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题记:古装剧有很多类别 , 其中拍摄最多的就是历史剧了 , 而历史剧有包括历史纪实剧和历史宫廷剧 。 自从几年前的3部清宫剧《宫》、《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热播大火后 , 我国清宫剧便一发不可收拾 , 来势汹涌!在这种热度的情况下 , 清宫剧的质量就下降了 , 里面就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历史常识的漏洞 。 今天 , 我就和大家从唐代男子的“幞头” , 明末女子的“雁尾” , 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头”这3个头饰物件说起 , 浅析古装剧中出现的3个服饰历史的致命漏洞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狄仁杰戴的就是硬脚幞头

1、古装剧服饰漏洞之一:唐代平民男子的幞头

在唐代古装剧中 , 很多服装师总是搞错 , 要么把原来的软裹幞头直接用硬裹幞头代替(因为方便) , 要么不用 , 直接用戏曲化的形式去表现 。 这些影视剧非常不专业 ,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的唐代的男子幞头中 , 从来就没有见过真的软裹幞头 。 这是影视剧中非常大的败笔 。

幞头 , 是唐代男子头上最简单的装饰物 。

说到中国古代男人的头戴什么 , 最具代表性的是幞头 。 根据孙机先生著作《华夏衣冠》 , 里面记载 , 男子的幞头 , 除了被邻国模仿 , 这种款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 所以可以说是中古时期中国男装的独特象征(尤其是在唐朝) 。

唐朝是我国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朝代 。 对于唐朝的男人来说 , 幞头 , 几乎就是每个男人必备之物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幞头系法

幞头 , 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顶帽子 , 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装剧中 , 大多数都是直接拿帽子来表现出来的 , 直到前段时间有一个小哥哥在网上拿了一块黑布 , 只需稍微倒腾一下 , 就变成了唐朝男子的幞头 。 此时 , 许多人都惊呼:原来幞头不是帽子 , 我们被电视剧骗了这么多年!

幞头 , 可以说是唐朝男子最简单 , 成本最低的头饰了 。

虽然幞头看起来很简单 , 但它并不小 。 比如说 , 如果你学会了扎幞头 , 你可以带着这个造型 , 去穿越中国几千年历史 , 都不会过时 , 因为幞头在在过去一千多年历史中 , 一直都是男子的头饰 。 举个例子 , 古代那些九品的芝麻官员头上的乌纱帽 , 也是古代男子的一种幞头 。

幞头的由来 , 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 。 当然 , 在那个时候 , 幞头还没有出现 , 男子普遍喜欢戴"绡头" 。

著名的汉代乐府诗集《陌上桑》中有这样一句:

"少年见罗敷 , 脱帽著帩头"

指的是汉代用布巾包头的男子打扮 。 汉代这种打扮的男子 , 要用布巾把头的大部分包起来 , 而不是像现在的许多影视剧那样 , 仅仅用一块布包住发髻那一点而已 。

什么是绡头?

我国出土的东汉说唱陶俑中 , 它的头上包的布巾就是"绡头"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唐代的陶俑戴的就是绡头

这个说唱陶俑 , 表现的是汉代最底层男子的装束 , 比如劳动人民戴的就是绡头 。 而汉代那些达官贵人们 , 他们戴的是冠 , 身份卑微的底层男子是不能够戴冠的 。 另外 , 也说明了这种绡头服饰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

出土的南朝文物中 , 有一副叫“竹林七圣"的砖画 。 画中男子头上包的也是绡头 , 是最底层身份低微的男子用布巾包的头部 。

古代男子用布包头的习俗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 , 但包头并不事从汉服继承和发展的 , 而是可能来自鲜卑人的胡服 。 鲜卑人是古代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 , 对中国古代北方服饰影响深远 , 自然也有许多流传下来的传统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幞头变迁图

而幞头的来源 , 是来源于更早的"风帽" , 这种头饰 , 后面有长长的披幅 。 这种风帽传到北方时 , 由于北方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北方民族自身民族的特点 , 后面的披幅被被捆扎起来 , 逐渐形成了幞头最早的雏形 。

到了隋朝 , 这种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不对啊 , 隋朝的幞头和我们心目中熟悉的不一样啊!”这是为何呢?这是因为古代任何物件出来时 , 最先是要满族人们的需求 , 满族需求后 , 才开始将这个物件打造的更美观 。

为何唐朝的幞头和隋朝的幞头区别如此之大?

考古学家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中 , 发现了唐代的幞头 。 看到出土的幞头实物后 , 我们才知道 , 影响唐代幞头外形最大的因素 , 是幞头下面布巾的形状 , 而不是古代男子的发髻 。

唐代的男子幞头 , 是如何佩戴的?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软脚幞头系法

其实系幞头并不难 , 我们只需要拿出一块黑布 , 一个布巾 , 参考以下软脚幞头的系法 , 就形成了唐代男子的幞头 。 唐代男子每次系幞头 , 都要重新包裹黑布 。 这种幞头就是“软脚幞头” 。

幞头的这块布巾很有意思 , 唐朝男子也爱美 , 所以唐朝爱美的男子到处去寻找各式各样的布料 , 还发明了不同的包头方法 。 例如 , 使用薄纱罗织物 , 唐代男子会在织物上加水 , 以增加其适配性 。 晚唐文学家皮日休的文章《以纱巾寄鲁望因而有作》有相关记载:

