往为了避免有野心的人出现 , 一直都在加强着自身的力量 , 而不是在寻找外部的平衡 , 所以造成了一种比较失衡的状态 。 而失衡的状态一旦出现 , 就会造成恶性的循环 , 所以 , 一般都是在君主死后 , 政权就逐渐的产生了变化 。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

秦汉时期皇权的相似之处

历史上 , 很多下级的权利都是在上级的指缝中偷偷漏下来的 , 而不是合理分割的 , 比如在秦汉时期 , 皇权还是就有以下几点的相似性:

1 , 皇权的至高无上 。 任何权利都要依附于皇权 , 只要上下的权利 , 没有并行的权利 , 这样的情况下 , 相权对于皇权的约束 , 也只有皇帝不好意思开口的时候才有作用 。 没有人能够监督皇帝的权利 。

2 , 皇权范围的扩大化 。 宰相的权利局限在政权上 , 而军权和监督权各自有他们的主管 , 可是对于皇帝来说 , 什么都能管;

3 , 军队的私人化 。 在汉朝虽然对外宣传是”汉军” , 但是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 , 还是只听命与皇帝 。

在汉朝的四百年基业中 ,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始终没有建立起合理而有完善的政治体系 。 刘邦也好 , 刘秀也罢 , 他们对于相权的权利调整上 , 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

总体来说 ,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自卑或者自傲的心态都过于严重 , 自卑使得自己想要无限度的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防备其他的权臣;而自傲的心理又使得自己很难相信别人 , 更不愿意分享权力或者是接受别人的监督 。 尚书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 也给朝代留下来较多的隐患 。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