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宋孝宗和他的隆兴北伐(五)意志的较量
符离之溃 , 是李显忠不能承受之痛 。 想当初为了南下归宋 , 几经辗转、历尽艰辛 , 最后还搭上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 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亲提劲旅 , 北逐中原、恢复神州故土吗?如今自己却亲手断送了光复故国的梦想 。 上有负皇恩 , 下愧对黎民 , 痛何如哉!
虽然倍感羞惭 , 李显忠还是赶到了主帅大营 , 面见北伐军总指挥张浚 。 他主动交出自己的招讨使大印 , 向张浚请罪 。 张浚为人还是相当靠谱的 , 直接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 还好言安慰李显忠 。 他说 , 作为统帅 , 我要对战败负主要责任 。 你先将印信收好 , 打起精神 , 回营做好备战工作 , 防范金人来袭 。 这个时候军队的士气一定很低落 , 你要让大家重新振作起来 。
事实证明 , 张浚并没有忽悠李显忠 。 现在 , 他的谢罪奏章正摆在孝宗皇帝的案头 。 对于要不要治张浚之罪 , 孝宗有些举棋不定 。 “符离之溃”沉重地打击了他的雄心 , 北定中原看起来难于上青天 。 他开始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 。 这时候参张浚的本子也如雪片般飞来 。 太上皇那边也颇有见责之意 。 眼神里满是我早就说过此人不行 , 你为何偏偏不听的诘问 。 但是孝宗也颇感委屈 , 如果说张浚不堪大用 , 又有谁可堪一用? 在这大宋朝廷之中 , 又有谁是独挡一面的帅才呢? 自太祖开国以来 , 我朝一直遵循以文制武的传统 , 军事首长要由文官担任 。 帝国的高级官员中陈康伯、史浩都不谙军事 , 起用张浚也是情非得已啊 。 但是不管怎么说 , 打了败仗还是要有人出来为此负责的 。
下旨 , 降张浚为江淮宣抚使 , 都督两淮防线 , 抵挡金军南下 。
我知道此次战败的责任不尽在你 , 但是为了堵住朝臣们的悠悠之口 , 只好委屈你了 。 不过你放心 , 一有机会我就会再次起用你的 。
光荣与梦想:宋孝宗和他的隆兴北伐(五)意志的较量// //
尽管心有不甘 , 但是形势比人强 , 孝宗此时也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议和了 。 为了减少政策阻力 , 主战派人士被相继安排离朝 。 随后起复主和派代表、秦桧的传人汤思退 , 释放出强烈的议和信号 。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七月 , 孝宗正式决定放弃进攻性战略 , 升汤思退为右相 , 主持和议大局 。 当然 , 此时仍需两手准备 , 因此八月的时候 , 孝宗下旨恢复了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 , 以确保如果和谈失败 , 宋军尚可一战 。 与此同时 , 在汤思退的建议下 , 孝宗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担任和平使节 , 率队前往金军大营议和 。 不过 , 说是议和 , 实际上以卢仲贤的级别是代表不了孝宗的 。 所以他充其量只是一个信使 。
同年十一月 , 卢仲贤带回了金人的报价单:金帝与宋帝改为叔侄关系; 宋廷方面需要归还海、泗、唐、邓四州 , 遣返降宋的金人 , 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自海陵王南侵以来 , 南宋已经停止了对金的岁币) 。 从金人给出的和议条件来看 , 他们对老对手南宋君臣还是相当了解的 。 宋人重名节 , 所以他们主动放弃了给宋朝皇帝当爹的要求 , 以示和谈的诚意 。
南宋朝廷内部对战与和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 但最后还是主和派占据了上风 , 促使孝宗决定继续议和 。 十二月 , 陈伯康因病辞去相位 , 和派大佬汤思退升任左相 , 地位进一步上升 , 作为一种平衡 , 孝宗同时升张浚为右相 。
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 , 双方都进入了过节的状态 , 前线偃旗息鼓 , 和谈也暂时停止了 。 孝宗这时才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 当然 , 他也不可能完全放松 , 他必须要趁此机会冷静思考 , 划出与金人议和的底线 。
好景不长 ,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正月 , 新年刚过 , 金人的正式国书就来了 。 令人意外的是 , 相较卢仲贤带回来的条件 , 此次的要价更高了 。 而且口气很大 , 充满了恫吓的味道 。
和谈从来都是一个技术活 , 虽然没有刀光剑影 , 但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两军对垒 。 金人此时提高要价 , 显然与宋廷对和谈的态度有关 。 他们判断 , 宋人应该已经接受了之前的条件 。 所以就想再敲敲竹杠 , 反正还没有正式签订和议 , 说不定能多捞点呢? 实际上 , 他们南下的威胁只不过是虚张声势 。 完颜亮殷鉴未远(公元1161年 , 完颜亮御驾亲征、大举南犯 , 兵败采石后被部下所杀) , 金熙宗是不敢冒险举国南征的 。
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 谈判桌上勇者胜!