“周家新样替三梁 , 裹发偏宜白面郎 。 掩敛乍疑裁黑雾 , 轻明浑似戴玄霜 。 今朝定见看花昃 , 明日应闻漉酒香 。 更有一般君未识 , 虎文巾在绛霄房 。 ”

然而 , 人们总是很懒 , 这种软裹的系法每次都要重新包裹黑布 , 虽然简单 , 但是非常麻烦 , 所以唐朝中后期开始流行硬包的手法 , 就是把曾经包裹的幞头 , 每次穿一次就把它固定到布巾上 , 就像帽子一样 。 这样一来 , 原先的披幅就没有什么用了 。 所以 , 中唐以后的幞头 , 又叫做"硬裹幞头"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硬脚幞头 , 都固定好了 , 可以直接带

到了宋明两朝 , 幞头不光光是底层男子佩戴的巾帽了 , 已经发展成了皇帝都可以佩戴的巾帽了 , 但仍然保持着整体的朴素 , 这时候明朝皇帝戴的是硬裹幞头 。 明朝是幞头发展的巅峰时期 。

然而 , 值得指出的是 , 虽然硬裹幞头一直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 软裹幞头却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 到了明代 , 软裹幞头演变成了"唐巾" 。

例如 , 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

"今之纱帽即唐之软巾 , 朝制但用硬盔 , 列于庙堂 , 谓之'堂帽' , 对私小而言 , 非'唐帽' , 也 , 唐则称巾'耳" 。

明代 , 幞头逐渐演变成了官员们的乌纱帽 , 所以 , 这时候的男子更钟爱幞头了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明代乌纱帽

2、古装剧服饰漏洞之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头 , 出现民国的大花

清宫剧中 , 旗人女子旗头中间 , 经常出现一朵大花 , 这种旗头上佩戴大花的造型 , 是在民国时期才出现的 , 并不是清朝的 。 所以现在很多清朝剧里面的旗头大花造型 , 都是扯淡!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还珠格格》里的旗头有大花 , 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 大花是民国才出现

清朝旗人女子的旗头显走的是一条不对称的路线 , 所用的花和发夹大多是轻的东西(清代的头上小物件都很鲜艳 , 但有时清代人在头上装饰太多 , 就显得累赘) 。

真正的旗头 , 左右两侧会佩戴不同大小的戳枝花和扒花作为装饰 , 也会佩戴耳坠发夹和点翠头面等 , 不会像影视剧中 , 头上竟然出现一大朵花 。

什么是"旗头"?

清宫剧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 , 满族女子旗头中间都有一朵大花 。

一般来说 , 我们可以把所有旗人梳的头统称为“旗头” , 旗头也被称为“两把头” , 或者叫做“架子头”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清宫旗头

两把头不是满族人的传统发型 。 满族人的传统发型是辫发 。 辫发就是男人女人将头发盘旋在头上 , 在清朝咸丰时期的画像里 , 里面的满族人发型都是辫发 。

现在很多影视剧开始注重真实的历史 , 在拍摄之前都会大量考察相关历史证据 。 所以这一早期的两把头形象也部分地出现在清代戏剧中 。

清宫戏里面旗头上的大花 , 来源于何时?

我们来看一看被誉为“民国最美格格”的王敏彤造型 。

王敏彤出生1913年(民国2年) , 此时的清王朝刚刚被推翻不久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王敏彤和孟小冬

从王敏彤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她的两把头造型不仅大 , 而且下面的花朵和装饰也更有戏剧性 。

作者的孟小冬 , 她是王敏彤的好友 。 孟小冬照片里的发型 , 也是采用了这种两把头造型 , 以很难说王敏通的服装在生活中是否仍然是旗手服装 。

到民国后期 , 这种大花的两把头造型都逐渐湮灭了 , 只有在京剧里面才可以瞧见大花两把头 。

然而 , 现在很多清宫剧里面却出现了这种大花两把头造型 , 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

3、古装剧服饰漏洞之三:明末的雁尾出现在清宫剧

雁尾发型是晚期明代女性的一种流行发型 。 它是由真正的头发和发油一同做出来的 。 在清朝的汉人头饰中 , 雁尾造型可以经常见到 。 清朝满人女子一般不会扎雁尾 。 一些旗袍妇女偶尔也会赶时髦 。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从古代的幞头、旗头、雁尾 , 浅析古装剧中的3处致命漏洞// //

明末的雁尾

雁尾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

雁尾流行于清末民初 , 此时的汉人女子觉得雁尾过时了 , 不梳雁尾了 , 只有部分旗人女子开始梳起雁尾来 。

现在的清宫剧 , 只要是是带了旗头的女子 , 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 , 都扎了雁尾 。 这是不符合历史常识的 。 之前说了 , 雁尾是在明末流行的 , 到清末只有部分旗人女子佩戴 。

此文中 , 我共总结了我国影视剧中3处不符合古装服饰历史常识的致命漏洞 。 分别是唐代男子的幞头、清朝旗人女子的旗头 , 以及明末的雁尾巴 。 这些只是影视剧中出现的部分错误 , 还有很多漏洞值得我们去深究 , 同时也希望编剧作者以及服装师能够多翻阅历史 , 使得现在的古装影视剧更加地严谨 。 不要再让影视剧中的历史漏洞坑害观众了 。

图文:搞史人 , 欢迎阅读关注 。 本文为搞史人原创 , 请勿抄袭!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服饰》

《华夏衣冠》