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民渡江”这段历史存在很多破绽,那么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携民渡江”是《三国演义》中记录赤壁之战前刘备身上发生的故事 , 虽然这段故事看似很感人 , 实际上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 , 因为在这段故事里面有很多的破绽 。 我们只需要认真的去推敲一下这段故事的人物背景和历史背景就能发现破绽的所在了 。 其实我们从“携民渡江”这个故事上首先看到 ,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刘备量身制定了一套形象 , 主要想体现刘备有爱民之心 , 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仁义之君” 。 还体现了百姓对刘备的拥护和爱戴 , 愿意抛弃家园也要追随这位伟大的刘皇叔 。 这种君民相融的情节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
“携民渡江”这段历史存在很多破绽 , 那么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 //
携民渡江的场景
“携民渡江”最早的记载是出现在《三国志·先主传》中 , 史书中记载了:在赤壁之战前 , 曹操南征 , 刘备不敌曹操于是向南撤退 , 路过襄阳时 , 诸葛亮劝刘备乘机占领荆州 , 这样就可以与曹操抗衡 。 刘备则说:“我不忍心这样做 。 ”于是在城下叫刘崇 , 刘琮怕刘备有疑心 , 于是装作没有听见 。 这里没有说到刘备携带了百姓 , 我们下一下下面的记载 。
“携民渡江”这段历史存在很多破绽 , 那么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 //
《三国志·先主传》对刘备携名渡江的记载
我们可以看到 , 这里刘琮已经有归顺曹操的意思了 , 这里出现了左右和荆州人 , 而不是说荆州百姓 。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 , 这个左右就是刘琮身边的人 , 这些荆州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荆州的官员和士兵之类的人呢?这些人都是之前跟随刘表的 , 当然不愿意归降曹操 , 在这个时候刘备刚好从这里路过 , 于是这些所谓的左右和荆州人就跟随刘备了 , 这就能解释“比到当阳 , 众十余万”这句话了 。 “虽拥大众 , 皮甲者少”这句话很简单 , 当时仓促离开 , 来不及全副武装 。
我们还可以从《魏晋春秋》和裴松之的《三国志·先主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
“携民渡江”这段历史存在很多破绽 , 那么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 //
裴松之《三国志》记载刘备携民渡江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 , 追随刘备的是“三军”和“赴义之士” , 没有”民“这个字 。 这就很能体现出”众十余万“主要是有“三军”和“赴义之士”组成的 , 普通老百姓不是没有 , 只是占比太少 。
其实对于刘备“携民渡江”这件事 , 很多的史学家都觉得作者的描述太过了 , 不符合真正的历史背景 。 “尊刘”的思想的确有点浮夸了 , 在“众十余万”后面加了“百姓”一词 。 我们可以来看看《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 , 曹操南征 , 刘备在撤离新野前通知了所有的百姓 , 命孙乾去调船只 , 救济百姓 。 等曹操逼近樊城的时候 , 刘备不顾一切为百姓着想 , 还派关羽也去准备船只 , 送百姓渡江 , 这场景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感人了 , 不过后面的描述就有点过了 。
“携民渡江”这段历史存在很多破绽 , 那么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 //
《三国演义》中携名渡江时刘备的表现
大家看到这段记载有什么感想 , 我感觉刘备对于百姓的爱戴被作者写的有点过了 , 可以说有作秀的嫌疑了 。 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想打造出一个“仁义之君” , 毕竟是“尊刘贬曹”的著作 , 不过却适得其反 , 没把“仁义之君”写出来 , 却写出了一个“伪君子” 。 也许作者手下的人物都是朝着完美的形象去塑造的 , 只是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原型 , 才让作者走向了理想化了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