在主战派的鼓动下 , 孝宗的血性再一次被激起 , 决心拒绝金人的和谈条件 。 可伶的卢仲贤被推出来背锅 , 以擅许四州的罪名编管郴州 。 不过主和派首脑汤思退仍然身在朝廷中枢 , 密切关注事态进展 , 随时准备出手打击主战的大臣 。
打定主意之后 , 孝宗派胡昉出使金营 , 向金人表示拒绝他们的和谈条件 。 随即派出张浚巡视两淮 , 招兵买马、全力备战 , 准备与金人再决雌雄 。 汤思退意识到 , 张浚不倒 , 和谈难成 。 张浚此时就象是一面旗帜 , 在他的感召下 , 主战派众志成城 , 孝宗也就有了抗金的底气 。 必须把张浚打翻在地 , 以绝孝宗北伐的幻想 。
接下来汤思退积极调兵遣将 , 组织党羽对张浚展开弹劾 。 他们火力全开 , 攻击张浚“名曰守备 , 守未必备 , 名曰治兵 , 兵未必精” 。 孝宗很快被口水淹没 , 他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 莫非太上皇他是对的 , 我真的错看了张浚 , 所托非人? 到了四月 , 金人的立场开始软化 , 他们把胡昉放回来 , 将金帝完颜雍的口信带给孝宗 。 说是愿意继续和谈 , 条件也可以再作商量 。 孝宗于是召张浚入朝罢相 , 并派钱端礼、王之望分任淮东、淮西宣谕使 。
四个月后 , 张浚在离京途中郁郁而终 。 临终之时 , 他嘱咐两个儿子不要将自己埋进祖坟 , 只需简葬在衡山脚下即可 。 他说 , 我深受两朝天子厚恩 , 数度入阁为相 , 但却丧师辱国 , 不能恢复中原故土 , 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光荣与梦想:宋孝宗和他的隆兴北伐(五)意志的较量// //
(张浚)
至此孝宗再无可恃之人 , 只能完全倒向主和一方 , 他已打算接受金人新的和议条件了 。
六月 , 朝廷指示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两州 , 不料虞允文却拒绝执行 。 好在他几年前曾于采石之战中立下了盖世奇功 , 孝宗并没有治他的罪 , 只是免去他的制置使之职 , 降为平江知府 。 七月 , 海、泗两州宋军也奉命撤退了 。 至此 , 金人前期提出的领土要求已经全部满足了 。 九月 , 孝宗任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 , 因为他对军事一窍不通 , 皇帝又命杨存中(即杨沂中)以副都督的身份协助汤思退 。 在此之前 , 钱端礼和王之望已经遣散了张浚招募来的义勇军 , 就连他胼手砥足修筑起来的各种防御工事也尽数被毁 。 汤思退到任后继续展现和平诚意 , 进一步解除宋军的军备 。 使南宋两淮前线的防守变得羸弱不堪 。
金人对此洞若观火 , 十月 , 仆散忠义挥师南下 , 轻而易举就突破了宋军防线 。 毫无准备的南宋守军节节败退 , 至十一月 , 楚州、濠州和滁州相继失守 。 汤思退认为两淮已无险可守 , 宋军应集中兵力退守长江 。 他还主张宋廷再度让步 , 以便尽快与金人达成和议 , 结束战争 。 (有说这是汤思退与金人暗通 , 建议金军重兵迫和的结果 , 我以为并不可信) 。
但是此时的金人挟战场大胜之威 , 再度提高了和议的价码 。 贪得无厌的对手彻底激怒了宋孝宗 , 他表示:“有以国毙 , 也不屈从 。 ” 由是朝野之间抗金的呼声再次高涨 , 大臣们群情激愤 , 纷纷指责汤思退撤军议和的战略 。 十一月 , 孝宗罢免了汤思退 , 将他贬往永州居住 。 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疏皇帝 , 要求以“奸邪误国”之罪斩杀汤思退及其同党 。 此时汤思退正在流贬途中 , 闻讯之后很快忧惧而死 , 到地下找他的老对手张浚去了 。
光荣与梦想:宋孝宗和他的隆兴北伐(五)意志的较量// //
(汤思退)
汤思退罢相之后 , 陈伯康临危受命 , 以左相的身份主持大局 。 但战场之上宋军始终处于劣势 , 孝宗不得不再派王抃为使者与仆散忠义议和 。 金朝见以战迫和的目的基本达到 , 便停止进攻 , 重开议和 。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岁末 , 经过多次反复之后 , 宋金终于达成和议 , 史称“隆兴和议” 。 其主要条款有: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 , 包括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南宋放弃对海、泗、唐、邓、商、秦等六州的主权要求 , 双方疆界恢复到绍兴和议时的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 。
与绍兴和议相比 , 南宋在隆兴和议中付出的代价要小一些 , 这是双方实力对比使然 。 皇帝不再向金主称臣对孝宗本人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 而将岁贡改为岁币 , 同时数量也有所减少 , 让南宋无论面子还是里子都有所斩获 。 当然 , 金人的收获更大 , 他们几乎一举夺回了因采石之战大败而丢掉的一切 。
客观来讲 , 隆兴北伐及和议的败局 , 孝宗本人应负主要责任 。 正是他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 , 导致宋廷在战略上进退失据 。 反观对手金熙宗则是收放自如 , 他深知难以吃掉对手 , 因而始终坚持以战促和 , 避免将战争升级 , 以使己方利益最大化 。 应该说这一局是金熙宗完胜 。 当然 , 金军的实力强于宋军也是他能取得谈判胜利的重要原因 。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柴进复辟梦想的破灭:梁山好汉中人品的佼佼者,也是下场最好的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国花牡丹,慈禧太后与牡丹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 茶叶资讯:最近涨势迅猛的六堡茶,如此与众不同
- 隆中决策: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
- 多角度浅谈诸葛亮治蜀的局限与失误
- 宋江与武松:相见恨晚的结拜兄弟,为何最后分道扬镳?
- 一边与日军勾结,一边高喊抗日,桂系李宗仁,唱的哪一出?
- 大意失荆州:浅谈关羽失荆州与樊城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